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肺气血与慢性心力衰竭
2020-01-09赵振霞赵志尧
赵振霞,赵志尧,贾 奎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体液潴留和体力活动受限,西医治疗心力衰竭使用利尿药、洋地黄类药、血管扩张剂等。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是由不同原因引起心脉、心体受损,心脏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血流不畅,出现口唇发绀、喘促、心慌、下肢水肿等症状[1]。中医学称为“心水”“喘证”等。张伯礼院士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气、心阳不足,标实为血瘀、水停[2]。临床辨治分为稳定期、控制后缓解期和急性加重期3个主要阶段,缓则扶正、急则治标;缓解期注重扶正祛邪。该病的防治已成为中外医家关注的重点,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改变,或熬夜、过度安逸,导致气血运化失调。中医治疗关键在于恢复人体内在气血、津液、阴阳平衡状态,现从心肺、气血津液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缓解期的治疗。
1 心肺相关
1.1 心脉相连,心肺络属 心者,主血脉,主行血,具有推动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内经》心为血之主、脉之宗、在体合脉,在液为汗。《医学入门》“人心动,则血行诸经”。血是由水谷精微、精等化生,流注于脉中,循行周身,内注五脏六腑,外达四末,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之一,血液在体内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心气推动,心气充盛,鼓动有力,则血液周行全身而诸脏得养。脉,称“血腑”,即血管,为人身气血运行的通道,由脉及络……内联五脏六腑,外络皮毛肌腠;血液在脉道循行,运行周身,濡养五脏、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从而维持各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灵枢·本脏》言:“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脉载血、血濡脉,脉管通利、血液充盈、运行气血功能正常、濡养四肢百骸,“心主血脉”基础为心脉和心血互为体用,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总之,心气是循行动力,血液是物质基础,脉道是通行道路,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肺同居上焦,血脉相通,经络相连,位置相邻,构成相关的结构基础。《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复从心系却上肺”。两者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和影响。
1.2 心肺生理、病理相关
1.2.1 肺主气,气生血 肺主气,司呼吸,肺吸入的清气与来源于中焦的谷气化合为宗气,宗气分为营卫之气,宗气行呼吸,贯心脉,助心行血。宗气“助心行血”……调节心律。宗气足,心气充沛,面色红润、呼吸平稳、精神饱满,动作矫健。宗气虚,心肺气血功能失调、气虚日久瘀血内阻,临床可见面色苍白、喘促、呼吸困难、精神不足、心慌等。《难经》曰:“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谓之荣卫”。《医宗必读》云:“气血者,人赖此以生者也。”《医方考》视气血为“人身之二仪”[3],二仪者,气血也,阴阳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肺主气,气生血。水谷经中焦运化产生的精微经“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在肺内化生营血,之后经肺脉循行全身,以维持各脏腑生理功能。《灵枢·营卫生会》云:“中焦亦并胃中……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肺气有助于血液生成,只有肺气充盛,血液方能化源无穷;气的气化、推动、固摄等作用保证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
心肺病理上表现为气血、呼吸异常。《灵枢·病传》曰:“大气入脏……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说明心病可传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语音低微、少气不足以息、咳痰等肺系症状;心则出现心慌、胸闷、口唇发绀等症状。宗气不足,助心行血功能弱,心率和心律波动异常,气血失调,形成一系列心系疾病[4]。中医认为,心脏搏动功能异常表现为虚里,若太过或不及皆为宗气功能失调表现[5]。李晶等[6]认为宗气亏虚是心力衰竭的病机,临床症状可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是宗气虚损的渐进发展过程[7],宗气早期失调,积极补气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形成喘脱,危及生命。
1.2.2 心主血,肺朝百脉 心主血脉,主行血,血和脉紧密相连,心气推动全身血液运行。《素问·经脉别论》曰:“肺朝百脉……以决死生”。“肺朝百脉”即全身血液通过百脉流经于肺,脉中之血与肺中清气化合,再通过肺将载有清气的血液经百脉而输布周身。肺吸入的清气通过毛脉合精而弥散入脉,与血液结合后输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到滋润、濡养作用。肺朝百脉与现代医学肺循环和体循环机制是基本一致的。
1.2.3 肺通调水道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发、肃降对机体内水液输布、运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食气入胃,……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心肺在气血生成及运行,呼吸方面作用重要,二者均参与水液代谢,血液吐故纳新依赖于肺主治节而朝百脉功能。各种慢性心脏病,心气、心阳虚则温煦、推动血液在血管内运行减弱,“血不利则为水”水停上焦影响到肺,肺通调三焦水道失司,水液输布异常,反之加重心脏负担,出现气促、喘息,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肺通调水道,宣肺发表则肺气展,毛窍开,三焦通利,水液下输膀胱而出,是开上闸,通下焦和提壶揭盖治疗,临床凡水肿兼有肺经证候皆可用之。
