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模式的策略研究
2020-01-09叶静罗丹
叶 静 罗 丹
([1]成都七中(高新校区) 四川·成都 610000;[2]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1231)
0 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强调,为切实落实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有效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形成终生体育意识。长期以来,学生的课间活动仅限于枯燥的广播体操、长跑,内容陈旧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数年如一日的阳光大课间活动不仅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风气,促进学生的体能增强,发挥大课间的实际作用,反而成为学生课间嬉戏打闹、聊天玩耍时间,其结果就是大多数学生敷衍了事,为了活动而活动,运动激情几乎为零。在阳光大课间活动的背景下,在生态教育的新理念下,对大课间活动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早已势在必行。当下不少学校开始推陈出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阳光大课间活动,形成了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提升了学生体育综合素养,并成为学校的一张动态名片。
1 研究目的
建立可行的、可操作的阳光大课间活动方案,为中小学大课间活动提供经验和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央和各部委下发的有关开展阳光体育的文件;收集有关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的文献并进行分类整理;上网查阅有关阳光大课间的资料和视频文件。
2.2 逻辑分析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方法对阳光大课间实践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2.3 访谈法
通过对专家、学者、教师等的咨询收集相关资料;同时对区域内的各个中小学的走访活动,收集大课间的相关信息。
3 阳光体育大课间有效开展的影响因素
3.1 学校“核心”文化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高度,它承载和传承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而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价值引领,阳光艺体大课间又是学校体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但当许多学校领导由于思想观念的固化,对学校开展大课间意识不够,大课间活动被挪用、被取消,成为文化课的牺牲品,促使大课间等体育活动成为一种形式。
3.2 体育教师的意识
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组织者、管理者是体育老师,体育教师的意识直接影响着大课间开展的形式与内容,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走势和方向。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敬业精神、思想觉悟等也影响着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开展,体育教师如果对大课间开展形式、内容、推进等没有进行积极思考,学校层面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会导致大课间不够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最终不能形成师生共同动起来的和谐、欢快场面。
3.3 因地制宜和创新创奇的意识
体育场地器材是开展大课间活动的硬件基础,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加大了场地器材的投入,但忽略了学生的比例情况,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质量。偶遇天气变化时不能适时地调整活动形式及内容,只能在教室自习或者改成临时的课间自由活动。遇到雨雪天气情况,有的学校实行的室内课间操,在有限的教室空间内,学生做简单的舒展或拉伸运动,也有利于劳逸结合,缓解疲劳,增强体质。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校大课间内容,势必使得阳光大课间活动大打折扣。大课间内容的确定也可以因地制宜选择与学校或所在地区相关的传统运动项目,一方面作为校区的特色项目,一方面传承所在地的区域文化,既能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运动技能,又能成为学校的一张动态名片。
4 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的策略
4.1 让教师“动起来”
4.1.1 变观念
首先学校要树立明确的体育工作理念,倡导“人人都是体育工作者”,加强教师专业能力与校本研修,鼓励教师每周上一节体育研究课,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与创新能力,积极调动教师的体育精神。
4.1.2 变机制
建立和完善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机制,为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学校应加大大课间管理制度,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联系会议制度。例如:指派一名副校长专门分管“师生养生保健工作室”,每天向全校教师、全校家长发送一条养生保健信息,定期开展养生保健论坛、“家长大讲堂”及召开体育专场家长培训会、成立家长足球队等家校互动活动,提升家长体育与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家校合作力量。
4.1.3 重培训
学校应成立新岗、青岗教师培训班,每周一天对全校体育教师进行实课、技能、理论等培训。定期与体育局联系,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专项培训,并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
4.1.4 重评价
学校可将学生“长得高、立得稳、跑得快、坐得住、看得远、想得通”等指标,尤其是学生近视率、肥胖率等,纳入对班集体与教师的评优和绩效考核。
同时实施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对体育教师的岗位责任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班主任的大课间到岗情况、对班级学生的组织管理情况进行评价。
4.2 让学生“动起来”
4.2.1 改变学生对阳光体育大课间的认识
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体育老师,而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很多学生不是不愿意参与阳光大课间活动,而是自己没有运动基础,没有会的运动项目,感受不到运动的魅力。学校应加大对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宣传,让学生了解大课间的意义,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劳逸结合的有效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实施体育模块教学,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课程开始尽量多样化,传统项目结合新兴项目。如,乒乓球、足球、武术、网球、篮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等。体育模块课程将体育课程内容拓展,班级界限打破,学生交往半径扩大了,个性化技能增强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项目,增强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大课间的开展实施奠定技能基础。
4.2.2 增加阳光体育大课间的活动时间
“我运动,我健康;我参与,我快乐”,这是阳光体育最具代表性的宣传标语,让学生走到阳光下、走到操场上。进行体育锻炼要达到舒展筋骨、排汗、健身的效果并不是一两分钟的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活动时间。传统大课间时间在30分钟,加上学生集合整队、下楼等时间,学生运动的有效时间非常有限,根本保证不了学生的运动量,学校可将上午的大课间时间增加到50分钟,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大课间项目的选择。例如,成都七中(高新校区)积极推进全员排球、足球等活动,确保学生的运动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4.2.3 创新阳光体育大课间的活动内容
自阳光体育大课间提出以来,不少学校为激发学生参与大课间的积极性,提高大课间的趣味性,都在活动内容方面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创新。比如: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结合学校传统项目的优势创设别具一格的大课间活动;也或者根据地方省、市的民族体育项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区域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课间品牌活动;还有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或气候特点等因素形成多套大课间活动方案,具有时间更迭和可变性。但有的学校由于对大课间活动不够重视,运动形式和内容老套,日复一日,年年都一样,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慢慢的就被磨灭了,这样就违背了阳光大课间的意义。
4.2.4 创新阳光体育评价机制
现今各学校为推进阳光大课间活动,建立了相关评价考核制度,对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内容涉及到学生、教师、班级、年级等多项,评价结果与班级、教师各项评优挂钩,虽然有一定督促的效果,但是只是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并不能让学生、教师真正体会运动带来的乐趣。所以学校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创新评价机制,正确引导学生与教师。在大课间活动中,引导学生不仅要管理好自我,还要通过管理他人为同学服好务。每个孩子都可以轮流做体育值日班长,每个孩子都有为其他同学展示与服务的机会。例如,在乒乓球活动中,积极倡导单打竞争,双打合作,捡球助人为乐,构建良好的乒乓球文化等。
4.3 让家长“动起来”
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家长共同的责任。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生养成良好体育卫生习惯很大部分是受家庭的影响。孩子重视体育、喜欢运动也是家长对孩子身体健康保障的期望。要将学校的阳光体育大课间开展好,就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学生家庭也建立起健康的体育保健习惯。例如,通过有针对性的召开体育专场家长培训会,提升家长体育与健康意识,或者让学生给家长传递运动锻炼的意义,传递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增强家校合作力量,创设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体育锻炼良性循环,更好的促进大课间氛围的形成。
5 结论
“没有健康就没有未来,没有理想就没有希望,没有好的习惯就难以改变命运,学生素质发展要先从健康着手,只有动起来才能让每个生命更精彩。”体育作为学校改革的基础课程,需要各级学校领导的支持,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指导与帮助,更需要全校师生和家长的智慧与付出,不走形式主义,以真为美。只有不断改进提高、发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才能继续绽放光彩,保证每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生态教育的理念下,在阳光大课间活动的背景下,对大课间活动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早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