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童年阅读的思考
2020-01-09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第一小学苗少荣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第一小学 苗少荣
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儿童智力发展存在不同的关键期,其中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出现在2岁左右,3岁半至4岁半会出现书写关键期,而阅读关键期则出现在4 岁半至5 岁半左右。我国民间也有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俄国伟大的作家和教育家列夫·斯泰也十分正确地断定,孩子从出生到5 岁这段年龄期内,他的理智、情感、意志和性格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5 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多许多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阐述过这样的意思,他说,人在5岁之前是个什么样的人,将来也就是那么个人。
童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童年岁月、童年时代在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从他出生直至能够自己独立打开第一本书起,他的性格、思维、语言已经开始在向前迈进了。儿童越早拿起书本阅读,他的积累词汇就越充盈,对词汇的感情色彩掌握得就越准确,可见,儿童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深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个阅读开始得越早的儿童,他的全部精神生活因为阅读更能紧密地发生联系,他更能敏锐地捕捉到周围世界的美与善,阅读的过程是思维的一种积极训练,更是对智力发展的有益补充。一个从小爱读书的孩子,长大后也会继续热爱阅读,但要让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成人喜欢读书,则非常困难。6 岁之前的阅读经验,可能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大家还记得今年1 月28 日在央视一套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上,六岁小萌娃王恒屹小朋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小恒屹今年只有5岁半,却有着3000字的识字量和580首诗词储备量,并能熟记世界上180 多个国家的国旗,他说自己喜欢画画、写字,还喜欢弹钢琴。小小年纪的他张口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白的《将进酒》,特约嘉宾康震老师直夸:“没办法,就是知道这么多。”
王恒屹的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陪伴他长大的是奶奶,小恒屹的童年就是智慧的奶奶帮他打开思维的大门的,祖孙俩常常拿起诗词一起读,《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就是在这种言传身教中慢慢渗透给小恒屹的。“幼不学,老何为”这是小恒屹最喜欢说的话,选择从儿童的兴趣入手,奶奶用古典诗词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引导小恒屹对国学、对诗词的喜爱。奶奶还擅长讲故事,把一首首诗词串联在一起,循循善诱,长期输入。
素有“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之称的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家族有58个音乐家。他的曾祖父是音乐家,祖父是音乐家,父亲是音乐家……甚至男婚女嫁也都在本族内部。似乎孩子一出生就确定了以后的职业:或成为作曲家,或成为著名的演唱家。人们都知道,约有80%的孩子有可能成为作曲家,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孩子成了作曲家,为什么呢?为什么巴赫家族产生了58个著名音乐家呢? 人是自己志向的主人,巴赫家族把音乐兴趣当作自己家族的志向,他们自己培养了自己的志向。
父母们、师者们、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娇嫩、最敏感和最精细的——儿童的大脑,为了使这娇嫩的儿童大脑充分地活跃起来,我们能不能像王恒屹奶奶和巴赫家族那样,在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施予积极健康的兴趣引导。只有在儿童情绪高涨、兴趣专注时,他的大脑皮质细胞的营养才能快速增强,儿童的思维才能变得活跃、清晰。儿童的神经系统、思维物质的细胞在幼年时期能够经常在积极活动中经受锻炼,他的思维、智力就越敏锐。
我认为启迪儿童思维和智力发展的源泉,就是帮助儿童尽早学会阅读,面对童年阅读的缺失,如何
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值得每个人深思。
一、阅读习惯要从娃娃抓起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阅读开始得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七岁前学会阅读,就会练成一种很重要的技能:边读边思考边领会。”阅读习惯需要从娃娃抓起,而且越小越好。由于儿童各方面的发育还未成熟,注意力易分散,其阅读活动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依赖性,而且,他们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的初期,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积极营造安静的环境陪孩子一起阅读。
二、选择合适的读本
人不是生来就有读书的习惯和某些兴趣偏向的,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领着孩子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因此,儿童阅读的图书应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以帮助儿童阅读活动逐步地完成从图画形象到文字符号的过渡。同时,图书的页面要鲜艳美丽,内容要简单具体、生动有趣,以引起儿童的兴趣;文字要优美、简练、通俗,以利于儿童的理解;字体要适中,不要太小,方便儿童认字。
三、从儿童喜欢“为什么”入手培养阅读习惯
我们常会看到: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的小脑袋瓜里装满着奇妙的问题:为什么秋天的树叶会落叶?冬天为什么会下雪?天上的云朵是怎么来的?太阳为什么会下山?它夜里跑到哪里去了?月亮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我为什么不能……
儿童有问题,就有思想,而有思想,就能记住周围世界的景象和大自然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引导孩子们细心地观察事物,引导他们注意在各种环境中认识世界。如在带孩子外出郊游中,孩子拾起洒落在地上的树叶在手中玩时,就可以教孩子们认识树叶的形状、比较这叶子与其他树叶有什么区别、它的叶脉的变化是什么样的、它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从而进一步引申它是什么树的树叶,春、夏、秋、冬有什么变化……
四、从儿童喜欢画画入手,培养儿童阅读习惯
让儿童拿着画笔和画本,走在田野和草原的寂静中、走在树林的飒飒作响中、走在晴空百灵鸟的鸣唱中和成熟麦穗的低声私语中、走在蜜蜂和甲虫的嗡嗡之声中,让儿童感受自然之声、音乐旋律之声,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儿童给自己的画儿起名字、编故事,引导儿童去想象、去幻想,用思想描绘画面、用语言进行创作。一幅儿童画就是一颗童心、一个纯真的世界、一片情感的净土。我们会从一幅纯粹的儿童画中,感受到纯真的爱、旺盛的生命力。在儿童的生活中,没有造作,也没有畏缩,他们对于明天抱有无限的希望。
五、从儿童喜欢的童话入手培养其阅读习惯
童话、游戏和幻想——这是儿童思维活动、活跃的驱动力,儿童在童话的世界中区分善与丑、美与恶,借助童话故事的神奇形象,帮助儿童打开他们意识中的思维源泉,让幻想的翅膀带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中。此时,推荐一本儿童感兴趣的好书,他会津津有味地认真阅读下去,对儿童而言,阅读是来自他们内心的渴望。他们清楚地知道人世间不可能存在妖婆,也没有青蛙公主,但他们乐于在这些童话形象里表达他个人对好与坏的态度。
六、常常读书给儿童听
阅读从倾听开始,儿童最初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应经常给儿童读一本经典童话或寓言,让儿童从小就感受到书中的快乐和情趣。“为儿童大声地读书”是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的最为简易而有效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大声”并不是发出很高分贝的声音的意思,而是指“读出声音来”,让孩子能够听清楚。每当我们给儿童朗读时,就会发送一个“愉悦”的信息到孩子的脑中,为儿童大声读书,本身并不困难,难在持之以恒。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每天至少坚持读20分钟,和儿童一起快乐地享受这个过程。尽可能提早开始读书给孩子听,并且一直坚持下去,可以使儿童沉浸在一种丰富的、具有条理的,以及有趣的语言环境中。每一个儿童阅读的背后,都伴随着父母、师长们关切的身影。童年阅读的经验,必然也是童年生活全部经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帮助一个孩子亲近书本、爱上阅读,就是送给他一份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足以让他享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