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程思政元素探究

2020-01-09莫慧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莫慧

(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370)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性思维被提出,其主要形式是将思政元素和各门课程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及举止;主要目的是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风云变幻、各种社会思潮观念激烈交锋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要抵住侵蚀,加强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似乎显得迫在眉睫。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交融一体的公共必修课,肩负着传播思政教育的艰巨使命。大学英语课本内容大多节选国外文摘和报纸,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频繁接触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崇洋媚外”的思潮,忽视了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深挖思政元素,唤醒学生的爱国灵魂,让学生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迫在眉睫。

一、大学英语思政元素探究的理论依据

(一)三全育人思想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紧密围绕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孵化基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和担当。学校教育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应是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统一,规范学生意志行为、领悟生命的内涵最终达到灵魂的启迪,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高校必须提高站位,以知促行,强化担当,以行践知,形成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人文属性决定了其传播语言知识和提高人文素养的双重使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在大学课堂中,教师也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思政元素的开拓和播种,在我们的语言教学目标和文化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融入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与习惯,提升学生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素质全方面发展。

(二)认知教学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认知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应该侧重智力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3]。教育不仅是要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应该侧重学生操作技能、观察技能、想象技能等的培养,鼓励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实现自我促进。教师要正视大学生的心智水平,尊重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动机状态、知识储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发现学习,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内在学习动机从而提升对学习的整体兴趣。

(三)情感教学理论

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这一理念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其目标与思政教育不谋而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感情、制定计划、探讨问题、形成见识[4]。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能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很大程度取决于对教师的信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学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不仅传播知识,更是指导者与学习者思想火花的碰撞。大学课堂是否能在轻松、自在、真诚、互助的环境中开展,教师的个人魅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也应紧抓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激情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让自己的学生具备思政力量,首先教师自身要提升德育素质,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自身良好的品质其实就是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思德的感染,教师教得有温度,学生才能学得有深度。

二、大学英语思政元素探究的具体途径

(一)教学设计中贯穿思政元素

思政教育并不是意识形态的课程,不是通篇概论地跟学生讲大道德大梦想,而是春风化细雨般地滋润每一个心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功能一直存在,只是现在被有意识地提出。后疫情时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步成为教学常态,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充分融入课堂教学。教师通过雨课堂、U校园、MOOC和超星平台深挖思政资源,拓展学生思政空间。按照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育人目标。下面以一篇题为《我的文化冲击经历》的文章为例,进行阐述。

1.课前创设思政话题

课前教师搜索跟主题相关的视频,设置话题创设思政语境,发布学习任务清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讨论。让学生回答:What is the culture?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同学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有关文化的定义和概念,同时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教师在讲解这两个问题时进行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灌输,中国文化以华夏文明为基础,贯穿融合了数千年璀璨的历史文化,深度影响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通过文化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在积极宣传发扬我国先进文明的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别国的文化,正是因为多种文化的交流才使世界发展得更美好,要持大海般的胸怀接纳一切不同的文化,总的来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课中进行思政引导

课中教师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安排语言、文化、思维教学,改变之前语言点灌输的简单机械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用一体。教师作为引领者要引导学生尽量使用英语表述立场、陈述理由,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进行思政教育。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自主总结文化冲击的四个阶段:Honeymoon stage、Negotiation stage、Adjustment stage、Adaptation stage,并根据视频绘制蜜月期、挫折期、调整期和适应期U型图来加深对四个阶段的了解。接着,教师设置情景,假若大家置身国外我们应该如何度过第二、三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所遇困难进行总结,然后继续寻求解决方案(What can you do to make yourself fit into the new culture?)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会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陈述。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冲击是我们新生活中的不和谐之音,确实让人惶恐不安,但随着对客居文化了解的加深,冲击的威力还是会减缓下来。这些冲击并不是人与人个性的摩擦,而是双方文化价值观不同的结果。学生认清本质,学会如何处理文化冲击,让他们摆正对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和行为表现上的差异的认识,从而能有效避免文化冲击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3.课后进行思政反思

