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基地外周介入放射学住培现状与思考
2020-01-09郭蔚莹郑瑞鹏李佳睿张海峰
郭蔚莹,郑瑞鹏,刘 凯,李佳睿,咸 蕾,张海峰*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1.内分泌代谢科;2.介入科;3.培训部,吉林 长春13002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需途径,也是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环节[1]。我国的住培体系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涉及诸多亚专业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采用特殊器材,以微创的方式对疾病进行诊治的一项重要临床手段,是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病种复杂[2]。介入放射学对影像医学的依赖性更广泛、比影像学研究更深入,且频繁地参与临床多学科诊治过程(MDT),与传统的影像医学差异较大。
1 现状与背景
1.1 学科现状
外周介入放射学诊治范围广,涉及器官系统多,例如:各种外周器官缺血、出血性疾病的诊治;实体肿瘤的血管内栓塞、消融(冷、热、化学性、放射性消融);管腔成形;器官功能部分灭活;穿刺引流……。临床实践过程中,经常参与其他临床专科病例的诊治过程。
外周介入放射学是综合医院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我国的外周介入放射学发展与配置并不均衡:目前主要由医学院附属医院、省级医院、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市级西医三甲医院牵头引领;尽管呈现出技术下沉和推广的趋势,但大多数综合医院缺乏完整、成熟的外周介入放射学诊治体系和能力。
1.2 毕业前医学教育背景
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设置介入放射学专业课程。仅是在《医学影像学》课程中对介入放射学进行理论概述(2-4学时),甚至在实习阶段回避该项内容。学生无法充分接触和了解介入放射学,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和个人职业发展的要求。
1.3 外周介入放射学住培现状
1.3.1住培学员 学历和背景不尽相同。生源:主要来自影像基地。在外周介入放射学与影像医学,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充分交融的临床实践背景下,临床基地的学员并没有参与外周介入放射学住培。影像基地的住培学员,其从业方向也多是影像诊断(放射线、核医学、超声等),鲜有介入放射学方向。学术背景:多数学员仅有毕业前教育阶段《医学影像学》课程的学习经历,少数学员毕业后在拟招聘单位有短暂的试用期工作经历、但也多是影像专业。学历背景:大多是本科毕业生,也有“5+3”在校医学生,少部分是具有硕士科学学位、或博士学位且需住培的学员。无论是学术、学历背景,还是学习经历,住培学员都没有适宜的外周介入放射学理论知识积累,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和综合分析。住培生源和学员的能力水平差异性较大,统一的住培计划难以产生理想的培训效果。
1.3.2计划设置 目前,外周介入放射学住培隶属影像基地。在其住培计划中,外周介入放射学所占比重很小(住培周期33-36个月,外周介入放射学住培时长多数1个月),短时长与外周介入放射学广泛的诊治范畴并不匹配。现实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让学员抓住其一生中仅有的系统性接触外周介入放射学机会,了解与各临床科室密切相关的急重症外周介入放射学诊治范畴,确是挑战。此外,学员在各亚专科轮转的顺序、入科时间、培训时长也不一致,无法适应传统的课堂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模式。粗放式的培训计划不利于住培目标的实现。
1.3.3教学设计 影像基地的培训多依赖于LBL,医学实践也多是人机互动(在影像工作站上完成阅片和影像诊断报告)。但外周介入放射学不同于传统的影像医学,学员需接触病人,床旁带教是学员将抽象的症状、体征与影像资料紧密联系的主要途径。此外,学员不仅接触CT、USG、DSA、MR等医疗影像设备,还需要应用穿刺针、导管鞘、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介入手术器材进入患者体内完成治疗,如何实现专业知识教学的具体化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
1.3.4住培内容 影像基地设定的住培内容,侧重影像学知识的加深认识、理解和实践,距离临床思维的构建、满足MDT岗位胜任差距较大。现代医学实践,需要影像医生与临床医生共同参与患者的诊治过程,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比较影像学分析。传统菜单式的影像扫描和图像后处理,并不能满足临床对患者个体化的医学图像资料需求。充分满足临床需要,也是影像基地住培岗位胜任的目标。当前的研究表明,住培的认可度仍有待提高、且存在差异性,学员核心能力提升不全面,带教情况仍需优化[3]。
2 影像基地外周介入放射学住培思考
2.1 培训目标影像基地外周介入放射学住培,仍是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过程的执行。在教学过程中,学员需要加深对临床需求的理解和认识,胜任临床MDT。基于目标导向,重视培训过程,以教学设计和内容设定为手段,培养学员岗位胜任力。
2.2 教学模式CBL(case-based learning)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4]。在学员解决现实病例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学员对知识点的复习巩固、搜集临床资料、小组讨论、汇报分析结果和提出问题,教师再给予引导和总结,有利于营造一个开放性、探究性、主动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热情,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BL不仅具有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优点,又符合临床医学教育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住培目的、帮助学员获取适宜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必要的专业技能,完成医学生向临床医师的角色转变[5]。
2.3 内容设定与教学过程
适宜的教学内容是住培成功的基石,学员的积极参与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对于影像基地的学员,外周介入放射学的住培目标并非外周介入放射学专业岗位胜任,所以其培训内容要符合住培目标、并充分考虑到学员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外周介入放射学横跨影像医学和临床诊疗学,直接构建影像(辅助诊断科室)与临床的沟通桥梁。在影像基地的住培周期中,外周介入放射学所占的比重很小(多数仅1个月)[6],更需要谨慎设计教学内容。此外,外周介入放射学的住培内容也与影像基地的其他亚专业差别较大:不仅在比较影像学中加入了血管造影图像评价,还涉及外周介入手术基本技能培训,以及人际(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影像基地的住培学员,不应局限于人机对话,更需从临床诊治的视角完成病例的影像学评价,以求胜任临床MDT。我们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尝试以外周介入放射学常见病、多发病为基础,充分考虑每位学员的住培学时、从业方向和科研兴趣,有计划、有针对性、个体化地定期与学员共同确立具有思考价值的CBL病例内容(每次CBL周期为5-7天)。预留思考问题,由此切入、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性,促使学员主动完成主、客观病历和理化检查资料的收集整理、提呈并完成汇报。与以往不同,病例整理仅是该次CBL的前期步骤,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比较影像学评价,临床指南、进展、预后评价,均是学员的汇报内容。教学双方共同完成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病例讨论,最后由教师帮助学员完成本次CBL总结。整个CBL过程结合学员的科研兴趣与从业方向,学员为主体、教师帮助分析和引导补充,帮助学员在复杂的临床实际病例中、准确的地分析、归纳、鉴别、抓住核心、弥补横向临床思维不足,最终转化为临床技能,完成教学目标。
2.4 住培教师L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将知识点讲清楚,学生听明白。而C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外周介入放射学知识和技能、熟悉住培内容和标准,还要了解学员的从业方向、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筛选出合适的典型病例,针对性地预设问题,让学员带着问题进行病例讨论,激发兴趣,提升参与度、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教学气氛,以期达到教学目标[7,8]。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技能是住培的核心目标。围绕核心能力的要求,我们在住培实践中采用CBL教学法,实际上是在CBL和PBL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了小组化、导师制、翻转课堂、多模态临床实践、Seminar、情景设计等教学方式的优点,改善了学员对CBL的接受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学内容设置个体化,突破性地着重考虑学员的从业方向、尊重学员的职业发展需求,激发了学员求知欲,提高了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住培满意度。学以致用,达成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为学员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