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认同分析
2020-01-09谢广明
谢广明 姜 嘉 闫 琛
(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徐州 221004)
1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机遇
自媒体时代是互联网技术从计算机向移动客户端转移的必然结果。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它可以为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声,也可以为信息的传播者发声。线下的语言交际和书信交际是传统的交际主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传播者是不平等的,不仅如此,这种不平等现象在思想教育方面更加明显。教育工作者往往处于一个强大而积极的地位。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受教育者却位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地位,且存在被动现象。从某种方面来看,他们没有勇气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或提议;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们也没有机会这样说。随着自媒体状态的改变,寻找到了一个使双方处于平等地位的方法——利用自媒体构建的虚拟角色。沟通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必担心对方的情绪反应。他们可以畅所欲言,直接表达思想。
在自媒体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接纳对象产生了重大改变,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互联网已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为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岗位上的工作者改革思想政治方面的“供给侧”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契机教育。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中,类似的特点也得到彰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自由地通过各大自媒体平台展开交流,如微信、贴吧、微博、直播软件等。特别是在不清楚双方身份的状态下,沟通可以非常的随意。因此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受教育者的个人需求更好的被自媒体交流满足,因此受非常多的受教育者喜爱。它可以达到一种微妙的状态。教育者的思想、情感、政治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受教育者。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因自媒体得到了提高的机会。
2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
2.1 自媒体环境削弱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和话语权的控制
在中国传统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质大部分受国家出版社发行的教材和其他类型的读物的审查和管理。然而,处于自媒体环境中,主流教育内容的控制是有所区别的。借助自媒体来传播讯息,其内容有一部分是正面的,有一部分是负面的。主流思想教育和非主流思想教育的内容是相互融合、牵连不断的。对于尚且没有成熟的思想的大学生来说,真假难辨。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也因为这些问题变得难以开展。因此,处于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受到了冲击。
2.2 自媒体时代网络技术人员职责分化带来大学生思想工作漏洞
意识形态的宣传与认同主要依靠宣传者和知识分子的支持,需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我们的传媒技术条件下,也需要高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对主流思想内容进行宣传,否则容易造成责任分工不便。而网络监管工作延迟或网络监管工作效果很好,加上责任分工有时会导致宣传工作的两类后果。这必然会引发矛盾,乃至工作不到位,在工作或技术方面出现缺陷,这将导致外来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或不正确价值观的渗入,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工作的发展。
3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态存在问题
3.1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方式比较单一
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对缺乏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提供给大学生实际的精神需要,缺少实践针对性。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在大学生主流思想的认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是思政课和思政教师,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认同教育必不可少的成分。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主流思想认同教育模式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的课堂教育,教育模式相对单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空间位置局限于学校。尽管部分高校采取校外实习的方式来拓展认同教育,可大多是形式主义教育,仅为了达到上级规定的目标,没有实际效果。第二,依靠课堂教学方式。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主流思想认同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课外实践活动的数量不多且质量较差。
3.2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缺乏针对性
利己主义、形式主义等非主流思想渗入到大学生当中。学生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在不同的年级或性别上,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目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的认同方面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一是课本书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材更新速度慢。二是教学没有与大学生的发展特色进行紧密的结合。大学生的属性就是一类具有明显个人特点与个体差异的巨大群体,当前思政教学忽略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教育教学缺乏特异性。
3.3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效果不佳
高校是吸收和宣扬现代特色文化的主要场所。青年师生容易接受各种新的、形形色色的信息和不正当社会思潮的带动,这将给主流思想认同教育带来更高的条件。大学生信仰多元化,一定程度上摇摆了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地位。这表明,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在方方面面中,大学校园思想领域斗争激烈。当前影响到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如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信仰空虚;二是文化渗透情况不容乐观;三是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信息审查更加困难。
4 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4.1 创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方式
提高传统形式媒体的舆论引导力,要密切关注互联网上讨论度高的话题,提高传统媒体的灵敏度,及时指引网络舆论的开展。
(1)引入媒体素养教育模式。大力普及媒体素养基本知识,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从而加深信息文化层面的交流,系紧师生交流的纽带,逐步引入、建立起常态化媒体素养交流体系,形成双向型师生互动、多向型教学互动,创设平等、沟通、透明、共享、互动的媒体素养教学新模式。
(2)促进媒体覆盖全面性。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媒体教育的途径,让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知识从“进课堂、近教材”的基础上,再到“进媒体、近人心”。高校应针对网络舆情与政治导向,特异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工作,把握网络育人阵地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多形式、全覆盖的原则,形成从日常生活教育到意识形态教育的全方面覆盖体系。
4.2 整合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资源
大学生主流思想认同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其未来发展的一项工作,并与高校和国家繁荣兴旺息息相关。集中汇合主流意识认同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对认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课堂与课外、校外、媒体的沟通与合作,能够在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带给学生的压力上起到一定作用,提高教育效果。
(1)促进构建课内外教育合力,把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地基搭建在高校上,使思政课课前课后的紧密结合,让思政课与辅导员的齐心协力。
(2)教师需要采取混合制教学模式把知识点前置,转变教学模式,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效果,同时分多种方面推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
(3)加强社会实践,可以通过网络空间服务、社区义务活动、生产劳动等实践方式,紧密结合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教育理念,通过推行“活动项目化、模式多元化、制度体系化、宣传多余化、评价规范化”的立体式、长效化发展模式,引领大学生自愿走出宿舍、走近社会。
4.3 净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环境
(1)交流合作,互学互鉴。严格把控高校教师质量,需要教师主动承担主流意识教育的主体责任,需要做到:专业严要求、讲台有要求、学术要规范、高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为大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基本技能和生活质量提供保障,更好地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同心聚力,互通有无”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模式。
(2)携手创新,融合发展。加强与媒体之间的沟通合作,让高校和自媒体共同发声,让新生活和新时代相向而行,各高校应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传统社会资源与新兴资源的优势互补,融合传播渠道,塑造充满正能量的舆论环境,致力于具有前瞻性的合作谋划。通过便捷快速的线上宣传平台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环境中的指引地位,释放发展潜能。
(3)贯彻习总书记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论。自媒体新时代背景下,要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理解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意义重要性和实际紧迫性,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知识理论,结合舆情实际,把握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领会其创新的方法论深层次要点,努力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实效、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