2 心力衰竭与心肺
中医经典《素问》云:“心痹者,……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医门法律》云:“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华盖而覆于心上,以布胸中之气,而燮理其阴阳。”表明心肺相关;《本草述钩元》云:“故阴得阳而血化,血化而气益畅……气清而血得静。”说明心火可温肺,以防其过寒;心阳依赖于肺阴的滋养,以防心火偏亢。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亦云:“心火温肺,而后胸中阳和……故心火者,乃肺之主也”。心力衰竭的基础是心气虚,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则血行滞缓,因虚致瘀。气虚血瘀水停是总病机。解琳莉等[8]指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力衰竭的总病机,气、血、水三者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型为气虚证,其次为血瘀证和水停证[9]。心力衰竭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证,本虚包括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而瘀血、水湿证、痰浊为兼证[10]。
3 慢性心力衰竭(缓解期)的治疗
3.1 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宗气是心肺相关的功能基础。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补气能生血,心气充足促进血液运行,减少瘀血产生。《丹溪心法》有“气血冲和,万病不生”。唐容川《血证论》深得气血阴阳要旨,提出“血虚之证,补法不一,先以补肺胃为要”,其用《十药神书》中辛字润肺膏以补肺阴、滋津液而治血虚。根据心肺相关理论,治疗重在益心补肺,使清气得以入肺,清气得以入血。着重于补正气,补心之血气,补肺之宗气,使气血通畅。慢性心力衰竭(缓解期)病人临床表现为气短、倦怠乏力、自汗,动则喘甚,部分病人有面色萎黄、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症状,舌淡白胖大,边齿痕,苔白,脉虚细等。补气可选黄芪建中汤,具有补益心气,温运血脉,调和营血之功,方中炙黄芪、生黄芪同用,生黄芪利水消肿治其标,炙黄芪则补肺健脾、益气以资化生之源。黄芪能补肺益气,还可使宗气充盛,补益心气、行气血。有研究表明,黄芪通过对心力衰竭心肌能量底物选择的纠正,改善心力衰竭心肌机械收缩力[11]。党参归肺、脾两经,与黄芪同用,加强补益心气之功。《医林改错》中方剂补阳还五汤,以黄芪为君药,佐以当归尾、赤芍等活血化瘀药,旨在益气活血,主要用于气虚血瘀证的治疗[12]。该方补气活血却不伤正。活血必先养血,活血若不养血则会耗血。临床善用补血养血之品,如当归、芍药、川芎“增血行瘀”治疗瘀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白芍、地龙、虎杖等,皆能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水钠排泄,还可扩张周围血管,减少血管阻力,改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和恢复左心室舒张功能[13]。
3.2 心肺同治,补气行水 心力衰竭的治疗是恢复心肺功能。肺主治节,肺“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张仲景治疗胸痹心痛采用心肺同治。如“喘息咳唾、胸背痛”之瓜蒌薤白诸方,以薤白宣通心阳,瓜蒌理肺宽胸。如“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之枳实薤白桂枝汤,以瓜蒌祛痰宽胸,厚朴、枳实下气除满,桂枝、薤白宣通心阳。充血性心力衰竭常用参芪补肺,葶苈子泻肺。葶苈子为攻利峻品,葶苈子入肺则泻肺平喘,且宣肺布津消肿。肺水除则肺之宣肃功能恢复,肺主通调水道、朝百脉助心行血的功能正常。如《神农本草经》葶苈子“主破坚逐邪,通利水道”。水肿明显者,可选车前子、泽泻、益母草、泽兰、水红花子等利水祛湿、利尿药物。
3.3 以通为用,调整阴阳 心主血脉,血液运行依赖心气、心阳的推动。心脉以通为用,《素问·调经论篇》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温则消而去之”。《素问·举痛论篇》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留,泣而不行”,说明“温”使血液在脉中环流不休,从而达到通的目的。慢性心力衰竭,“阳不足,阴有余”为冠心病的证本质,补阳不足,损阴有余,阴阳为八纲辨证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4 典型病例
病人,女,62岁,心慌、胸闷10年,加重7 d为主诉入院,10年前劳累诱因出现胸闷、气短,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3~5 min后症状缓解,当时未重视,未系统治疗。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每因遇冷、劳累后而加重,休息、服药后症状可缓解。1周前因劳累后再次出现上诉症状,休息、服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今为求中医诊治来我院门诊。现症见:胸闷,气短,喘促难卧,四肢逆冷,腰膝酸软,双下肢浮肿,神疲,乏力,寐可,纳少,便溏,少尿。2017年5月23日行心脏超声示:主动脉轻度反流;左室舒张期顺应性减低;射血分数48%。舌暗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功能Ⅲ级。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胸痹(心肾阳虚证),水肿(脾肾阳虚证)。处方:红芪20 g,党参10 g,丹参10 g,赤芍10 g,红花6 g,桑白皮20 g,泽泻10 g,益母草10 g,猪茯苓各10 g,车前子15 g,泽兰10 g,附子3 g,郁金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巩固治疗月余病情稳定,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案中为老年女性病人,冠心病、心力衰竭诊断明确。老年女性,肾阳已亏,肾阳不能上济于心,导致心阳不足,心阳亏虚,无力动血,则心脉痹阻不通,发为本病;处方中红芪、党参补肺气,丹参、赤芍、红花活血利水;泽泻、益母草、猪茯苓、车前子利水,全方既利水消肿治标,又顾心肺气虚之本以温煦心阳,标本兼顾,共奏益气活血利水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