课后,教师应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指出优缺点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会产生障碍,但是不同的文化能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接受外来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们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具有重要意义。身处异国他乡我们也要学会如何保持积极心态去应对困难,传承本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我们鼓励大家走出去,也更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外国友人来到中国遇到文化冲击,同学可以伸出友谊之手提供帮助。中国朋友回归祖国,遇到逆文化冲击,同学同样可以提出解决意见进行安慰,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显得更加自信。

(二)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课程教材琳琅满目,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所授教材内容似乎没有思政元素可以挖掘,其实英语教学内容小到语音大到语篇,都能探究出育人元素进行人文素养培育和价值观塑造。市面上大多数教材的内容都是由专家学者们精挑细选,承载了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髓。这些优秀思想文化,不分地域、民族、信仰和社会阶层,是助力我们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精神纽带。当教师们有了这样的思想站位,在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时,就能避免无从下手的窘境,思路便可以更加开阔,不拘一隅充分利用手头既有的材料,只要有利于培养文化素养、道德情操、成熟思想、完善人格的课程内容和活动,都可以提炼并进行精细二次加工,强化语言教育中固有的育人元素,将其与课程的教学实践有机整合,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引导,帮助学生坚定立场和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课堂思政效果。

(三)教学方法中播种思政元素

1.多模态理念教学

学生课堂上专注力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资源选择、课程设计、课后任务布置,由单一静态转变成动态、多元、可视化的形式。课堂中教师通过播放视音频、动画展示、人机互动、超星选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教学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带来的便利,把多模态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不仅从语言水平上,还从思维认知、学习形式、学习态度、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给学生进行足够的训练和准备。学生可以多感官地接触到所学知识,比如相关的视频资源、图片表格、声音手势等等,还可以参与具体活动,调用自己的多模态资源,比如手势、表情、听觉、嗅觉等,传递自己的交际意图,为实际的语言运用打好基础。教师所选的音视频应形式多样,满足教学需求;内容应兼具时政特色,植入爱国情怀,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语言能力实践中去,让大学英语有深度有张力。

2.批判性讨论的介入

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比较薄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保持沉默,人云亦云,思维能力制约了其表达能力。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抓住黄金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多方位采用批判性讨论的方式组织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辩论互争、欣赏批判、自我反思等方式进行多维度的探讨。

3.PBL教学方法的应用

20世纪60年代中期,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被提出。该方法让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并建立自信的过程[5]。PBL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并主动实施,在此期间学生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通过各种途径搜索资料,通过沟通寻求帮助,注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丰富知识,提升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评价方式中落实思政元素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融为一体

课堂随堂评价中抓住思政育人的尾巴,鼓励学生多形式进行作品的呈现,例如以PPT展示家乡风景美食、思维导图总括中心思想、自由演讲抒发爱国情怀、文献搜索寻找名言警句、视频配音宣传中国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去感受、收获和反思。文秋芳老师所倡导的“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受到普遍认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出成品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通过师生合作评价对实践运用过程中各组的优秀作品进行语言输出的质量和观点内容进行评价[6]。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注入了思政血液,思政元素有意识地浸于课堂教学,期中期末评价中我们更着重体现思政比例。两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够让学生更具有参与课堂活动和反思学习效果的动力。

2.知识、能力、素养全方位评价

大学英语课程应结合学科特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7],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制定学生课程评价量表、学生学习活动综合量表、线上自主学习量表等,将宏观目标与微观任务对应起来进行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的全方位评价,提升课程评价质量,才能让思政元素真正落实在课堂的每个角落。教师在思政教育和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也是不断完善自身修养的过程。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根本,“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为目标。知识可能会随时间而遗忘,但观念却根深于内心深处。课程思政是大学英语课程内化的一部分,悄无声息但隐形存在,教师深层挖掘思政元素,显性或隐性地传播其中的思想内涵,让思政元素与大学英语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把我们学生培养成眼里有世界、心中有自信,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我们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大学英语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在每一节大学英语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目标宏伟而且长远,教师使命重大。课堂的对象是人,载体是课,方向是政,重点是思。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备好课、站好台,自觉肩负起大学生政治、思想、行动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责任。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