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2020-01-09张彩霞
张彩霞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00136)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教育部对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大学语文作为高等学校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不仅是一门教授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工具类课程,还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1](P1)。因此,在“课程思政”方面,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中的优势
(一)大学语文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大学语文教材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历代优秀作品,这些精选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对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及形成正确的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譬如:当学习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时,师生无不为他那对楚国无限挚爱的感情、那刚正高尚的人格、那忠贞不屈和勇于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即使过去两千多年,屈原的精神也永远激励着后人。再比如李白、苏轼作品中的自信旷达、不畏坎坷的精神,以及杜甫、岳飞、陆游、文天祥等人作品中的坚韧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都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以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品质的极好的素材。可以说,大学语文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程思政”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明显
大学语文相较于高等数学等其他的高等教育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明显。这是由其课程性质决定的。大学语文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创作者总是通过鲜明的形象来阐发其对人生、对事物的看法。作品中这些活生生的、情感丰富的形象很容易使人受到感染。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大学语文中的经典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等选段,其中的人物遭遇可以让涉世未深的学生懂得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些作品用生动的形象给我们以启示,无论是保尔柯察金、圣地亚哥还是鲁滨逊,在面对人生低谷时,他们均选择了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和顽强奋斗。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战胜了横亘在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获得重生,并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这些生动的形象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鼓舞着无数人走出困境,甚至创造了辉煌的人生。文学是通过审美和感性的方式对人生哲学或人文精神进行诠释,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经典形象更有感染力,更能深入人心。对大学生而言,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吸取其中的精神营养,不仅可以让他们勇敢地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亦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实现人生的宏伟目标和释放生命的绚丽光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思政教育功能的途径
(一)正确定位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发挥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优势
在定位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时,不仅要强调它的基础性、工具性,也不能忽视它的审美性和人文性,不能忽视它在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开设思政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而大学语文在德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广大大学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改变“思政教育是思政课和思政老师的事”这样的错误观念,要认真审视大学语文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准确全面地认识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功能作用,正确认识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贡献,而且也为大学语文自身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空间,有利于提升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促进大学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
(二)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P136)由此可见育人者本身思想行为的重要性。在课程育人的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思想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对人对事的认识。因此,作为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这样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才能引导学生正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弘扬其主流精神。如果教师思想素质低下,心胸狭隘,没有国家民族情怀,学生受其影响,也很有可能成为没有理想抱负、自私自利的人。所以,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多读好书,要正确认识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要拥有正能量,传递正能量,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编写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大学语文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基础,好的教材有利于课程的有序开展和目标达成。因此,编写一本优秀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大学语文课程达到“课程育人”效果的重要保障。为了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思想教育功能,有必要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改革,适当增加具有较好的思想教育功能的文学作品[3]。首先,在教材内容上,在考虑融入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兼顾当下的经典作品。古典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阅读和学习这些优秀作品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一些当代作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更加感兴趣,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更容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有意识地针对当下一些大学生存在的行为失范、价值观扭曲等问题,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并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当代作品编入教材[4]。其次,在作品的形式方面,也可以以更加开放的胸怀选择更加多样的作品入选教材。除诗词、散文、小说等传统体裁的作品,我们还可以选择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流行歌曲等,一些优秀歌曲的歌词不仅易读易记,而且催人奋进,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好的素材。
(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要想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政功能,我们还要善于开辟第二课堂,如教师每学期为学生开展人文讲座以及定期举办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等等。不同于课堂教学,教师在人文讲座中可以更深入、更详尽地为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作品甚至轶事。教师在介绍讲解这些名人时,选材也比在课堂上更自由。教师可以选取那些最能表现名人高尚情操、优秀品质以及他们最具思想价值的事迹和作品来讲解,引导学生从这些名人事迹和作品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尚人格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举办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引导学生诵读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在阅读中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格;在阅读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通过举办限定题材的作文大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一些褒贬不一的社会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弘扬正能量,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结语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育部门及大学语文教师要准确定位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教育功能,同时应在教材的设计与编写、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运用以及第二课堂的开辟等方面认真思索,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