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红脖颈为何歌
——大别山高腔山歌“挣颈红”管窥
2020-01-09沈炳毅梁文昌
沈炳毅,梁文昌
(1.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9;2.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巍巍大别山,绵延近八百里,坐落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这里是将军的摇篮,著名的茶乡,这里也是鲜花的世界,更是民歌的海洋。
提到大别山的民歌,读者可能马上就会在心里唱起《八月桂花遍地开》,这也是大别山民歌最有影响、传唱最广的曲目。而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有关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书籍中,说起大别山民歌,都会提到“慢赶牛”和“挣颈红”,甚至于这二者成为了安徽民歌的代表。实际上这二者都是大别山区的山歌,“慢赶牛”平缓悠扬,而“挣颈红”则是高腔山歌,是中国民歌的一朵奇葩,以高声区的长腔拖音而著称。
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活动时为抒发内心的情感而演唱的民歌,是劳动人民抒发情感的重要形式,它可以表达内心的喜悦,也可以宣泄心头的愁闷,人们常用来表达对亲人的问候、对情人的眷恋以及对事物的憎爱。[1]
六安著名的民间音乐学者管亚伟先生,为六安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卓有成效工作。他在早年间曾经长期孤身一人深入大山,拜访草根民间艺人,抢救性的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歌曲和戏剧,尤其是难能可贵的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原始的音响资料,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进而把研究成果出版发行。管亚伟先生为大别山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做了巨大的贡献,宣传了大别山民歌,更是扩大了大别山民歌的影响,应该说是功德无量,对于大别山民歌的研究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对于“挣颈红”,管亚伟先生曾说到“我认为只要有高腔的存在,就可以归为‘挣颈红’”[2]。关于这一点,笔者是非常赞同他的观点的。
对于大别山高腔山歌的名称问题,在不同的地方有多个不同的称呼,但是使用“挣颈红”这个名字显得更加生动,更加传神,也最为有名气和影响力。如果换一种说法,“挣颈红”可以说是大别山高腔山歌的大名和统称,而至于舒城县的“蜜蜂钻天”、原六安县的“三接气”、金寨县的“过山靑”等应该属于地方的“土名”或者是“小名”。
一、传神的“鸡人传漏”
1.东坡先生所言的“微似鸡人传漏”的“山歌”。宋代的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在黄州为官,而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同属大别山的范围。苏东坡在其《东坡集》中曾云:“今来黄州,闻黄人二三月皆群聚讴歌,其词固不可解,其音亦不中律吕,但婉转其声高下如鸡唱尔,与庙堂中所闻鸡人传漏微似……土人谓之山歌”[3]。这里东坡先生所云的“山歌”就是类似于今天的“挣颈红”,是同属于大别山高腔山歌,属于早期“挣颈红”的一个分支。
苏东坡先生所言的“词不可解”,意思就是听不清歌词,不清楚唱的是什么内容。黄冈罗田县一带山民所唱的山歌,称为“畈歌”,因为用当地的方言歌唱,所以作为四川眉山人的苏东坡当然难以听清楚,听明白。更重要的是大别山高腔山歌突出的特点就是长腔拖音,多用衬词,外人当然更加难以听懂。“不中律吕”是指“山歌”所演唱的曲调,不是类似于苏东坡以前在宫廷朝堂之上所听到的音乐。这些“山歌”不讲究音乐的曲调律制,没有规范的创作条律,不是“黄钟大吕”、阳春白雪。而东坡先生所听到的“山歌”比较自由奔放,旋律起伏婉转,曲调高亢嘹亮,非常人所能驾驭,不似朝堂中所演奏的音乐和缓悠扬,庄严肃穆,但却是别样的优美动听。
