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制约因素及提升路径
2020-01-09周吉,冯荣,沈迪
周 吉,冯 荣,沈 迪
(台州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管理的有力助手和学生反应意见的有效渠道,在服务青年、组织青年、引领青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为各项学生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学生干部正常开展管理服务工作,主要是依赖学校选拔任用而获取了管理其他学生的资质,其“权力”是校方授予的。在实际管理服务中,有的学生干部能较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有的学生干部在落实学校要求时则往往面临阻碍,比如传达学校意见不能到底、管理对象不服从管理等等。究其原因,校方授权的方式和程度是一样的,区别主要在于部分学生干部能得到学生认同而产生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即“非权力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的强弱极大影响着学生干部工作落实的情况,对高校学生工作能否有效开展也有较大影响。研究高校学生干部的非权力影响力,对于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效能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现状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目前,在企业等大型组织的管理中,非权力影响力的培育和运用已经比较成熟。近年来,这一概念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笔者以“非权力影响力”为关键词检索出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通过整理发现,关于非权力影响力的研究多涉及学校管理、辅导员队伍建设等领域,对高校学生干部这一群体的非权力影响力的研究则内容单一,往往是以角色定位、素质培养、队伍建设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忽视了高校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如何培养、提升学生干部的非权力影响力问题上,往往付之阙如。因此,研究高校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及其提升路径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也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一、 高校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内涵价值
学生干部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两个部分。首先,高校学生干部担任的职务是经过正规程序任命或者推选产生的,执行相关工作时,学生干部代表着学校。这可以称为权力影响力。其次,学生干部在品格、能力、情感、专业素养等方面所具备的特征,使其他学生产生信服感和认同感。这种特征就是非权力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是一种与外在权力(职位权力)截然不同的内在权力,它不以社会的法律、组织规定为基础,无须外界授予,也没有正式的授权形式,它产生于个人的品格、才能、知识、情感等因素[1]。这种影响力主要建立在崇敬、信服的基础上,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是主动的、自愿的,而非被动的、强迫的。
研究高校学生干部的非权力影响力内涵,探索培育、提升学生干部的非权力影响力的途径,有多方面现实价值。一是破解学生干部身份难题,提升管理服务的权威性。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学生干部本质上仍是学生,“干部”角色是附属于“学生”身份之上的。其他学生天然地认为“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是平等的。因此,在学生干部服务、管理学生时,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往往要大于权力影响力。一个具备非权力影响力的学生干部,可以顺利地完成团结组织、引导督促等学生工作,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具有信服力和权威性的引领力量。二是适应90后、00后学生的成长环境,提升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崇尚自由,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也迫切需要具备非权力影响力的学生干部承担学生工作任务,开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朋辈教育”。三是弥补学生干部工作短板,提升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发挥学生干部的非权力影响力,有利于纠正部分学生干部对自身角色的错误认知,推动各项学生工作更好地开展,促进高校管理工作规范、有效。四是促进学生干部全面发展,提升引领青年的导向性。研究提升学生干部的非权力影响力,对增进学生干部的领导力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形成引领青年学生群体的有生力量。
二、高校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制约因素
(一)专业学习有所忽视,专业能力不够突出。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本职任务是学习,应当在学习上起到模范和带头作用。在高校环境中,专业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说服力和权威性的强弱。部分学生干部无法平衡学习和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有甚者,将学习置于次要地位,他们认为只要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也同样能获得荣誉,或是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工作中,甚至以组织活动为借口,随意旷课,不仅耽误了个人学习,同时也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二)工作动机存在功利,服务意识不够牢固。有些学生担任干部的动机较为功利化,他们将其当作获取个人利益的捷径,凡事讲条件、讲利益,会选择性的工作,对于自己有好处的就干。一来可以增加自己在老师面前的“出镜率”,在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就业推荐等方面取得优势。二来可以通过工作平台结交更多的人脉资源,建立广泛而牢固的关系网。三是目前社会就业形式严峻,担任学习干部的经历可以当作简历中的特色亮点,有利于自我宣传。对于那些没有明显好处的工作,他们就找各种理由推诿,实在推脱不了的就以应付的态度去面对。此外,受“官本位”思想侵蚀,部分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打官腔、摆官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服务意识薄弱,缺乏奉献精神,没有将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平时的工作中去。
