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及改革关键要素探究

2020-01-09贾黎鸣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

贾黎鸣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甘肃 定西 743000)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集技能化、艺术化特征于一体,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侧重于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艺术设计领域。不同于简单的文科和理科分科,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人文、美学和科技等知识融合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要在学科理念、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上进行一系列改革,从宏观和微观调整教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艺术装饰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而诞生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就成为一个热门专业。我国大部分综合性高校、艺术院校和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此专业,在生源逐步扩大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一)学生专业能力不高,课堂教学知识和社会需求不适应

一方面是学生生源质量下降。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学生走进高校,学校对生源质量把关不严,部分学生或能力和专业要求不对口,或对该专业缺乏了解,或对自身学习、成长缺乏规划,导致生源整体质量下降。

另一方面是学校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渠道等方面不科学、不规范。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大多千篇一律,沿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主要是“基础知识课+技能课”,教材选择性不多,科目之间关联性不强,导致专业不专。部分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和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跟风性,专业教学内容同质化严重,导致学生整体质量不高、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1]。

(二)课堂教学方面缺乏创新,忽略学生创意创作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综合素养欠缺,是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主要根源。除了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缺陷之外,大部分院校教学中采用统一模式,课堂上只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忽略风格、个性和文化教学,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面对新问题时应变能力和解决能力不足,综合素养较低,无法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真实需求。

同时,专业教学中忽略艺术设计教学的人文性、艺术性,单纯注重技术教学,导致学生文化修养不足,科学技术基础薄弱,综合实践能力欠缺。由于课程教学中人文性、艺术性不足,学生创作时缺乏个人特质、艺术风格不明显,如机器一样依照统一的公式进行创作,作品缺乏生命力、感染力,这是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

(三)师资力量建设动力不足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能力和水平对教学质量起着直接作用,也间接影响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往往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艺术设计实践不足的问题,有些教师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专业技能练习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输,技术教学也普遍依赖计算机、互联网。

部分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考取职称、职位晋升、发表论文和出版书籍上,而艺术设计专业本身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主要教学价值在于创造社会财富,为社会生活而服务,教师与现实脱离、实践性不强,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受到影响。部分学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不够重视,缺乏完善的艺术设计教师人才培养体系,教师考核中注重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考核。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原则

(一)求变

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生制宜,并且要明确专业建设、专业改革随时保持可变性、求变性,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始终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期望建立一个长期稳定不变的专业建设模式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二)内外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应当结合不同纬度进行一体化考量,专业规划、专业方向、师资力量、课程体系、课程评价等为内部维度,社会舆论、商业企业、招生宣传、校企合作等为外部维度,内外结合,多管齐下,共同推进艺术设计专业改革。

(三)创新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科学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将会不断细分,进而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从当前的单一化专业模式逐步向景观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工程设计等多元化专业模式发展。

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文化和艺术教学,加强学科融合

调整课程设置要注重文化课程、艺术课程,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知识涵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化和艺术风格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针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过于依赖计算机技术、人文涵养和艺术创新思维不足的现状,学校要相应地调整课程设置,加强文化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渗透和引导作用。

创新专业教师的课程理念,强调艺术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作用,明确文化和艺术设计的关系,尤其是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美学中的人和自然关系,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天人合一的艺术思维,丰富其思维方式、审美价值取向。

在文化教学方面,为增强学校专业核心竞争力,可以着重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课堂,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设计风格,依据本院校、本地区的优势文化来制定学科方向,构成以传统地方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积极挖掘地方特色风俗民情,将齐鲁文化、藏文化、徽文化、闽浙文化、敦煌文化等融入艺术设计作品中,让民族的成为世界的。

(二)注重产学研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改革应当和当前信息社会发展需求及科技生产力相结合,将专业教学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商业属性较差,专业建设和市场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课堂作业和市场需求不相匹配,无法实现专业教学和市场的真正接轨。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可以将市场因素融入专业教学中,将企业模式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将课堂作业直接转化为商品。例如:在校内创办企业孵化器,企业提供实训场地以及各种管理、资金、技术服务,学生可以在实训场地和企业家、专家交流,了解艺术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并按照市场需求完成作业。在实训基地内,学校和企业也可以为具有创新、创造意识的学生团队提供商业支持,将学生团队打造成专业化的工作室、设计团队,实现学生作品向商品的直接转化。

(三)开设信息化教学路径,推动实践教学发展

高校应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以任务项目的形式进行实践课程教学,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系统模块、实践教学模块、教师指导模块、学生信息模块、设计参赛立项模块和实践成果反馈模块。

系统模块主要设置系统登录信息、人员构成。教学模块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工作室安排、实践任务小组安排等。教师指导模块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信息、任务项目表、成果总结表等。教师、学生和管理员都可以凭借登录账号、密码进入平台,对各自的信息进行录入、修改等。教师可以项目发起人的身份组织学生参与任务项目或者开展工作室教学,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实践项目、任务或课程,自行决定进入工作室实践,并在平台上查找相关信息[2]。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推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根本路径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向,为此,可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为路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建立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改革,结合现代艺术设计中工作室和项目任务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作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让学校专业教学和市场需求相契合[3]。

同时,在学校专业教学中要大力推行教、学、做相结合,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束缚,引进“双师型”教师,让学生真实参与到艺术设计领域的工作环境中,以工作室、小组合作、任务项目等多种模式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意思维、实践操作和营销管理等多种能力。

此外,要重视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综合人才,必须就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从源头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将实践教学、艺术、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仅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技术工,更是通过专业教学、实践教学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深厚艺术文化素养的设计师。在创新能力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动态评价,保护和挖掘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培养个性和创造性兼具的设计人才。

四、结语

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来看,创新专业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多学科交叉融合、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媒介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艺术审美情趣、文化修养,为我国新时期的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创意思维和较高实践水平的综合人才。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星.云.海》
《花月夜》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