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以安徽省3所高校的抽样调查为基础

2020-01-09孙春芳周学梅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孙春芳,陈 树,周学梅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思想保证。在我国,坚定的理想信念具体表现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关乎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复兴以及人民的幸福,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认同,并结合高校思想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对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为掌握和了解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因素,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随机取样,对安徽省3所高校(1所本科、2所专科)400名在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相关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共60余人进行了半结构式的访谈。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全部收回,且均有效。其中,本科学院200份、2所专科学院各100份。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根据问卷调查及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得出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至少存在六方面问题。

一、信仰认知与信仰确立的矛盾问题

所谓信仰,是指一定的社会文化群体和生活于该文化情境下的个体,基于某种共同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共同享有或确定的价值观及价值承诺[2]。简而言之,信仰就是指对某种事物、精神、宗教或某人等的信奉和敬仰,并将其作为自己日常行动的指南或榜样。它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如果一个人没了信仰,就会失去人性,丢掉做人的准则,就会成为错误思潮的俘虏,甚至腐化堕落。可见,信仰对个人的影响有多大。为准确了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在设计问卷时先从信仰基本知识入手设计了3个条目:你有明确信仰吗?你认为信仰对大学生重要吗?你认为什么是信仰?

调查显示,58%的大学生有明确信仰,没有信仰(21.5%)和信仰不明确(20.5%)的大学生总占比为42%;有77.5%的大学生认为信仰非常重要,仅22.5%的大学生认为信仰不重要。既然大部分学生认为信仰非常重要,那为何没有信仰和信仰不明确总占比接近一半呢?通过大学生对问卷条目“你认为什么是信仰?”的回答发现,认为信仰即理想信念的有83人、把信仰等同于宗教的有32人、只有109人认为信仰是一种行为原则,更多的人选择说不清,这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仰知识的缺失。这一结果也与前期访谈和现有研究结论一致[3]。在前期访谈中,一些学生甚至明确表示:“我不清楚什么是信仰,更不知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的认知是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前提,这些错误的观点将直接影响到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二、大学生信仰缺失与信仰迷失问题

信仰缺失,即没有信仰。人不能无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仰,也就没有了敬畏的对象和认知的价值标准,失去了行为准则的“禁区”,个体的行为将会受自身的欲念和外力控制,一些人就有可能在欲念和外力的驱使下,为达成个人的目标而去损毁社会或他人的利益[4]。可见,信仰缺失的直接后果是破坏了他人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信仰迷失表现为本来是有信仰的,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不再信奉了,开始慢慢淡化甚至放弃了原有的信仰。大部分原因是现实方面遇到较大冲击,使该信仰在现实中面临重大的挑战和压力,原有的信仰形态或模式在挑战和冲击面前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信仰动摇。现实中一些人失去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到宗教虚幻世界中寻找安慰,甚至极个别人选择了低级庸俗的信仰,正是由于被物质利益所蒙蔽,这种物质力量冲毁了它们的精神家园,扫荡了它们的精神追求,进而在物质利益面前信仰迷失了方向。

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信仰缺失或信仰迷失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但信仰缺失不能等同于信仰迷失[5]。本次调查以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为着眼点,试图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信仰迷失现状。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中为个人发展获取资本和跟风随大众的占13%,对照前面“没有信仰”的大学生比例(21.5%),不难发现大学生中信仰缺失的比例高于信仰迷失的比例约8.5个百分点。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信仰的危害性远超过信仰迷失,不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还是对宗教的信仰抑或是其他形式的信仰,人们的各种信仰都会在人的思想中衍生出一套行为准则,指导和监督自己的行为[6]。但信仰如果出现缺失,让人为什么而活都成为了一个问题。对于一些大学生的信仰缺失或信仰迷失问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甚至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并有区别地进行引导。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确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由之路,要以入目、入耳、入心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深入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深深植根于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体系中。

三、信仰确立与理论理解掌握程度的相关性问题

为了解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掌握程度之间的关系,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和思想引导工作,在问卷中针对 “大学生信仰内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认识”和“非意识形态辨别”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大学生信仰内容有81.5%的大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是追随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其中本科生的比例为83%、专科生的比例为79%;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认识,66.5%的大学生回答是正确,其中本科生答题的正确率为80%、专科生答题的正确率为51%;关于非意识形态的辨别,39%的大学生回答正确,其中本科生的正确率为67%、专科生的正确率为11%。经统计学的相关分析发现,本、专科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比例和对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呈显著相关(r=0.53、0.49,均 P<0.0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掌握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也就是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7]。在日常的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及思政教师容易忽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甚至出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了应对期末考试的 “双赢”局面,致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不求甚解,这直接影响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确立。

四、教育模式与信仰确立的推进关系问题

高校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主阵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调查问卷中,通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是否有帮助”等条目,统计了解到81%的大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仅有3.5%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这反映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还是较高;当问及 “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效途径是什么”,有61%的大学生建议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丰富马克思主义学习形式,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现阶段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方式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有效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在与师生的半结构式访谈中,也有学生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式与风格陈旧,内容与大学生需要存在偏差。一些大学生称,在少则一年多则三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既没感受到老师教了什么,也没感觉到学了什么,更没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对生活有多大帮助,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可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形式引发了一部分学生的不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重新思考和定位 “如何以学生的需要和意愿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寻求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及方法,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8]。

五、通往信仰确立的必经之路体验缺失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绪、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情绪、情感既可以上行影响到人的认知过程,也可以下行影响到人的行为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体验如何,往往是形成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要件[9]。为此,问卷通过2个条目进行了调查,即:“你会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原因”。统计显示,61%的大学生“愿意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会主动学习”者占16.25%,“说不清”的占23%;在回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时,有55%的大学生选择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了应付考试或修学分等”。

从大学生对上述2个问题的回答交叉分析发现,尽管愿意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人数超过一半,但仍然有16.3%的大学生明确表态不会主动去学习马克思主义;仍然有55%的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带有一定功利性的目的。这些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动力不足,可能致使少数大学生寻找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外的所谓终极精神寄托,甚至极个别大学生选择了低级庸俗的信仰[10]。如何激发内在原生动力,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情感?在访谈环节就 “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和思政教师”与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大部分的同学希望思政教师课内少些理性乏味的说教,课外多些实践活动,渴望在实践中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信和认同[11]。因此,从个体心理结构形成和信仰教育角度来看,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体验是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经之路。

六、制约信仰确立的关键因素理实脱节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更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实际效用的关注,也是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可或缺且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12]。调查显示,“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大学生占 43%,“偶尔会”的占 22.25% ,“不会”的占18.5%,“说不清楚”的占16.25%。结果提示,当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人数还不到一半,说明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并没有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也就不可能做出“会”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用性感受不足,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因素之一,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怀疑和否定等消极态度。这说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中,高校和思政教师要提高对大学生关心的个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并及时给予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应对指导,让大学生能深刻认识和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魅力。

哲学家萨特说:世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晨,二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13]。大学阶段是科学信仰形成的重要期,高校要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创设条件,以问题为抓手,不忘初心,牢记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使命,抓实抓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