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以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助力健康云南建设的实践探索
——以昆明医科大学医学生为例
2020-01-09赵雷李渊
赵 雷 李 渊
([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科 云南·昆明 650032;[2]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云南·昆明 650032)
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被首次提出,强调提升国民健康水平重要性。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健康”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把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培养健康生活,为人民提供多方面的健康服务,为建设健康云南奠定坚实基础。
1 健康云南建设的必要性和重点
个人健康素养是评价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包含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基本技能三方面。据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云南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4.03%,低于同年全国平均水平17.06%,居民健康素养的提高成为建设健康云南的重点,加强健康云南建设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增强居民健康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响应十九大“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2 云南省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级医院进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科学有序就医新格局。
基层卫生机构承担着最基础的医疗分诊任务。据统计,大城市占据四分之三的卫生资源,而大城市卫生资源大多数被大中型医院占据,使社区医务人员分配不足,学历不足,专业结构分布失调,导致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失衡。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居民就医首选大中型医院,社区基层卫生机构未能起到分级诊疗作用。社区基层医务人员水平有限和医疗设备不完善,使得居民对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信任,影响居民健康素质提高,不利于健康云南建设推进。
3 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优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指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必须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是调动社会组织能动性的重要一环,在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发挥重要作用。
医学院校主要培养具有专业医学知识和扎实医学技能的医务工作者,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医学院校大学生从本科开始培养“团结、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服务精神,符合当代医学生社会实践要求。把医学生专业知识优势运用于社区志愿服务,将利于弥补社区医务人员短缺、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在公共卫生应急、居民健康保健和居民医疗普及等社区卫生服务方面意义重大。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以医院、科室为背景,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组织、有规律、有进程的开展志愿服务。形成“医院-科室-学生-社区”双向联动模式,将利于减轻社区医务人员压力,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知识水平,推动居民健康素质培养,助力健康云南建设。
4 “医院-科室-医学生-社区”双向联动模式在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模式中运用
以昆明医科大学医学生为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科室为背景,以学校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社团为载体,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招募硕士和本科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者,同社区社工组成服务小组,以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为切入点,通过科室专业老师作为指导,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通过知识小讲课开展慢病知识宣教,同时请相关科室医生和专家进行讲座和义诊,对社区慢病进行分层、分级管理,社区居民严重慢病者可直接通过义诊至医院就诊,志愿者辅助诊疗,形成“社区-医院”双向交流,构建以医科院校本科生为主、研究生为辅、医院资深教师为指导,团委、医院为平台,小组讨论授课宣教、科室医生和一流专家大型义诊为形式的“医院-科室-学生-社区”双向联动志愿服务模式。
4.1 志愿者服务团队建设和制度体系建设
(1)构建“社工-医学志愿者”组织团队:志愿者团队组建是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会和团委研究生会社团为载体,对在校研究生和三年级以上本科生进行社区志愿者招募,以高血压为例,招募研究生4名(至少1名为心内科研究生),本科生12名,按1名研究生和3名本科生搭配分作4组,选举1名研究生作为组长,和社区搭配1名社工共同构建高血压宣教小组。
(2)建立健全医学志愿者注册制度:从大学学校层面讲,高校各级团委和党组织应该积极动员大学生注册成为正式志愿者,我校积极动员医学生注册成为正式医学志愿者,对志愿者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3)建立和完善志愿者培养体系:以上述构建的高血压宣教小组为例,通过心内科专业老师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团委指导老师对志愿者进行服务理念、志愿者制度、志愿者服务技巧和注意事项的指导培训。定期对志愿者专业素养进行培训和考核。
(4)建立志愿者奖励机制:对志愿者服务进行服务时长登记和等级评定,开立活动证明可作为期末评优材料,对表现优秀者进行提拔,并定期举办志愿者表彰大会,颁发相应证书,尊重志愿者服务。
4.2 社区居民慢病做到分级管理
以社区高血压慢病志愿服务为例,高血压宣教小组严格按照高血压分级标准对高血压进行等级划分,并帮助社区医务人员和社工对社区居民进行血压采集,收集并整理社区居民血压数据,根据血压情况把社区居民分血压正常组(收缩压小于130mmHg同时舒张压小于80mmHg)、血压观察组(收缩压小于 140mmHg同时大于 130mmHg,或舒张压大于80mmHg同时小于90mmHg)和监测组(收缩压大于140mmHg或舒张压大于90mmHg),对于正常组半年复查一次血压,观察组需每月进行一次血压记录,监测组则需至医院详细检查进行对症降压治疗,同时需每日监测血压至少两次,对于血压波动大,持续升高者需及时到医院进一步就诊调整用药或进行其他方案治疗。把社区居民慢病进行详细分级,利于长期管理和监控追踪。
4.3 多形式社区慢病知识宣教
医学生研究生期间多为科室轮转和课题实验研究,正常工作日时间安排紧凑,慢病健康宣教选择周末,研究生和本科生均相对有时间践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以高血压为例,研究生带领本科生将高血压的定义、流行病学、分级、危险因素、症状等关于高血压的知识做成PPT或者口述方式以通俗有趣的简短小讲课向社区居民普及,和居民进行互动了解居民需求,小讲课由研究生带领,本科生学习后本科生尝试讲课,每周进行一次,每次一小时。同时每2个月开展一次社区义诊,应邀心内科、呼吸科、内分泌科和骨科医生参加。每半年开展一次社区健康讲座,应邀医院知名专家参加。社区居民对自身健康有疑问者可通过社区义诊和医学志愿者反馈,自身疾病严重者直接到上级医院就诊进行进一步检查。
5 总结
从高血压慢病志愿服务模式推广到其他慢病管理,经过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在贯彻十九大精神同时提高了医学生志愿者服务意识,提高了医学生的公民角色代入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锻炼相结合、把学校和社会相衔接,创新医学生以团队形式服务社会的常态化方式,引导医学生在服务社会过程中提升社会化能力,也更利于医学生发挥自己专业知识优势弥补社区医务人员知识不足等问题。通过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团体,面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把十九大精神和社区卫生健康相结合,引导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厚植国家情怀,形成“医院-科室-学生-社区”双向联动志愿服务模式,将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知识水平,推动居民健康素质培养,助力健康云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