2.“鸡人”。苏东坡所云“鸡人”是指古时宫廷中专门“于天将亮时,作呼声以警醒百官”的官员,他们专门负责掌握时刻,于规定时间准点报时,如同早晨的公鸡打鸣报时,故称“鸡人”。“传漏”就是“鸡人”高声喊叫的方式向宫中报告时辰。古时没有钟表,人们通常采用沙漏来测量时辰,“传漏”就是传递沙漏记录的情况。
大家可以想象,“鸡人”名称的由来,以及 “鸡人”“传漏”报时奇特、高昂的喊声的,如同清晨雄鸡挣颈引吭,啼声嘹亮,传遍四野。成语“引吭高歌”就是放开嗓子大声歌唱的意思,也做“啭喉高歌”,出自《禽经》。“引”是“拉、伸”的意思。“引吭”则是伸起脖子,大声歌唱。
公鸡的毛色大多五彩斑斓,但是应该是以红色为主色调。大家可以想象在黎明时分,公鸡伸长脖子,扯起嗓子,向着太阳,高声啼叫,声传数里,迎接崭新美好的一天。这是多么动人的画面,而这,可能就是“挣颈红”这个名称灵感激发的源头吧。
二、歌唱“挣颈红”就会把脖颈“挣”红
“挣颈红”名字起得非常传神,有声、有色、有形,也有人将其称为 “震颈红”、“挣劲红”,含山县还有山歌称为“犟颈红”,大概类似于“挣颈红”。关于此种名称,管亚伟先生曾说道:“该曲调的主要特点是有表演难度极大的高腔,演唱的民歌手有时为了使得效果达到最佳,挣得脖颈发红。故而,老百姓据此为它起名‘挣颈红’”。[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挣”得脖颈发红,是“有时”,不是必然,是民歌手有意而为之。
1.从主观上来说,笔者在金寨县天堂寨镇实地采风时,观看了四位民歌手演唱“挣颈红”。笔者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有人脖颈变红变粗,有人则没有明显的变化。通过问询歌者,他们自己说 “脖颈变红”有两种原因,主要是为了让观者感受歌唱需要高超的技术技巧,难度太大,不易驾驭,啧啧称奇,增加内心的满足感。“挣”在当地方言中读“zeng”,有“用力支持”和“使劲往上拽”的意思。也就是说有的歌手为了“炫技”而扯起脖子仰起头,用外力使劲从而造成脖子发红。还有歌手为了“炫技”进一步增加难度,在歌唱时用手指敲击脖子,是的声音断断续续,也使得脖颈发红。
通过实地的观察和询问,有相当一部分歌手,他们虽然技艺高超,但是性格腼腆内向,憨厚朴实。所以他们在外人面前唱歌的时候,不好意思直面观众,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抬头仰面,斜着脑袋歌唱,造成“扯着脖子喊唱”的景象。其实,还有的歌手因为内向,他们在演唱的时候是眼睛向下看,不看向观众的,他们不好意思与观众进行眼神的对视和交流,这与他们没有任何舞台演出经验有直接关系。
从一般观者来看,“挣颈红”都是在高声区长腔拖音,基本上张口就是High C到High F之间,难度之大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在外人看来,如果自己唱就是把脖颈挣断,也难以唱出来,肯定脖颈都挣通红了。
2.从客观上来说看,笔者曾当面听安徽省民族民间音乐权威专家崔琳老先生说,“挣颈红”演唱难度很大,少有人能够驾驭,找到现场演唱的机会很难。他本人曾经去金寨县想实地采风“挣颈红”,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民歌手却爽约了,原因是他们之前训练时把嗓子唱哑了,到约定时间实在唱不出来了,只能很遗憾的离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挣颈红”由于演唱难度极大,“挣”得脖颈发红应该是很正常的事。
笔者在金寨县天堂寨站采风时,现场观看当地歌手的演唱,他们的演唱技术技巧就有高低之分。有人可以自如驾驭,有人就声音发虚发散,甚至发哑,造成格外用力喊叫,使得脖颈发红。结合主客观原因,演唱“挣颈红”时脖颈发红,应该是有意无意半真半假。有时是歌手有意炫技而有意“挣红”,有时是因为技术变形而无意被动“挣红”。但是用“挣颈红”这个名称还是非常出彩和传神。
三、“挣颈红”的歌唱内容
大别山纵横三省,山高林密,坡陡沟深,作为高腔山歌的“挣颈红”在歌唱内容上,分为三种:一是自己宣泄烦闷;二是在表演时多为表达内心喜悦和风趣调侃;三是革命时期为了宣传发动群众填上新词,新中国建设时期鼓动群众建设新中国改写新词从而产生的新民歌。
大别山区山林多田地少,历来是个极为贫困的地方。在旧社会田地基本上集中在地主手中,大量的穷苦群众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来续命度日。地主可以三妻四妾,穷人无钱娶妻,当地人称“寡汉条”。穷人更无钱读书,只能长期租种地主的土地,聊以为生。大别山里大多是山腰旱地,两山之间的山沟是水田,生产劳作腰酸背痛,半天不见一个人影,直起腰来吼一声“挣颈红”,销乏解闷。
