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选择
2020-01-09文/曾锋
文/曾 锋
75 岁的杨爷爷在病床上已经躺了将近一个月,对比刚刚入院的情形,人明显地瘦了一圈。看着杨爷爷惨白的脸,我们的心情都很凝重,嘴里仍然重复多次地说:“老人家,要有信心,你的病会慢慢好起来的”。
杨爷爷既往做过多次尿路结石手术,左肾已经切除,右侧输尿管上段狭窄导致右肾重度积水,只能定期更换输尿管支架,血肌酐维持在300umol/L 左右。一个月前,杨爷爷在家中不慎摔倒,随即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来医院后CT 显示右肾积血。第一次在急诊科见到杨爷爷的时候,各项生命体征都无异常,导尿管尿颜色呈淡红色。“住院观察几天,不再出血,就可以回去了”,听完我的话,杨爷爷冲我笑着说:“听马医生安排,在你这里看病就诊都快十年了。”
只是住院后杨爷爷的病情并没有朝预计的方向逐渐好转,血尿反而越发严重,血色素进行性下降,于是我和家属沟通后,决定行血管造影,希望能够找见出血点,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然而造影的结果并未看到明显的出血灶,没办法只能回病房继续保守治疗。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杨爷爷肾脏的出血仍在持续,出血量不大,但谁也耗不起长时间的失血,其间又做过一次血管造影,仍然没有看到出血灶。并且杨爷爷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长时间的体液丢失、输血,老人的身体状况每况日下,食欲减退,神志淡漠。而且情绪也变得很消极,不愿意继续治疗。
保守治疗终究还是无法解决问题,等待观察都将近一个月了,反反复复,查房的时候杨爷爷的大女儿和我说:“马医生,你看我父亲的病情还有什么办法,我父亲就只有我们四个女儿,都在外地,希望能够早点解决问题,让老人回家休息”。
“杨女士,我非常理解你们的不容易,看到爸爸的疾病反复肯定很焦虑,并且要放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来照顾杨爷爷,多少会有些压力。”
“是的啊,我爸爸特别不容易,我妈走得早,爸爸一个人含辛茹苦把我们四姐妹拉扯大,受了不少苦,想着晚年能让他过上好日子,结果又落下这么个病。”
“杨爷爷真是个伟大的父亲,你们也都是孝顺的孩子,杨爷爷肯定会是个有福之人。我们可以一起商量,目前结合杨爷爷的病情来看,如果选择开放手术探查,可能找到出血的地方然后缝合止血,但也有找不到的可能,而且老人一般情况不是太好,基础疾病多,担心无法耐受手术;如果再次血管造影,可能还是没办法看到出血点,要想止血只有栓塞肾动脉主干,那样相当于切除右侧积水肾脏,术后肯定需要长期血透才能维持生命。”作为一名泌尿外科大夫,我的心里还是比较着急的,因为对于这种情况处理比较棘手。
家属听完我的解释,没有立马表态,而是在我结束查房后,两个女儿一起到了办公室。坚定地对我讲:“医生,我母亲走得早,父亲带大我们几个不容易,我们商量了,选择再做介入,不行就栓肾动脉主干,终身血透我们可以接受,只要能让父亲少遭点罪,再活几年。”听完家属的一番话,我顿时长舒一口气,杨爷爷的女儿是那种听得明白道理、接受现状,又有积极意愿的人。病人和患者对医师的信任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于是我又仔细给家属讲了介入治疗后可能出现发热,甚至需要肾造瘘处理右肾积血的问题,家属都表示理解。临走之前,家属又对我说:“马医生,我父亲现在很消极,不想治了,请你多劝劝他,他听不进我们的话。”我欣然应允。望着家属离开的身影,内心突然坚毅了许多,想着一定要让杨爷爷早日出院。
介入手术下午如期进行,正如术前预计,仍然未能找到出血点,于是行了右肾动脉主干栓塞。回到病房,杨爷爷仍然不愿多说话。“老人家,希望这一次我们能够把血止住,你要有信心,多吃点东西,以后只是要定期血透,现在尿毒症血透的病人也不少,而且国家政策好,血透报销比例很高,基本上不要自己掏钱。”我试探着和杨爷爷多聊聊天,多鼓励他。关于他的病情以及预后没有任何的隐瞒。
