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蛇”字说释

2020-01-09谢兰梅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虫类俗字异体字

谢兰梅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广韵》中,多音字“蛇”有“讬何切”“食遮切”“弋支切”三个反切。在现代汉语中,“蛇”只有“食遮切”和“弋支切”两个读音,也就是说,“蛇”字为“讬何切”的注音已经消失。“蛇”字注音为“讬何切”时,“它”和“蛇”的语音和意义是一致的。“蛇”字读音为“食遮切”和“弋支切”时,音义的匹配关系及“蛇”在古籍中的异体字的表现形态,下文会依次讨论这些问题。

一、“蛇”字探源

(一)“蛇”与“它”

“蛇”与“它”的甲骨文字形是有联系的,“蛇”的甲骨文与“它”相同,小篆有的也与“它”相同,有的只是在“它”左边加了一个符号,这就明确表示“蛇”与“它”的关系非常密切。

《说文解字·虫部》载:“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蛇,它或从虫。”[1](P452)徐铉注曰:“臣铉等曰,今俗作食遮切。”根据许慎和徐铉对“它”与“蛇”的释义,“蛇”的本字当为“它”,表示虫类。“它或从虫”,段玉裁注:“它篆本以虫篆引长之而已。乃又加虫左旁。是俗字也。”[2](P13)据此可知,表“虫类”时,“蛇”是个俗字,“它”才是正字。在使用过程中,“它”的词义产生了分化,表示“虫类”的意义被“蛇”所取代,“蛇”也从俗字逐渐演变成了正字。

(二)“蛇”字本义

“蛇”为会意字,从虫从它,义为一种会摆尾游动的虫类,而这也是“蛇”的本义。在古籍中可以发现,当“蛇”读“食遮切”时,其意义都表示“一种会摆尾游动的动物”。

《诗经·小雅·斯干》曰:“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毛诗正义》曰:“熊罴之兽,虺蛇之虫,此四者梦之吉祥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载:“维蛇,市奢反。”[3](P147)据此可知,此处“蛇”当是本义,表示女子梦到蛇虫一类动物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左传·庄公十四年》载:“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这里作者以“斗蛇”之事隐喻国家内乱,因此有“内蛇”与“外蛇”之称。《左传正义》载:“蛇,市奢反。”此处用“蛇”好斗的性格喻指国家内部的斗争,亦用“蛇”的本义。

《庄子·达生》载:“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则平陆而已矣。”[4](P156)“委蛇”不是形容“蛇”弯曲的样子,这里依然是用“蛇”的本义,“委”表示蜷缩、弯曲之义。

此外,有“斗折蛇行”的用法,表示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一般用来形容道路曲折蜿蜒,亦可以看作用了“蛇”的本义。

根据以上讨论可知,“蛇”是个会意字,本字“它”被其他意所占用,于是在左边添加个虫的义符以示区别,后来就专门用“蛇”来表示“一种会摆尾游动的动物”这个意义,于是,“蛇”的读音从“音它”(讬何切)逐渐演变为“市遮切”了。

二、“蛇”字引申义

以上主要讨论了“蛇”字取本义时的读音,表示一种会摆尾游动的虫类。根据这个意思可以引申出弯曲的形状、委婉等含义,多用于形容山体、道路的弯曲以及为人处世的圆滑等。在古汉语中,“蛇”却经常使用它的引申义,下面笔者将讨论“蛇”在古汉语中的引申义。

《楚辞·离骚》载:“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庄子·应帝王篇》载:“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以上两个例子中,“蛇”都是用了其引申义,音“弋支切”。“委蛇”之“蛇”字表示弯曲蛇行的样子,表示长远、蜿蜒曲折之貌。

《诗经·召南·羔羊》曰:“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陆德明《经典释文》:“虵,本又作‘蛇’,同音‘移’。毛云:委虵,行可从迹也。郑云:委曲自得之貌。读此句,当云‘委委虵虵’。《韩诗》作‘逶迤’,云公正貌。”[5](P49)据此可知,此处“委蛇”指委曲自得之貌。

