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螺旋”理论视域下产教深度融合的冲突与归因——以扬州市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2020-01-09潘立岿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扬州市双师产教

潘立岿

(扬州旅游商贸学校,江苏 扬州 225000)

“三螺旋”理论最初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生物学领域。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官、产、学”为要素的三螺旋理论由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提出,用来分析政府、产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政府、企业与学校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个核心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螺旋关系。

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旅游业起步较早,资源也丰富。自2007年确定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理念,经过发展逐步实现了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基本形成了春有“烟花三月”、夏有“扬州夏日”、秋有“运河博览”、冬有“温泉浴场”的良好局面。“十三五”期间,扬州市旅游产业依据省委省政府“打响扬州文化旅游城市品牌”的要求,继续推动扬州“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在“十三五”结束时,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到202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7 9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 000亿元。

笔者认为,当前扬州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正处于飞速发展中,以“三螺旋”理论来分析政府、学校、旅游企业三者之间的关联机理,可以更好地构建有利于地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产教融合机制,为扬州市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依据“三螺旋”理论,我们不仅要明确产教融合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基本现状,还要去分析这些现状背后的内在利益冲突,更要找到造成这些利益冲突的问题归因。

一、制度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冲突与归因

(一)政府制度建设不健全,配套措施不完善

当前,只有及时出台产教融合的相关法规或政策,才能真正加快扬州市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1-2]。通过调研,扬州市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虽然开展了多种途径的产教融合,但并不是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主要还是基于校企双方的自然需求。对于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来说,中职教育可能还属于“弱势群体”。首先,扬州市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产教融合政策与措施,更不要说建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3]。其次,当地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缺乏与行业协作的配套措施,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不够匹配。最后,政府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中的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也缺乏必要的引导与监管,对各自的利益保护不够。

(二)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人才质量需提升

要推动地方旅游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大地方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促进旅游人才培养与劳动市场接轨,提升地方旅游人力资源质量。但笔者发现扬州市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都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宏观协调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工作,更没有专门机构负责推进产教融合的设计、规划、监督和考核。所以,目前扬州市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工作,大多还处于学校和旅游企业自行推进的层面,而且多数是短期的、低层次的合作,暂未形成长效的产教融合合作机制[4]。

(三)地方政府经费投入少,产业发展有差距

地方政府在制定产教融合政策时,应该有意识地向薄弱地区倾斜,促使一批旅游企业乐于与乡村职业学校进行产教融合,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5]。但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在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市区,旅游产业发展也较好,产教融合的发展也相对比较完善。如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经费的投入相对充足,该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也较好,“双师型”的师资力量也相对雄厚。相反,各县市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由于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旅游经费投入也不到位,导致其专业发展也相对滞后。

二、企业获利与学生培养之间的冲突与归因

(一)旅游企业获取利益少,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

首先,旅游企业是否愿意和职业学校合作,取决于学校能给旅游企业带来多大的利益。其次,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常常会有跟风倾向,这就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旅游企业、行业的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技能很难在旅游企业中得到有效应用。最终,旅游企业在意识到这种情况时,也会认为这样的产教融合对自身并没有太大意义,无法提高旅游企业的软实力和竞争力,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以致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

(二)旅游企业参与建设少,合作往往流于形式

首先,很少有旅游企业愿意主动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大多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情。这就造成学校的理论教学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符。其次,追求经济效益是旅游企业的主要目的,一些中小型旅游企业不愿意过多投入,也不愿意介入学生前期的培养和后期的提升。事实上,产教融合,一是要有名校、名师、名专业作支撑;二是必须有良好的实训条件;三是要有一个面向旅游市场,适应旅游企业和行业需求的教学体系,以及独特的课程体系。否则,产教融合只会流于形式,无益于当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联合实训基地设立少,过程性培养参与不够

对校内外实训应实行过程性管理,成立由行业专家、旅游企业师傅、学校教师组成的实训指导小组,对参加实训的学生实行过程性考核,并统一组织鉴定,从而更好地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但当前,大多数旅游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把一些陈旧的实训软件或设备“送”给学校,而学校需要的是旅游企业加大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在必要时能够派业内专家对师生进行专业、前沿的指导,为学生以后走上岗位提供便利。由此可见,校企合作的内容与需求并不相符,尤其是企业对学生的过程性培养参与不够。

三、双师培养与行业准入之间的冲突与归因

(一)双师培养缺乏长期规划,片面追求生源数量

扬州市大多数职业学校虽然都认识到产教融合在实现办学目标、提升办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性,但很多学校还未意识到产教融合的核心——“双师培养”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双师培养规划,更没有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把产教融合当作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增加生源数量的捷径[6]。此外,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中,大多数职校教师还片面地认为,旅游企业的兴衰与学校本身没关系,这就是典型的“假双师”思想。基于这种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增加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缺乏长期规划的产教融合,会使职业学校和旅游企业的合作更加困难。

(二)学校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打造理论素养高、技术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我们应培养出一批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既能讲理论,也能训技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理实一体化专业水平的根本目标。但当前,扬州市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大部分教师仍旧重理论、轻实践,尽管不少专业教师接受过旅游岗位培训,或通过各类旅游行业(导游员、海外领队、旅行社总经理等)职业资格考试变成了“双师型”教师,但并没有达到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高要求,最终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难互认,导致教育与行业隔离

职业资格和学历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两大组成部分,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分别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门与国家教育部门主管。但事实上,各个部门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不能互认的,而且各部门的办学资源、实训设备也难以互享,这就为学校引进旅游企业人才带来了现实困难[7]。同时,由于地域、学情、师资、设备等的差异,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和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也不统一。再加上文旅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待遇、社会地位不尽相同等问题,使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难以运行。

猜你喜欢

扬州市双师产教
扬州市新举措助力新安法 新矩阵打造好氛围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南朝古道场 淮东第一观——记江苏省扬州市大明寺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