“马医生,我还能活吗?”杨爷爷冷不丁冒出这么一句话,我才意识到他对自己病情的预后如此严重。对于这样的病患,活着就是最大的奢望。
“杨爷爷,我知道这个疾病肯定让您备受打击,有挫败感是很正常的,我想任何一个人碰到您这个情况也会有这个感觉。”
“我还想着回家照顾孙子啊,以前为了养活女儿们,天天忙着挣钱,陪他们的时间太少了,现在就想着帮他们照顾小孩,减轻他们的负担,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杨爷爷,我觉得您很了不起,一个人挑起了一个家,您的女儿们也很孝顺,希望能治好您的病让您享福。”
“是的啊,所以我也舍不得走啊,儿孙满堂,我只想好好活着,不给他们添麻烦……”说着说着,杨爷爷望着窗外,眼里含着泪。
我握住杨爷爷的手,“您前期已经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法,对于这套治疗方案,您可能还有些担忧,怕对你的病没有好疗效,是吧!其实,我们只要想办法把这个血止住了,就能控制疾病的发展,这样您一定能好好活着,陪伴着儿孙。我们一起打败‘出血’这个恶魔可以吗?”
老人连连点头,嘴角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容。
终于,连续三天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均未再下降,血总算是止住了,杨爷爷的气色较前也是明显地改善了。情绪也没有之前低沉。
“杨爷爷,今天吃东西怎么样?”
“还是不怎么吃得下,晚上也睡不好。”杨爷爷小声地回道。
我明白病人还是不放心自己的病,晚上想太多。
“现在血止住了,剩下就是慢慢康复,躺了这么久,康复也是需要时间的,因为出血消耗您太多能量了,您要多努力,少吃多餐,尽早下床活动,加强自己的体质,才能战胜病魔。”
“好”,杨爷爷冲我点点头。
介入手术前考虑的问题还是出现了,杨爷爷出现低热、腰部胀痛、呃逆等症状,复查CT 显示右肾血肿较前稍缩小。鉴于杨爷爷目前的状况,我们和家属再次分析了病情的变化,进一步沟通了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家属同意行局麻下右肾造瘘。
听到这个决定,杨爷爷立马又变得忧心忡忡。我于是对他说:“老人家,不要担心,只是往你的肾脏里放一根管子进去,让之前出的血流出来,您现在的不舒服就会减轻,是个小手术,局部麻醉,整个过程您都是清醒的”。杨爷爷看着我半信半疑地问:“真的没大问题?”“当然啦,您忘了,我会和您一起打败病魔的哦!”听完我的回答,杨爷爷安心地点了点头。
我庆幸自己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杨爷爷的感受与处境,而是选择了共情。根据共情的三步骤,先对杨爷爷的感受进行了“正常化”的理解,不觉得杨爷爷的担忧是对自己的不信任;然后就是确认杨爷爷的感受,努力让自己做到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杨爷爷的角度“感同身受”,多说一句话,多点耐心解释病情,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杨爷爷的疑虑,让他觉得我能懂他的痛与苦;最后提出与杨爷爷携手共同对付“疾病”的方案,进一步取得了杨爷爷的信任。
同时,十余年的医生经历渐渐让我明白,每个病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病人首先也是人。医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技术,也要根据每个病人的特点进行交流沟通,每个生命都值得珍视。
做完肾造瘘,杨爷爷的症状逐渐消失,一般情况也一天天改善。
“马医生,谢谢你救了我一命!要不是你的陪伴与鼓舞,我怕自己都会放弃了”。杨爷爷出院前特意来办公室和我告别。
站在窗前,看着夕阳下杨爷爷出院的身影,内心有股暖流,这股暖流不仅温暖了患者和他家属,更让我明白从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