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突破:国内马拉松运动研究成果与路径思考
2020-01-09任远金李三三
任远金 ,陈 双 ,李三三
(1.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2.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3.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1 国内马拉松运动研究的缘起和现状
1.1 马拉松运动研究的缘起
“奔跑中国”——当下国内热衷举办马拉松赛的热门话题,“参加马拉松”——国内路跑发烧友的精神“支柱”,“城市马拉松”路跑活动——如今中国民众热衷的景象和真实写照。1981年北京马拉松正式鸣枪开跑,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间接带动了国内马拉运动的萌芽,2014年之后国内马拉松运动进入了快速扩张期,马拉松作为一项富有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与观赏性的运动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1]。在“全国大学生迷你马拉松公益挑战”、“中国大学生马拉松联赛”、“奔跑中国”马拉松系列赛活动的激励下,被冠以“XXX马拉松”的城市各种路跑活动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从2011年22场到2019年的1828场,参赛人数从2011年40万到2019年712万多人次(数据来源:中国田径协会和果动科技)。其背后反映了我国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这几年来疯长的体育产业化发展。随着马拉松运动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份都有地方政府举办的群众性城市马拉松赛。城市马拉松赛事具有强大的社会资源整合功能,是城市发展的名片,是融竞技与全民健身为一体的城市节日[2]。中国田协提出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规模赛事将超过1900场,各类路跑赛事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3]。在以上种种背景推动下,有关马拉松运动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也是当下马拉松研究增长动力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马拉松运动的研究情况和主要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未来国内马拉松运动研究路径的几点思考。
1.2 马拉松运动的研究情况
马拉松作为1896年首届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从起始于1897年的波士顿马拉松赛作为首个城市马拉松赛,可以看出马拉松运动很早就入西方大众的视野,并取得较快的发展。国外对此方面的研究比较早,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多。本文以相关体育资料和“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中关于马拉松的研究文献,以“马拉松”为主题和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1994年以前国内极少有关马拉松运动方面的研究和报道,只有极少量的研究成果散见于《田径》等期刊(主要是竞技性马拉松方面的研究)。1994-2019年间,国内涉及马拉松运动及相关赛事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加,特别在2014年以后,各种类型的个案研究增涨幅度较大。在2019年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有关马拉松运动方面的研究论文占有较大比例。通过对检索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研读,力求全面客观了解国内有关马拉松运动研究的实际情况,为梳理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建议做好铺垫。
2 国内马拉松运动研究的主要成果
国内快速发展的马拉松运动引起了政府和体育界的广泛重视,也为学术界提供了宽泛的研究素材。从公开发表的关于马拉松运动方面的研究论文归类来看,研究具有一定的覆盖面,涵盖了多个研究方面的内容。这些研究对当下中国蓬勃发展的“马拉松”路跑活动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1 马拉运动历史起源研究
关于马拉松运动的起源,研究者认为马拉松运动起源与公元前490年波斯帝国与希腊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密切相关。波斯帝国出兵侵略希腊,在马拉松镇受到希腊军民顽强抵抗下遭受重创惨败。希腊士兵菲迪波德斯一路跑到雅典传送胜利的消息后倒地去世。为铭记这一感人的历史事件,1896年首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以地名“马拉松”专门设置一项长跑比赛,距离为士兵菲迪皮德斯(Phidippides)传递消息所跑的距离(约40公里左右),第四届奥运会正式定为42.195公里(全程),一直沿用到今天[4][5]。马拉松成为夏季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西方国家逐渐有不少城市加入到举办马拉松赛的阵营中。1897年4月19日,美国波士顿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马拉松比赛[6]。感人的事迹和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马拉松精神被人们所熟知、崇奉、传承,与其所追求的跑者体育精神不谋而合,成为马拉松爱好者不断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源泉。
