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本资源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以《光明日报》“课本里的中国”为例

2020-01-09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光明日报家国课本

乔 根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自2018年9月2日起,《光明日报》每周日在“人文地理”版开设“课本里的中国”专栏,截至2020年3月1日已发表专题文章41篇。该专栏充分发掘现有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资源,打捞其中与中国有关的文化元素,扩大其传播范围,从而达到激活文化记忆、培育家国情怀之目的。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不使其成为阶段性的精神食粮,扩大其影响力和受益面;如何利用现有教材资源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运用有效手段提升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应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课本里的中国”专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1 “课本里的中国”专栏的特点

这41篇专题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聚焦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如开篇为《课本里的江西》,其他如《课本里的广西》《课本里的上海》等,目前已刊发除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市文章,共31篇;另一类为专题性质,目前已刊发《课本里的丝绸之路》《课本里的长征》《课本里的抗战》《课本里的长江》《课本里的黄河》《课本里的长城》《课本里的中国科学家》《课本里的“岁寒三友”》《课本里的春节》《课本里的春天》等共10篇。细读这41篇文章,我们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1 诗文其表,文化其里

表面看来,“课本里的中国”系列由一个个诗文片段连缀而成,但其内核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如《课本里的江西》侧重谈江西的“三色文化”:红色、绿色、古色;《课本里的天津》聚焦民俗文化;《课本里的湖南》关注湖湘文化;《课本里的河南》讴歌中原文化;《课本里的山东》礼赞齐鲁文化……这些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是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和来源,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1]共同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课本里的经典古诗文,差异性、多样化、独特性的地域文化得以呈现。

1.2 情感代入,产生共鸣

仔细分析这41篇文章的作者,他们大多是《光明日报》驻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记者站记者。常年的驻地新闻采访实践,使得他们对当地的自然风物、文化资源、文化内涵等有较为深入的掌握。因此,这些作者就像一个个优秀的导游,用饱含深情、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引领读者进入文本世界,去领略自然之妙和人文之胜。

一般来说,报纸这一媒体对文章的时效性要求很强,因此不少文章紧扣时间节点。如《课本里的云南》写作于2019年9月10日,该文开篇即说:“这是昆明星期一的早晨”[2],接下来写小雨天气和某所小学高音喇叭传来学生的教师节问候,自然而然引出下文汪曾祺《昆明的雨》片段,构思十分精巧。再如2020年春节期间刊发的《课本里的春节》一文,文章开头简要阐述了春节的节令特点、情感内涵及价值意义,然后“循着语文课本走进春节”[3],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腊八、小年、除夕、元宵等节令,最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的金句“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作结,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代入感。

1.3 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在一张报纸中,图像、色彩、文字等都是报纸版式设计的重要元素。身处读图时代的当下,一张报纸主要靠文字信息来吸引读者的注意,但图像、色彩等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就“课本里的中国”系列来说,每篇文章都做到了图文并茂,大多配4张以上图片,图片包括标志性的风景名胜、语文课本内页资料、书法作品等。如《课本里的浙江》选取了中国画《西湖景色》、油画《绍兴鲁迅路》、中国画《富春山居图》、书法《饮湖上初晴后雨》、课本内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国画《人民的西湖》和中国画《兰亭修禊图》等共7张图片,这些图片突出了浙江省代表性的旅游形象符号“西湖”,同时又体现了文化名人故里(鲁迅),山水人文有机融合,诗书画交相辉映,令读者赏心悦目。