1.“风流”情歌
在实地采风时曾问询民歌手:“你们咿咿呀呀,我也听不明白,你们到底唱的什么呀?”,民歌手开始只是挠头支吾,不肯回答,再三追问下方才回答道“我们唱的都是比较风流的东西”。笔者一听到 “风流”二字,稍一思忖,不禁哑然失笑。其实“风流”已经是比较“文雅”的词了,他们当然不能说歌唱的“黄色的、下流的”东西,简洁的说就是他们唱的都是表现男女之间爱慕相思之情。但是,爱情是民歌中占幅最大的表达内容,也是民歌中最为动人的地方,这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例如在《太阳下山黄又黄》中唱道:“太阳下山黄又黄,画眉观山姐观郎。郎来家里吃晚饭,搞到这晌才进房(省去衬词)。”[2]歌中所描绘的黄昏时分太阳下山,晚霞连片,景色醉人,莫名兴奋。人要归家,鸟要归林,画眉俊俏灵巧,声音清脆,比喻家中人儿美丽动人,撩人心弦。朦胧黄昏墨色中,小媳妇身依门框,翘首盼归,自是一副动人画面。最后一句虽带埋怨气色,却欲怨还羞,更是动人。
唾手可得的事物无关紧要,得不到的东西才更显得美好。衣食饱暖,食色性也,无钱娶妻的汉子,只能扬天长啸,聊以解闷自慰。
2.调侃解闷
宣泄心间的烦闷是山歌重要的一项功能。山间劳作本是苦累烦闷的事情,旧社会生产力落后,尤其是在贫瘠封闭的大别山区,人们起早贪黑还是难以吃饱穿暖。长期连续的艰苦劳作,不仅身体上苦累,在心灵上更是痛苦,看不到希望和出路,。不平则鸣,如何去除身心的烦闷苦累,最简单的就是吼一声“挣颈红”。
大别山旧时的山民不会唱摇滚,中国人历来尊重读书人,崇尚文化,即使是简单的唱山歌,他们也要唱的风趣生动。他们鄙视粗俗,追求奇巧,摒弃笨重,追求灵动,唱歌也要引人入胜,高人一筹。
“挣颈红”的奇与巧首先在于它的高音,虽然音域较窄,基本上在八度到十度之间,但是都在高声区常人很难唱到,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其次是长腔拖音,节奏自由,衬词较多,起伏变化,令人应接不暇。这里不做赘述。
例如在歌曲《不等饭好饿死了》中唱道“扬州买米苏州淘,扬子江里把水挑,齐头山上砍柴烧,不等饭好饿死了”(衬词省略)。[4]可以想象旧时长工辛苦劳作回到雇主家里等饭下肚,却半天不见开饭,饥饿难耐,只好苦中作乐,唱歌调侃。歌词大意浅显易懂,无需解释。歌中用了很多的衬词拖音,起伏回旋,似乎是表达饥肠辘辘咕咕作响,又似饥饿难耐头晕目眩。歌中催促之意,一目了然,只是婉转表达罢了。
3.旧曲填上新歌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别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当家作主,翻身成为了主人。人民也利用山歌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以及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他们也利用山歌来激励人民的干劲,参加大生产,建设新中国。这就催生了新民歌的诞生和发展。
新民歌主要是指近现代以来,用传统民歌曲调来填上表现新时代生活内容的歌词、没有经过专业作曲家改编过的民歌。[5]
例如在歌曲《农业生产要抓紧》中唱道“吃罢饭来就要行,你莫在家中磨时辰。磨掉时辰算不得事,你油炸豆腐算不得荤。你油炸豆腐算不得荤,农业生产要抓紧。”[3](省略衬词)这首歌原名叫作《种田种地要抓紧》,劝人不要躲懒,浪费农时,应该抓紧农时,鼓足干劲促生产。经过简单改编后收录在1988年安徽省群众艺术馆编辑,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民间音乐》第三集中,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经过改编而形成新民歌的“挣颈红”,不仅保持了曲调原先的艺术特色,同时融合了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潮流的内容。作为新民歌的“挣颈红”,以其特有鲜明高亢的曲调,可以更加生动传神的表现人民的精神风貌,而且可以进一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融入到新时代的洪流,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焕发出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