2.2 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
关于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主要体现在:一是认为举办马拉松赛事活动会为城市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今马拉松运动把群众体育的产业化与文化性进行高度叠加,可以很好地进行城市形像和地域文化的传播,可以有效地展示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也能够有效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7]。二是探讨了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组织与管理,指出当前增长迅速的马拉松赛事具有强大的社会资源整合功能,形成赛事市场化运作方式为先导,政府主导的多方协调配合的马拉松赛事管理运营模式。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马拉松赛事品牌规格和当地城市影响力等因素,会影响到城市马拉松活动赛前、赛中、赛后等各项事务的效果。三是有关马拉松赛事与当地旅游发展的研究。有研究认为城市举办马拉松成为吸引游客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举办大众化的马拉松赛事活动来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四是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存在的一定问题与现象。相关研究一方面认为: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对建设“健康中国”和全民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当前城市马拉松热的现象存在经济利益的功利性追求,各种马拉松赛事雷同、千篇一律的现象[8]。有研究认为举办马拉松赛事政府财政投入较高,赛事的组织管理、运营能力、赛事保障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短板,提出要加强赛事品牌的定位、市场营销的定位、赛事项目的定位、赛事外包运营和赛事监管考评等方面的工作。
2.3 马拉松传播研究
当今,各项体育赛事经过各种媒体的不同方式传播,提高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和体育项目的传播和推广。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不但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带来一定程度的综合效益,媒体的宣传报道和网络媒介的服务推送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一方面有研究指出大量城市举办马拉松赛,在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公众号等全媒体手段传播,提高了城市的曝光度,助推了该项运动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提升举办城市的形象和影响力。马拉松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的独到作用,得到了各个城市的普遍认可。因此,争相举办马拉松在全国城市范围内成为热门事件[9]。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各种媒体、社交平台在传播马拉松赛、宣扬马拉松文化和精神的同时,让群众感受到参赛选手的顽强拼搏精神,进而影响收视和观赛群众的体育动机和参与行为,促进群众马拉松路跑运动的发展。当下国人热衷于马拉松已是不争的事实,各种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0]。城市举办马拉松赛既可以发展城市、宣传城市和提高城市曝光度,带来投资和游客,又能提高群众的健身意识、引导其健身行为,促进群众马拉松路跑活动的蓬勃发展。从而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局面,可谓一举多得。
2.4 马拉松训练、恢复和损伤等方面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马拉松运动是高强度的耐力项目,对人的身体、心理、意志等方面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体能主导类长距离竞速项目,体能是核心、技战术是重点、心智是辅助[11]。有研究指出要加强自身的医务监督和过度疲劳的预防和恢复;同时要根据马拉松项目特点,针对训练要从液体和能量补充、营养干预、碳水化合物、中药补剂等方面,来保障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参赛和促进机体恢复。二是初步探讨了马拉松运动在日常训练和参加比赛中会产生一定的运动损伤,主要由参加人员体能储备不足和不合理分配、动作技术瑕疵和缺乏专业指导训练等原因造成的,损伤主要集中在下肢关节与肌肉损伤居多,这类损伤对业余马拉松选手更为明显。三是相关学者从生理、生化等方面对马拉松运动进行的研究。相关研究指出参加马拉松运动易犯运动性腹痛、小腿抽筋、运动性低血糖症状、过渡紧张、运动性血尿、运动性贫血、运动性蛋白尿、肝区疼痛等[12]。特别是业余选手,在进行并不适宜的大运动量训练和竞赛后,会产生明显的血尿素和乳酸同时显著增高,能量代谢紊乱影响机体的代谢进程,长年累月的大强度心肺功能耐力训练可能会造成心脏的生理性改变、损伤和意外情况发生。因此,业余选手参加马拉松赛应以健身为目标,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决不可盲目“超越极限”而为之[13]。