1.4 以点带面,勾连古今

就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或某一专题而言,结合课本资源可供介绍的地方有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则失之于浮泛,读者也不会对此有深刻的认知,因此必须考虑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展开叙述。正如有读者在阅读 《课本里的江西》一文后感触道:“现行课本中与江西有关的诗文不少,《课本里的江西》别具匠心地将这些诗文串联、归纳起来,并进行了一番系统梳理和深入浅出的阐释,以点带面地唤起了人们年少时留下的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再次激发起人们对江西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与由衷向往,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4]只有将这些具有一定标识度和影响力的诗文串联起来,才能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所叙述对象的丰富文化内涵。换而言之,如果将“点”的广泛代表性和鲜明概括性说透说到位,那么“面”的整体印象和综合感受就会水到渠成。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自然永恒,人世短暂。介绍经典诗文是为了从中汲取养料,但不能厚古薄今,要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课本里的中国”除介绍经典诗文片段外,还用一些篇幅结合当下,抒发对未来的畅想。如《课本里的河南》一文在结尾部分这样发出召唤:“围绕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如何‘让中原更加出彩’这个时代之问,新时代的河南,必将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在未来的课本中,留下中原大地浓墨重彩的新篇章。”[5]悠久厚重的中原文化已给河南带来历史的辉煌,“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需要当下的人们用心奋力谱写。

2 “课本里的中国”专栏的意义

2.1 激活文化记忆的有效载体

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6]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如何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值得思考的话题。“课本里的中国”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化”或与“文化”相关的词语在每篇文章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因此也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记:“中华第一龙”的化石在河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在内蒙古,“刘三姐”的故乡在广西……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徽记,文化记忆更是一个地方的情感共同体。这些文章让我们重拾中小学阶段背诵古诗文的学习记忆,也为我们打捞起了沉睡已久的文化碎片。文化因传承而源远流长,文化因激活而历久弥新。

2.2 书写壮丽山河的鲜活画卷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长期以来,一代代迁客骚人纷纷登临名山胜水,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名篇佳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7],面对四时山水、无边风月,诗人会感发情思,形诸文字;同样,荒野小丘、绝域僻壤正因为诗人的生花妙笔而得以名传天下。正如清人沈德潜《艿庄诗序》所云:“江山与诗人,相为对待者也。江山不遇诗人,则巉岩渊沦,天地纵与以壮观,终莫能昭著于天下古今人心目;诗人不遇江山,虽有灵秀之心,俊伟之笔,而孑然独处,寂无见闻,何由激发心胸,一吐其堆阜浩瀚之气。惟两相待、两相遇,斯人心之奇际乎宇内之奇,而文辞之奇得以流传于简墨。”[8]山水因诗文而增色,诗文因山水而流传。如果说人文资源由于深藏于内,需要仔细发掘、沉潜涵泳的话,那么自然资源因壮丽于外,需要借助诗文等文化因子而熠熠生辉。

2.3 唤醒人生体验的情感拼图

在地域类的文章中,年少时语文课本中背诵过的经典诗文被重新唤醒,与之相关的记忆片段被重新打捞。同样,在专题类的文章中,一些特定的场景也会帮助我们唤醒人生体验,值得仔细回味。如2020年的春天,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会刻下难以磨灭的印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生活本来应有的轨迹和方向。《课本里的春天》这样叙述道:“这个春天,注定与众不同。因为疫情肆虐,明媚春光暂时蒙上了一层阴霾,‘加油武汉’的鼓劲声却让春天的旋律更加昂扬,全中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同闯关,书写着别样的春天故事。”[9]在传统关于春天的书写中融入新的元素,赋予“春天”新的情感内涵,拓展了春天书写的边界,让读者产生共情体验。

2.4 培育家国情怀的参考读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人自古就有“安土重迁”的传统,由此孕育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简而言之,“家国情怀源于‘家国一体’思想,蕴含着由家及国的递进关系,将个体对家的眷念和对国家的热爱联系起来,将个体自我发展、家庭和睦和国家的稳定联结起来。”[10]介绍某个地区的文章自不必说,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文章笔下的故土会有一种深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即使是专题性的文章也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如 《课本里的春节》中有这样一段深情的文字描述:“春节,在一项项充满仪式感的年俗民俗中,沉淀的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情感。其中,有血脉亲情,有乡愁民情,亦有家国之情。”[3]其他如《课本里的抗战》《课本里的长征》等文章也是如此。以专题的形式集中展示“抗战”“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进一步培育家国情怀。

