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助助人”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020-01-09陈思思方国华
陈思思 方国华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我国自195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20世纪80年代,真正建立起了学位制度,自此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几十年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研究生人数已达878万,至今每年招生人数仍保持增长。即便如此在许多人的概念中,“研究生”这个词的潜在含义依旧是“天之骄子”,代表了一个备受重视和期待的群体。然而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长,他们不再是备受用人单位的“免检产品”,面临着学业、就业、交际等多重压力,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不堪重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1 理工科研究生的心理特征
理工科研究生是高校为国家培养的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面对纷至沓来的压力,理工科研究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思维模式趋向二元对立。理工科研究生信仰科学,思维逻辑性强,遇事缜密思考,遵循客观规律,多通过推理论证进行选择和判断。在理工科学科思维的熏陶和锤炼下,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他们养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通常认为凡事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没有模棱两可,认为世界非黑即白,没有灰色地带。这种思维模式非常适合运用于科学研究,会让科研工作获得很好的成果。然而一旦延续到日常生活中,就会使理工科研究生的为人处世变得机械、刻板,遇事不会变通,容易钻牛角尖。
人际交往能力相对欠缺。理工科研究生的学习对象基本属于客观事物及规律,需要大量的实验和数据作为佐证或支撑。很多同学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或者教研室,每天与实验器材、数据公式打交道,缺少集体活动,常常是“宿舍——食堂——实验室”这种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活动环境相对单一。如果性格稍微内向一点,他们甚至在日常学习中都不需要与人打交道,这样就导致理工科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欠缺。特别是遇到复杂的感情问题,较为单纯的理工科生很容易情绪不稳定,产生过激行为。
心理抗压能力较为薄弱。现在的研究生大多是95后,从小被家人精心呵护,衣食无忧。中国式家长又怕孩子走弯路,恨不得把他们一辈子都安排妥帖。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抗压能力越来越差。理工科研究生在校期间面临着学业、科研、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有的学校要求学生毕业前发表SCI论文,甚至不止一篇;很多导师平时还会给研究生安排各种科研项目,有时甚至需要学生通宵达旦才能完成。这些都使得研究生不得不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科研任务中,常常处于一种神经紧绷的状态,这样的紧张情绪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缓解,极易产生心理问题。毕业季的研究生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而随着不断扩招的研究生人数,他们却不再是曾经的“抢手货”,更是异常容易焦虑、抑郁。
2 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缺陷
教育目标狭隘化。中共教育部党组2018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人群,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却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点对点的心理咨询手段已经相对成熟,而面向全体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远远不够,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引导方式较少。
方法体系雷同化。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咨询、心理普查、心理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中治疗效果最快最好的心理咨询,覆盖面小,受益群体窄。根据调查,学生发现心理问题后寻求心理咨询的比例并不大;心理普查虽然可以做到百分百覆盖,但是准确性和精确度均有待考量,其目标也是筛查重点关注对象来进行重点关注;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心理课程并非必修课,有些学校都没有针对研究生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每年“3·20”“5·25”心理健康活动周的活动内容也是乏善可陈,对研究生同学的吸引力并不高。因此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是非常适合研究生同学,特别是相对内向的理工科研究生。
心理问题德育化。当前在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参与度较高的教师多为导师和辅导员,而这两类人群都相对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背景,因此在面对心理问题学生时不能很好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再加上年龄等因素,也容易跟学生产生代沟,容易把他们的问题当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德育方面问题来看待。这样的处理方式其实并不科学,而且往往存在很大隐患,用说教法、榜样示范法等德育方式往往会让来求助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既不能很好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也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会让学生对老师失去信任,甚至让学生的心理状态恶化,也会增加老师的困惑和疑虑。因此既不可将心理问题德育化,也不能将德育问题心理化,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3 构建“自助助人”为核心的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基于理工科研究生的心理特征,以心理咨询为主导、心理普查和教育活动为辅助的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妥善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结合理工科研究生心理特征,拟运用朋辈疗法、阅读疗法、运动疗法、音乐疗法、绘画疗法等途径,在研究生中树立“自助助人”理念,帮助理工科研究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同时提升研究生的人际交往和抗压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拓展研究生的交往范围和研究视野,提升理工科研究生自我调适能力。调适途径和过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私密性、灵活性、主动性和实践性,甚至在学生本人不知道自己处于心理困境的情况下,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减轻甚至消除心理困惑,让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因此需要拓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支持渠道,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预防干预系统、发展心理咨询体系、完善导师指导制度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多样机制完善理工科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内外合力,帮助理工科研究生培育和发展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
理工科研究生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身心健康与个人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前途息息相关。因此社会各界都要重视这项工作,要多方努力,共同致力于提升理工科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激发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达到自助助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