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液压与气动技术》线上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2020-01-09孙肇佳

科学咨询 2020年53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职业课程

孙肇佳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智能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3)

一、在疫情背景下分析学情

本课程针对的学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二年级学生,学生前期已学过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一定专业背景。但由于初识职业领域的主要工作岗位,对岗位的工作内容及职业能力需求未有全面认识,无法将课程知识与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导致学习内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同时,学生表象性思维较强,喜欢新鲜事物,有利于师生之间开展教学互动[1];对实际动手操作意愿强烈,不擅长逻辑思维分析,对系统设计有畏惧心理。特别在疫情期间实施线上教学的背景下,无法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开展实操训练,线上教学与仿真实操存在师生互动参与度不足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的感性认识浅、实践常识弱,加大了学生学好本课程的难度,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因此,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上述的学情分析,课程教学团队结合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课程改革的需要,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题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深入研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原来气液与气动技术课程的“元件—回路—应用”三段式教学内容存在三者之间联系被割裂,导致学生往往能够掌握气液动元件及基本回路,但对知识应用却无从下手的状况,以工程实际岗位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求为前提,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调整课程标准,依托设计突出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并通过装调突出技能的提升及职业素养的培养[3]。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职业能力发展相融合,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内容项目化,项目任务化、任务模块化重构课程体系。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程章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使之能有效地“落地”在各个典型案例中。

(二)丰富课堂组织形式

丰富课前、课中、课后课程资源,直播课间利用PPT课件,微课资源及相应的动画、动图等,有效拓展学习的维度;课后通过练习及章节测验可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线上教学的直播过程中,巧妙设计签到、讨论、抢答、章节测验、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等教学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采用FluidSIM_P等虚拟仿真平台将抽象的气路运行过程形象化,将抽象的气缸动作顺序过程生动化、趣味化。同时,辅以视频、动画、动态图等各种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晦涩难懂的知识和控制要求。其中,以教学视频为主。我利用大量视频充实教学内容,学习多种视频编辑工具制作学习资料。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授课内容,挑选了大量视频作为学习资料,并利用相应的视频编辑工具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加工制作。让视频时长基本保持在10分钟之内,使一个视频资料对接一个知识点,这样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也避免了学生信息疲劳。除了自己制作的视频资料,还在上传了相关课程的电子教材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供学生同步学习。这需要我们有非常强的应变能力,并能充分备好课程内容,通过高频的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课堂教学秩序管理

采用腾讯课堂、QQ屏幕分享、超星课堂等平台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采用QQ群或微信群等学生广泛使用的社交软件建立线上班级群,在群内发布上课预告、通知信息等。QQ群可传送和长时间存放视频等大容量文件。另外,QQ具有屏幕共享功能,可在网络教学平台因访问量太大无法承载或出现其他意外情况时,不再受限于网络,只要开启QQ等常用聊天工具即可完成。通过虚实结合、线上话题互动、在线预习、记笔记、在线测验、考试及打卡考勤、连麦和抽查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在每次直播结束前,要求学生针对本次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笔记整理,并形成思维导图,便于后续的知识梳理与回顾。

三、课程改革的成效

通过上述的改革措施使学生的学习形式多样化。课前,学生预习老师提前上传到平台的课程资源,课中,结合老师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完成课上练习,课后按时完成作业等任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更愿意在直播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思考并提问。课程回放使学生课后能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视野,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和信息化能力。

四、结束语

线上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第一次广泛应用在各大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学生也基本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并且,线上教学资源也为日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职业课程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职业写作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爱的职业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