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高校金融类课程中的应用
2020-01-09周军霞
周军霞 张 荣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南昌 330000)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应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高校教师在金融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紧跟时代,及时了解最新的学科理论和金融事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同时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实践能力。
1 目前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金融学》、《国际金融》这些金融类的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内容在整个教学内容的占比较大,比如金融学中利率决定理论、货币政策等,国际金融中的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开放模型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等,这些教学内容理论性强,老师虽然会对各个理论进行详细地讲解,但这些理论知识大多比较晦涩,又和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距离,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概念,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此外,学生学习金融类课程,他们还需要具备扎实的高数基础和经济学基础。例如学习运用IS-LM-BP模型分析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这个知识点,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高数基础,学生还应熟练掌握IS-LM模型的推导、应用等。但是,现在相当多地方性高校经管类学生在高中时代是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学生会感觉知识难以理解,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1.2 学生参与度低
目前,高校金融课程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学习内容枯燥,学生被动听讲,难以融入到教学中,学习的积极性有限,学生难以将书本知识理论转化自己知识和理论,学以致用就更谈不上。虽然,现在各高校也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也会努力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请学生上讲台讲解某个知识点等,但由于学生课前未能进行充分的准备,很多时候这些方法也只能是浅尝辄止流于形式,并不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1.3 案例众多,但教学效果不佳
案例教学法是经管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大多课程教学良好。像《微观经济学》中,教师可以用谷贱伤农、商场促销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来解释经济学的概念或原理,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其中的原理。虽然,金融类课程的案例也有很多,例如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欧洲债务危机,再比如近期的中美贸易战问题,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美货币政策,这些已有的以及正在发生的事件都可以拿来作为案例,都可以运用到金融学的课堂教学中,但这些案例都是比较宏观层面的案例,牵扯的知识点面众多,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除非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否则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运用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大多只能留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入分析,教学效果一般。
2 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情景体验,学生将体验中获得的感悟、经验、知识结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进行思考和内化转换为自己新的感悟、经验和知识。体验式教学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一种活动结果,它具有个体性、实践性和内化反思性等特点。
2.1 个体性
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交流、情境体验去探索、感知和领悟情感和知识。但是每个学生的教育背景、价值取向和情感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所以每个学生体验的程度和结果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体验式教学是因人而异的,具有明显的个体性。
2.2 教学实践性
书本知识只有经过体验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依据教材内容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学生缺少实践,学过的知识会快速被遗忘。体验式教学强调实践性,通过教学情境的再现,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辩论、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社会调查、学科竞赛等各种教学方法,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2.3 内化反思性
体验式教学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模拟实验等方式获得感性认识,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知识、认识,对体验中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思考和加工,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内化反思就是对体验中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加工和组合,构建出新的知识结构。只有经过加工、思考、内化,学生才能真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体验式教学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 打造课内课外联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包括课堂体验、校园体验和社会体验,教师可将三者有机结合,打造“课内课外联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课内体验通过课堂讨论、模拟实验、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课外体验可通过社会调查、企业实践等方式进行。这种开放的、立体的、全方位的教学模式突破了课堂45分钟的时间限制,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拓展了学习的时间;摆脱教学场所的限制,将课堂、校园和社会都成学习的场所,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比如《商业银行》这一课,课内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商业银行的历史,进行网上模拟掌握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课外学生通过实地参观了解商业银行的基本架构,通过参加商业银行模拟大赛锻炼综合实践能力。
3.2 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大循环”的体验流程
针对课内课外联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师将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有机结合,采取“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大循环”的体验流程,按教学设计—参与体验—反馈结果—结果评价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课前的预习,帮助学生提高课中的学习效率,课中合理设置切入点,创设情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体验,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强化课中理论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货币和货币制度》这一课,教师按单元进行教学方案设计,通过“课前预习—课内实践体验—课后活动展示”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构建知识结构。预习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看视频、阅读网络资料了解货币的发展历史等相关知识,课内可以深圳试点货币数字这个社会热点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采用PPT形式进行课堂讨论或小组辩论,深刻剖析货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课后教师带领学生查阅资料,研究货币的发展趋势,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未来货币的设想,通过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评选出优秀设计方案,在班级里进行公开展示。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连贯有序,学生的学习完整深入,在整个流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内化反思,将书本知识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和理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效果良好。
3.3 设计灵活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因为是课内外联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课内教学空间有拓展,老师可根据条件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学习。例如,当学生学习货币时,老师可播放视频文件——纪录片《货币》,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产生更直接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老师讲解金融工具时,面对不同的金融工具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与学生共同探讨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与普通存单的关系,对比两者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吸收理论知识。对于货币市场基金,教师可以结合“支付宝”、“微信钱包”等金融软件等向学生讲解如何在线购买余额宝与理财通,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可以更好地吸收和消化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4 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4.1 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金融学教学改革应打破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主听”教学模式,由教师单向输出的交流模式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地多角度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担任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老师课前通过上传教学视频,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资料的学习,课后通过发布作业,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其次,老师可以通过微信或QQ,建立课堂群,做好课堂信息发布等,积极地与学生保持日常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日常教学设计中来。最后,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相关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教师素质
以人本位的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以“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协调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是教师的基本要求,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还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启发思维的能力。因此,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进修或到企业带岗工作,或聘请在企事业单位、政府相关部门中从事相应工作的专业人员担任客聘教师,保证教学中教师进行的实践指导具备准确性和科学性。
4.3 实施多元考评,优化评估模式
合理的考评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高校课程考核体系应当因地制宜地适应课程内容及特点,既要做到考核公平公正,受到学生认可,又要保证考核的有效性,能真实反映课程教学质量。高校应根据每门课程的性质、内容和特点设计不同考核形式,综合的全面的考核这门课程所要求的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例如金融学课程考核形式除传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等,还可以包括模拟操作、学科竞赛、学科论文等指标。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传统教学模式下评价主体单一,任课教师给出评价结果,学生没有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评价不够深入全面,应逐步建议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为辅的评价模式,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