APP下载

中学英语课外作业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分析

2020-01-09陈泽源康艳平廖晨羽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外作业跨文化布置

陈泽源 康艳平 廖晨羽

(江西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过程中,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大众需求。根据美国《二十一世纪外语学习标准》(2006)可知,21世纪的外语学习强调在适宜的文化情境中整体地使用语言,即把语言与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学习语言的同时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1](P2-4)。但是,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在于拓宽目的语的文化视野,也要培养自身对语言文化的洞察力,并在交际时注意区别自身文化、其他文化及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联系的能力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为《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2](P28-29)

目前,关于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多侧重高等教育阶段(如王静[3]),而对中、小学阶段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从教材、教学法、多媒体和课外活动等方面提出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4-5]。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指导和要求,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目标没有得到有效实现[6]。作为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课外作业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近年来,虽然有学者提到过从英语家庭作业的角度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7],但缺乏具体的教学实例分析。基于此,本研究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中学英语课外作业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在(跨)文化交际体验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学英语课外作业布置现状

课外作业,又称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和重要补充,也是衡量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课外作业虽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频现。例如,郭华等以我国四省普通中小学1、3、5、8和11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学生连续1周的课外作业情况。结果发现,各年级的课外作业时间均远超国家规定时间,且年级越低,超标率越高[8]。王月芬等发现,当前课外作业的功能主要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强化知识与技能为主[9](P275),而忽略了“锻炼学生意志力、提高责任感和纪律意识或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性格品质等”功能[10-11]。夏雪梅等考察了学生心理机制,发现大约有20%的学生对家庭作业感觉到“累”[12](P3)。任宝贵调查了我国五省30所中小学的家庭作业现状,发现目前仍以书面作业为主,口头类、欣赏类、实践类等课外作业较少[13]。

笔者对曾经实习的一所中学做过初步调查,发现英语课外作业布置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作业内容过于强调语言学习技巧训练,忽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交际性特征;其次,大多家庭作业的目的仍为单纯的复习应试,以英语标准化考试的强化训练为最终目标,有的直接仿照考试题型来设置课外作业。这些问题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或兴趣,妨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培养及《标准》中各项目标的达成。

二、利用英语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措施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为它不仅涉及英语语言知识的认知层面,也涉及感情和行为层面。就英语教学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而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时间相对有限,这导致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往往流于表面,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文化导入”[14]。实际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有精心设计的(外语)教学环节,而且还需要丰富多样的课外练习和社会实习或实践等。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作业通过设计涉及外国文化知识的内容,可以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和鉴别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这一认识获得了很多实证研究的支持,如翟丽娟[15]与杜宗蔚[16]。

基于上文相关讨论及对中学英语家庭作业布置现状的思考,同时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如何通过英语课外作业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拓展文化视野,逐步提高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为开展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做准备,本文尝试提出以下五个改进措施,以期与中学英语教学同行交流和探讨。

第一,改变重教轻学及书面作业多、实践性作业少的现象,充分发挥课外作业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如果缺乏足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输入,英语学习者自然就难以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7]。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文化知识的灌输,轻视或忽视文化知识的启发性,即使有课内和课外的训练,也几乎与学习者本人的切身体验关联甚小,遑论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性问题。作为一种常见的练习方式,课外作业不仅是学生理解、消化、巩固课内知识的主要方式,也是训练技能技巧与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设计和布置开放性的、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英语课外作业,中学英语教师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内知识,培养其思考能力;另一方面,针对所涉问题开展讨论和合作,可以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九年级下学期英语教材中Unit 10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为例,布置预习作业时,根据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handshaking”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分组布置任务,使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进而安排相应的课时用于小组展示,帮助学习者在了解本单元知识点的同时掌握相关文化内涵,并学习和体验如何与他人合作互动,从而在行为层面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