2.5 马拉松赛事问题研究
各地马拉松赛事的频繁上演,形成全民参马的壮观景象。在热闹的马拉松赛事背后,因政府管理、公司运动、城市保障等能力,参赛者的参赛动机、身体能力等原因,以及法律保障体系的缺失,导致赛事活动出现不健康、不和谐、不合规、不合法等社会问题。相关研究表明:一方面管理运营不力,组织存在瑕疵,导致干扰市民出行、生活的局面,以及赛事中形成的资源浪费、忽视安全、环保卫生等不良现象;第二,马拉松赛的质量跟不上数量的快速提升,赛事背后也反映出管理缺位、监管体系不健全的现象,以及危害身体健康、趋利化办赛等问题[14]。要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针对比赛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提升赛事的服务意识和质量。三是关于马拉松赛事活动的法制建设问题方面的研究,尤其在比赛中受伤与猝死现象逐步增加的背景下,赛事组委会应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15]。如今我国举办群众性马拉松赛的城市日益增多,在相关政策制度的鼓励和支持下,大中小城市都在争办马拉松赛。但有些城市在条件并不具备和成熟的前提下,也都在争相举办马拉松赛,取得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因城市群众性马拉松赛的参与条件不高,导致群众参与的程度和人数是最高和最多的,比赛时不可测、不可控的因素较多。针对比赛出现的不良现象、参赛人员伤亡等问题,我们要做赛前、赛中、赛后的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加快马拉松赛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面对赛事出现的责任事故,以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各方面的权益。
2.6 高校学生马拉松研究
马拉松运动具有动作简单、易于普及、健身作用明显等特点,又充满着挑战极限、挑战自我、顽强拼搏的精神,引起了无数人特别是年轻人群争相参与[16]。有研究者对目前大学生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情况、长处与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及赛事的可持续地、良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学生自身能力、学校和教师、运动氛围环境、参与经费等方面制约了大学生对马拉松运动的参与热情。有研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入手,认为马拉松运动不但可以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也是锻炼青少年意志品质的重要方式,强调突出马拉松运动的育人功能,把马拉松运动作为大学课外体育教育改革一种手段进行创新尝试。还有研究认为高校具备开展马拉松活动的前提条件,也适合开展马拉松运动。大学生马拉松联赛为大学生打造了一个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够进行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氛围更为浓郁,可谓一举两得[17]。也有研究者认为:学生对马拉松运动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低、缺乏有效远景规划、宣传力度不够、活动形式单一等,强调要从校园宣传推广、医疗安全保障、创新活动方式、有效激励措施等方面来调动大学生参与马拉松的积极性。把简单有效的马拉松路跑活动引进校园、扎根校园、成长校园,在路跑中引领学生走进马拉松运动的精神世界。
3 国内马拉松运动研究的理性认识和路径思考
3.1 对马拉松运动研究的理性认识
3.1.1 目前国内马拉松运动相关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近些年,出现众多的关于单个城市的马拉松赛研究,服务于城市的再次办赛,提高办赛效果和效益会有一定的帮助,也出现较多的研究成果。然而马拉松运动的产业化研究才刚刚拉开大幕,相关研究明显滞后,研究也缺乏深度和广度。
3.1.2 缺乏系统性背景分析研究。城市马拉松的红火发展,群众参与的背景几何?缺乏群众性马拉松运动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等方面的阐述。
3.1.3 缺乏马拉松运动训练、竞赛和医疗保障的理论支撑。普通的路跑、操场跑步健身距离与马拉松的量程有较大的差距,平时个人的跑步锻炼和健身与参加马拉松赛事有本质的不同,需要训练的积累、赛前的调整和医疗的保护等。总的来说,这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尚未形成在训练理论框架下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脉络体系。如普通群众能不能参与马拉松、怎么进行医学体检、如何进行系统训练、参赛时的调整准备,如何预防疲劳、运动损伤和损伤的恢复和治疗等,这是一个系统的研究课题。