(三)工作方式较为被动,办事效能有待提高。学生干部通过学生工作的培养和锻炼,能力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总体趋势良好,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有些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方式,他们认为只要完整传达老师布置的任务就是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常常是处于等待布置任务的状态,实际开展工作中也习惯依赖老师指导,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长期以往,工作热情逐渐减退,直至觉得学生工作枯燥乏味。二是在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直接个人承包工作,“单打独斗”或将工作直接扔给某个部门,做“甩手掌柜”,不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三、提升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路径探析
(一)设定专业衡量标准,保证学生干部专业能力。知识是才能的基础,是能力的支撑。学生干部要在主观上正确对待学习和工作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要将当好学生干部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坚持求实、严谨、勤奋、创新的学习作风。科学安排学习与工作时间,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以创造良好的效果,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以“硬实力”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为非权力影响力的发挥提供保证。学校方面要对学生干部设定专业衡量标准,建立专业能力达标准入机制,在进入环节把好专业关。此外,同步建立淘汰退出机制,针对出现多门课程挂科、违规违纪、考核不达标等情况的学生干部给予清退,形成学生干部“能进能出”的活性机制,保证学生干部队伍的先进性。
(二)突出工作服务导向,强化学生干部服务意识。学生干部应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其他干部和学生的意见,为整个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努力,甚至在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特别是要在工作作风上,从与其他同学沟通的语言方式、交流姿态等入手,尽力摆脱官僚习气的不良影响,塑造团结和谐、活泼生动的同学关系。学校要从理论上加以引导,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学生干部培训班等方式,向学生干部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干部了解学生工作的本质,提高为同学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组织学生干部学习新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通过比较对照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三)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干部处事能力。领导者的创新思维培养是一门方法和艺术[2]。学生工作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学生干部也要善于根据形式的发展变化和同学的实际需求,打破常规工作思路的束缚,做到思维、能力和理念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工作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如果没有创新,只是单纯的重复工作,不仅工作成效难以保证,学生干部也会逐渐失去同学们的信任。学校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建立积极的反馈机制,对学生干部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给予激励,进行奖励,并形成相应的制度。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干部实践锻炼的良好环境与条件,例如提供基础岗位供学生干部挂职、顶岗,设置岗位锻炼是提高学生干部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式。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干部通过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社会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活动,真正入社会、进社区、下基层,促进学生干部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吸收创新营养,提高创新能力。
(四)加强日常品格修养,凝练学生干部核心品质。品德是非权力领导力的重要来源[3]。对于学生干部来说,诚信、宽容、奉献、廉洁等优良品格都对树立非权力影响力起到重要作用。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活动和工作,包括评奖评优、助学帮困等,而学生干部正是这些工作的重要参与者,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有过硬的品格,能够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工作,能考虑大部分同学的利益。这是考验学生干部的试金石,也是学生工作的底线,甚至是学生干部工作的“一票否决”项。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主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向社会主流价值观靠拢,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要探索建立负面品质“一票否决”制度,对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影响恶劣的负面品质者,实行一票否决,倒逼学生干部重视品德修养,提高道德操守。
总之,非权力影响力是高校学生干部的核心力量,具有稳定性、潜在性和渐进性等特点。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4]。对高校学生干部而言,只有通过有效途径提升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以品德教化人、以学识激励人、以真情感化人,以人格魅力打动人的学生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培养学生干部的非权力影响力,有利于在集体内树立起榜样作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对高校而言,用鼓励、支持、帮助等手段提升学生的非权力影响力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观的体现,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种尝试,最终将在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