第二,从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出发,设置质量高、能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12],在认知和感情层面提升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英语课外作业难度不能太大,须符合学习者当前的学习和认知水平。根据可理解的输入假说[18](P46-47),英语课外作业,既是一种语言输入的材料,也是一种语言输出手段。若英语课外作业难度超出了学生当前的学习和认知水平,就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自然妨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19],将英语课外作业的难易程度控制在全班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内,同时稍高于学生现有水平,让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较好地完成相关任务。例如,对于人教版九年级英语上学期教材中的Unit 9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教师在讲解完本单元内容之后,学生对西方国家中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审美观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布置英语课外作业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用英语介绍我国中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与审美观,并与西方国家的学生守则相比较。这样的任务有相当的难度,但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契合程度较高,因此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布置课外作业。同时,这样的安排抓住了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也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和遵守“家规”“班规”和“校规”等各种规则。

第三,改变传统的以巩固语言知识为单一目标的布置作业的模式,从语言和文化交叉的视角来设计、布置英语课外作业。一篇看似简单的英语阅读材料,往往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及内涵,因此,教师可补充与文章主题相关且符合学生水平层次、原汁原味的英文绘本、短篇小说或影音资料作为课外阅读作业,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知识所含的文化因素,进而加深对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观念等的认识。英语学习中对目的语文化了解掌握得越充分,越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20]。此外,还可以通过文化比较的方式来学习外国文化。以九年级上学期英语教材中Unit 5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询问和谈论物品的构成材料、产地、功能”。教师可布置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海报制作型家庭作业,具体内容为将国外某一国家的饮茶习俗与中国的茶文化进行比较,并通过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指导学生以电子邮件或音视频的形式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英语知识点(被动语态)相互介绍自己家乡的农林特产或文化习俗。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设计的英语课外作业,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族语文化的理解,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预见跨文化交际错误[21](P16)。此外,通过鼓励学习者在实际运用中体验和领会英语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引导他们认识各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能够培养其对中外文化异同的理解能力和敏感度,同时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第四,改变传统的教师批改作业的单一评价模式,建构以教师批改或即时反馈为主,学生互评及教师和家长参与评价为辅的作业评估方式。作业是形成性评价的手段之一,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原则[22](P10)呼吁多元化的作业评价模式。根据课外作业的不同内容,英语教师可以采用书面批改或口头反馈的形式,也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采用学生自评或学生互评的方式,也可不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合作评价或独立评价自己孩子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对于(跨)文化性课外作业,一方面,教师可要求学生将所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和即将在课堂展示的内容在课前与家长交流,并要求家长给出适当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师检查完学生的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后,也可安排一定的课内时间对此作出即时性口头反馈,指出明显的不足之处,并表扬做得好的地方,从而激发并维持学生做此类作业的动机,为学生提供自我创新机会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知识及文化背景的认识。

第五,合理控制课外作业量,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有一定挑战性的课外作业,在行为层面激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课外作业量过大,容易增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其产生抵触情绪,无法发挥课外作业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正向功能。目前,对于一些机械、记忆类的作业,教师往往强调作业完成的结果,并以此做出相应量的调控,美其名曰“奖励”,即如果一学生某次作业完成较好,那他下次作业的量就有所减免。这样的课外作业设计本质上混淆了作业布置的目的和方式,不利于学生正确看待课外作业在学习中的作用。实际上,教师应明确课外作业设计和布置的目的,精心布置课外作业,遵循“课外作业量少而精”的设计、布置原则。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教材Unit7Will People Have Robots?的作业布置上,教师可以提前预先设计分层作业:第一种为基本作业,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以绘画的形式将未来可能出现的机器人展现出来,并用中、英文命名;第二种为挑战性作业,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同一时期内若干张分别由中国和其他国家发明的机器人图片及其介绍,尝试比较分析其造型、结构和运用技术等方面的异同,并以主题手册的形式向全班展示。

总之,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外作业应该大有作为。英语教师理应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外作业布置的理念、内容、评价以及质量等方面灵活处理,积极建构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业布置模式。中学英语教师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中西跨语言、跨文化的接触和理解,促使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结语

作为英语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作业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合理、精心设计、布置和评价英语课外作业,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英语教学全过程,发挥课外作业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切实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英语课外作业固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归根结底只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或培养手段之一。正如张红玲所言,“实际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仅靠外语教学远远不够,它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大环境的支持,而且也有待其他学科的密切配合。”[23](P66-85)对于任何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也不是某一教育教学阶段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项需要终生才能完成的活动[24]。

猜你喜欢

课外作业跨文化布置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浅谈“快乐的课外作业”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完成语文课外作业的兴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优化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的实践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