3.1.4 近年来,马拉松运动的研究受到了重视,但也存在边缘化的问题,总的来说相关研究的方向性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研究工作多是处于个人自发的、相对分散的探讨中。马拉松研究存在“纯体育化”的问题,缺乏把马拉松作为一种文化放到地方社会文化、群众体育发展的历时性变迁背景中研究。
3.1.5 我国火热的马拉松赛遍地开花,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成本,但办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诸如违反体育道德、安全意识缺乏、赛事组织问题、人身伤害事故等赛事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如何在法制层面保障赛事活动安全高效运行。
3.1.6 “大学生迷你马拉松公益挑战赛”和“大学生马拉松联赛”的开展,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动示范效果。目前对大学生参加马拉松赛的研究多体现在参与情况和高校开展情况的研究,缺乏更深层次的讨论,即为什么要开展、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必要等,以及与其它项目的优劣对比等,需要有针对性的深入探讨。
3.2 对国内马拉松运动研究路径的几点思考
在新的时代,“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提出,人民健康意识和水平关系到国家未来的进步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指数。马拉松路跑活动作为简单易行的一项健身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我国各地城市“马拉松赛”路跑活动轮番上演,构成周末生活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为此,探索适合我国群众健康发展、社会体育结构、地方文化特色、路跑自身特点的马拉松运动尤为重要。在此,笔者提出关于马拉松运动研究的几点思考。
3.2.1 借鉴西方马拉松运动实践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研究成果,了解马拉松运动的前身今世,以及伴随着这一发展变迁过程中参与者的思维脉络,将会为国内马拉松运动的的研究提供许多有益的参考。
3.2.2 人在体育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分层现象,它直接影响人们的健身意识和体育行为表现。
直接参与(经常参与、偶尔参与)、当然参与和或然参与、终身参与和间断性参与、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等,不同的分层影响着马拉松运动研究者的指向性,不同分类的研究成果更具有靶向性和目标性。体育社会分层和体育职业化属性,决定了参与对象的态度、能力、心理等潜在能动性,普通居民的从众属性影响着运动的思维想法。要注重业余马拉松运动员(普通群众)的研究,争取把偶尔参与、或然参与、间断性参与、被动参与和间接参与等人群变为主动参与、经常参与、终身参与,不断提高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数。
3.2.3 从1994年以来,关于业余马拉松选手(普通群众)的训练、竞赛和恢复方面的系统研究相对缺乏。马拉松(特别是长距离的路跑)运动作为一种高强度的耐力项目,对人的身体、心理、意志等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有激情和信心是不足以支撑参赛的。普通群众的从众心理和行为、面子形象、自我认知、参赛态度、训练准备等问题,导致完赛率不高、过度疲劳和损伤等现象发生。因此,针对普通人群参加马拉松运动的研究急需加强,在形成一套适合普通大众的训练理论、医学监督检查和康复保健的方法等基础上,探索出符合普通路跑爱好者的心理学干预理论。
3.2.4 由于我国各地市情况、管理哲学思想的差异,形成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管理行为、经济发展模式、文化思维方式。马拉松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各个城市争相办马,但到处开花的城市马拉松赛事存在同质化、赛事雷同等现象,并不利于马拉松运动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举办城市特色文化的品牌效应,也会影响到参与者的激情。为此,有必要探讨适合各地市情和文化特色的马拉松赛事活动,即马拉松运动的地方化研究,马拉松如何与城市地方特色和本土文化的有效结合,马拉松价值与城市人文价值的高度融合。
3.2.5 积极加强马拉松运动的产业化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以下发文件的形式要求大力促进和发展体育产业,力求达到经济发展和群众体质健康进步的双丰收。特别是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马拉松、自行车赛事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各地争相办“马”热度。各项政策、各地办马加快马拉松运动的产业化进程,使其成为体育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和重要成员。马拉松赛不但能促进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地方文化的延存和传播,也能带动旅游、交通、餐饮和住宿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举办马拉松赛的城市多、参加人数多、观众多,专业运动服饰和鞋帽、知识产品、能量补充产品、体能恢复营养产品等,不但能很好地服务于训练、竞赛和健康保证,更为马拉松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补充。