3 “课本里的中国”专栏的启示

“课本里的中国”专栏以其具有文化特色的选题、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考虑受众接受的叙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它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利用课本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如何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使其育人效果真正显现;如何有力促进“文化自信”的情感认同,使其能够做到成风化人。

3.1 课本资源的有效运用:阶段学习还是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这一理念自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大家对此大多能够接受和理解。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全民中开展“终身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11]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明确要求“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1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大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13]“终身学习”这一理念的重要意义和地位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终身学习”这一理念从认知到践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信息传输便捷的当下,人们似乎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每天都在通过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学习”,但大多数是无效信息和冗余信息,这时就应该重新整合利用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课本资源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资源,是青少年的“精神食粮”,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的是,青少年学生大多数将课本资源当成应试的工具,一旦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那些课本便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我们应改变这一习惯做法,充分发掘课本资源的丰富内涵,创新方式,使之从阶段性的“应试教材”变成终身性的“学习素材”。“课本里的中国”就是创新的方式之一,我们还可以策划出版 “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语文书”等相关内容的图书,以满足 “终身学习”的需要。

3.2 “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生搬硬套还是潜移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4]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为我们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方向。

顾名思义,“课程思政”是指充分发掘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使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发掘思政元素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要么是将一节课分为专业课和思政课两部分;要么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思政元素;要么是只讲专业课,不去关注育人元素的提炼和发掘。我们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高度重视并大力实施“课程思政”改革,这与我们教育工作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密切相关。

“课本里的中国”不仅充分利用中小学语文教材资源,而且为我们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中一个有益的启示是“课程思政”改革如何做到潜移默化,而不是生搬硬套。

就大中小学语文课程来说,其蕴含的思政元素自然较其他课程更为丰富。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各级各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对中小学生来说,面对应试教育,语文课程本应重在平时的积累,短时间内提分很难,这就导致学生尤其是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课本的利用率不高,在课堂教学和完成作业阶段才会提及,遑论利用课本资源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经过12年的语言素养的培养,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本应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现状是不少学生这两方面能力都比较缺乏。

为此,我们应参考《课本里的中国》的有益做法,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分类试教。如中小学阶段,要让学生打好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底,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大学阶段,应该利用《大学语文》等课程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汉语言、文学、文化的魅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3.3 文化自信的行动自觉:宏大高远还是细致入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5]如何做到文化自信,增强行动自觉,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好、发展好,这应该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值得思考的话题。

首先要“不忘本来”。要了解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知其本来面貌,掌握其文化内涵。对待传统文化,要辩证看待,知其精华糟粕,明其适用范围,不可照单全收。如孝道本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卧冰求鲤”之类就需要坚决摒弃。再如前几年流行的“女德”教育更是沉渣泛起,需要明确其危害女性的实质,坚决予以澄清谬误,以正视听。

其次要掌握话语宣传策略,不沉迷于宏大高远的叙事,要用受众喜闻乐见、细致入微的言说方式。如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宣传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等宏大高远的词语频频亮相,但出现太多就显得大而无当、高远虚空,此时不妨像 “课本里的中国”那样,选择小切口,关注普通人的“乡愁”(如《课本里的春节》中叙述的春节场景),关注普通人的文化记忆(如《课本里的天津》介绍“天津手艺人”)从而汇聚成某个地区或某一方面的文化长河。文化传播因为细节而真实生动、栩栩如生,同时也是因为细节而元气淋漓、气象万千。

综上,《光明日报》“课本里的中国”专栏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课本资源中的文化元素,从而达到激活文化记忆、培育家国情怀之目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强烈的情感共鸣、形象的图文共生、宏阔的时空视野等特点。它是激活文化记忆的有效载体、书写壮丽山河的鲜活画卷、唤醒人生体验的情感拼图、培育家国情怀的参考读本。我们可以从专栏中获得关于课本资源利用、“课程思政”改革和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有益启示和借鉴。

猜你喜欢

光明日报家国课本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深情寄语殷殷祝福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光明日报》和@光明日报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对比分析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