《诗经·小雅·巧言》曰:“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蛇蛇”,陆德明注:“蛇蛇,以支反。浅意也。”“蛇蛇”是“訑訑”之假借。訑,欺也。“蛇蛇硕言”指夸夸其谈、欺骗他人,这里是用“蛇”本身所具有的虚假的性格引申出欺骗、哄骗他人之义。

《庄子·庚桑楚》载:“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与物委蛇,而同其波”表示顺应外物、接物而无所用心,外物摇动的时候自己也跟着摇动,这里的“蛇”(委蛇)亦有“顺应”之义。

以上主要讨论了“蛇”的引申义。由此可知,“蛇”的读音从“食遮切”变为“弋支切”。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有很多,主要有蜿蜒曲折、悠然自得和顺应、顺从等含义。

三、“蛇”的异体字

异体字现象是典籍中最常见的情况之一。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传抄、印刻等原因,会造成许多与本字不同的字,如错字、俗字、改换偏旁等。“蛇”在典籍文献中多有异体字存在,以下将具体讨论。

《左传·成公三年》载:“夏,公如晋,拜汶阳之田。许恃楚而不事郑,郑子良伐许。”汶阳之田在济北蛇丘县。陆德明注:“蛇丘,以支反。”蛇丘,古县名。又作虵丘县。“虵”,《说文解字》无此字。《玉篇》载:“虵,食遮切。毒虫。正作蛇。”[6](P56)《广韵·支韵》载:“虵,俗。”这里“蛇”又作“虵”,二者为异体字的关系。

《公羊传·桓公十二年》载:“夏六月壬寅,公会纪侯、莒子,盟于殴蛇……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陆德明注:“殴蛇,殴,丘于反,又音曲侯反。蛇,音移,又音池。《左氏》作‘曲池’。”这里的“蛇”《集韵》载音“陈知切”,“曲池”古邑名,又称殴蛇、区蛇,春秋鲁邑[7](P59)。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二)》载:“韦非以梁王之令,欲以平陵蛇薛,以陶封君。”“平陵”和“薛”都是地名。这里的“蛇”是通假字,通“貤”,音“弋支切”,表示增加、扩大的意思。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燕王章》载:“自复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三王代立,五伯蛇政,皆以不复其掌(常)。”“蛇政”表示改易政权。这里的“蛇”亦通“弛”,义为改变、改易。

《周易》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龙蛇,陆德明注:“龙蛇:本又作虵,同。”“虵”,《说文解字》无此字。《玉篇》载:“虵,食遮切。毒虫。正作蛇。”[8](P123)杨君石门颂的碑刻上也是刻的“虵”这个字,左边的(蛇字的音符)“它”变易为“也”字,形成了“虵”这个俗写字。因此,“蛇”应为正字,“虵”为俗写字,是变换符号而成的俗体字。

《诗经·召南·羔羊》曰:“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诗经·小雅·巧言》曰:“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9](P146)这两个例子是“蛇”在《诗经》中的用法。前一例中,“委蛇”作“委虵”,“虵”为俗字,音移,这里的“委蛇”亦作“逶迤”,表示雍然自得的样子。后一例中,“蛇蛇”是“訑訑”的假借,亦音移。笔者认为,应是从“蛇”到“虵”再到“訑”的变化过程,“訑”表示欺骗的意思。

以上主要讨论了“蛇”在古汉语中的异体字情况。“蛇”在古汉语中的异体字主要有“虵”“訑”“貤”“弛”“池”等字,其读音也会随着意义的不同而产生相应变化。

四、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发现,上古时期“蛇”的本字是“它”,表示虫类。后来,“它”的意义产生了分化,原来表示虫类的意义在“它”的左边加注了一个表示虫类的意义符号,表虫类的意义被“蛇”所取代,于是“蛇”的读音开始发生转变,读“讬何切”。

汉语中一个字通常会有多种意义存在,随着“蛇”字引申义的出现,其读音也从“讬何切”变为了“弋支切”。此外,“蛇”在典籍文献中常有异体字的情况出现,如“蛇”“”“訑”“貤”等。

猜你喜欢

虫类俗字异体字
虫类中药不可久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虫类药在腰痛宁胶囊中的应用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虫类中药不可久服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常用隶书异体字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