3.2.6 任何大型体育赛事活动都需要政府、社会、企业、选手等各方参与者的共同维护,从而保障比赛的安全有序运行。组织马拉松比赛牵涉到的事务繁多,参与赛事的主体构成复杂,各方权益和责任主体都要受到保护。因此,要构建完备的法律制度规范体系,健全社会监督和法制监管并存、责任与义务并重的赛事市场法制化建设。要全面做好赛前、赛中、赛后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赛事运行应急方案和保障措施。赛前要加强宣传和安全教育、规范管理各方行为。对比赛中出现的代跑、替跑、绕道、兴奋剂等不道德行为,受伤、猝死等意外事故,要分清各参赛主体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完善归责、侵权、免责、救济和赔偿机制,推进和完善马拉松赛事市场法律体系建设和法制化进程。形成管理体系完善、监管制度健全、法律保障得力的赛事保障体系。
3.2.7 职业马拉松研究存在一定的滞后。从检索到的相关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就设立了马拉松比赛,作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也符合我国奥运争光计划。自2014年以来,快速增长的城市马拉松赛催生了群众性路跑运动的发展,群众性、业余性马拉松赛参加者快速增涨。而当前国内马拉松职业选手的运动竞技水平停滞不前,人才出现断档或缺失,职业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却遇到了瓶颈。这与我国竞赛体育的培养体制、项目的特点与运动员的付出和回报不符有关,也与训练理论、水平等不无关系,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形成以职业竞赛带领普通大众参与马拉松运动的激情和效果。
3.2.8 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但现实是高中及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在下降,特别是最重要的心肺功能。我国的群众体育现实是显著的二元化特征,群众体育的自觉性与学生的体育发展始终存在过大的差距,尤其是高中和大学阶段。“路跑”作为一项简单、易行、受限制条件少、具有很好心肺锻炼功能的的运动,正在被大众群体接受和执行。但跑步运动的枯燥乏味、娱乐性不足、缺乏激情和需要有较强耐力等弱点,以及学生除了自身时间、身体等原因,更多是懒惰、怕苦、怕累思想作祟,导致学生对路跑运动的产生抗拒心理,很难被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学生所接受。马拉松运动能不能在高校开展、如何开展、开展现状、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和怎么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如何深挖马拉松路跑运动的健身和精神价值,都值我们得去研究和探索。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努力为马拉松运动在大学生中的推广开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成果支撑。目的是把大学生群体引入到简单的路跑运动中,使其在健身健心交友中真正喜欢和投入到此项运动中,起到健身需求和效果的引领示范作用。
3.2.9 全民健康的发展是多层面、多维度、多类型的,体育促进全民健康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全民健康作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通过体育与医疗手段提高国民的身体健康,简单易行的路跑运动从而成为促进群众健康的重要手段。为此,如何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把马拉松这项简单易行的运动融入到“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强国梦,追求“人马”合一的良性协调、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真正发挥马拉松路跑运动的健身功能,体现马拉松运动的文化精神价值。
4 结语
国内快速发展的马拉松运动,不断增加的举办城市和场次,参加人数的成倍增涨,成就了国内群众路跑运动健身的一张名片。为保持群众性马拉松路跑活动的持久、健康、良性发展,需要在政策制度、场地设施、组织运营、人文环境、体育生态等方面的支持配合,统筹协调各方职才能取得圆满完赛。在建设“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加强马拉松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特别在对马拉松运动的系统化、产业化、地方化、法制化等方面的研究;注重群众性业余选手和职业竞技选手的分层指向性参马研究,提高研究具有的靶向性和目标性;提高马拉松路跑活动的训练、营养、恢复、康复等方面研究内容,保证普通的选手健康、提高训练效果和机体康复;加大高校马拉松运动研究力度,把大学生引入健康的路跑活动中,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通过不同内容针对性的研究,更好地促使马拉松路跑运动融入到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战略中,实现中华民族全民健康的体育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