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0-01-09尹金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危机个体

尹金龙

(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 山东·威海 26420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产生了巨大威胁,对国家社会治理能力和经济健康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而高校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培养教育关乎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明显增多,大学生正处于个人生理与心理发展变化的双重特殊时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性和持久影响力,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复杂性,增大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防控的困难程度,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如何有效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教育体系变得尤为重要,因为有效提升了大学生个体的心理调适和应对能力,才能更好降低心理危机出现的概率,并且如若大学生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也更容易被识别发现和干预介入,有效保障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顺利介入和快速应对。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定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在时间上突然发生,并对公共卫生系统及其主要保护性基础设施造成不利影响,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或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心理危机指的是个体在面临重大问题或遇到无法应对的困难变化时,无法维持自身内心的稳定、无法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和平衡,所出现的思维或行为紊乱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而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可能对自身、他人或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

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马建青教授提出心理危机的最终产生是个体面临的危机来源、个体危机承受能力和个体拥有的社会支持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参照上述理论,可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拆解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诱发原因。主要分为个体特质和外部事件刺激,个体特质主要包括人口学特质、生理特质、心理特质和身心发展特质等,外部事件主要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事件刺激。第二部分是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和压力应对能力。主要指大学生是否具备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和压力宣泄方式来有效应对心理困难的能力。第三部分是外部心理干预。心理诱因出现后,如果大学生个个体不能够很好的调节解决,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出现后如果没有进行外部心理干预,长此以往或外部因素再次刺激很容易进一步演化为心理危机,心理干预的主要手段包括心理咨询、团体辅导、行为和认知疗法等。

这三部分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三个环节,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得以有效控制,就不会出现大学生心理危机,这也为心理危机预防和教育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特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个体会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和不可控制感,进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应激反应、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睡眠问题、恐惧、愤怒、抑郁、疑病倾向等系列问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除了直接作用于个体之外,还会对家庭生活、社会治理、经济运行等产生长期且巨大的影响,进而产生系列连锁反应,增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持续性和不确定性,加大高校心理危机防控和安全管理的难度。尽管有其复杂性,但心理危机的发生的三个组成环节未变,心理危机防控仍可以用这三个环节作为切入点。

4 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及教育体系的构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及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预防与干预相结合和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而预防既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首要环节,同时又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前置环节,并且预防与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都具有普及性和基础性意义。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探索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教育体系。

4.1 建立完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

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和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建议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设置为必修课,重点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问题能力应对,还可以开设认知判断、压力应对、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生命教育等心理相关专题课程,尤其注意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心理知识普及和应对措施相关内容,通过鲜活的课堂教学,将突发卫生事件后大学生个人应如何看待事件发生、如何合理应对作为教学重点。

心理问题同时也是思想认识问题,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引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融入课程体系,心理课程体系不是孤立存在,要探索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形成全过程育人合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4.2 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多方联动机制

心理危机不仅是学生个体单方面原因,与家校亲友等多方息息相关。高校除开设学生心理课程外,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知识普及、教育宣传,要让相关者都了解认识、科学理解并能够合理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保持对心理危机的理性和警惕性,高校应制定各方角色的心理危机应对指导手册。形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老师(辅导员)、同学、朋友等多方心理危机预防教育联动机制,任何一方发现或关注到学生个体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要及时反馈信息,合理预防干预。

4.3 定期做好大学生心理筛查和建档追踪

定期心理筛查是高校及时了解排查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有效手段,心理状态积极健康的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也存在较强的心理稳定性;对于筛查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高校应该根据同学实际,合理帮助干预;对于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同学,要纳入学校心理危机管理库,建立心理档案重点关注定期追踪。高校应尝试探索建立心理健康成长信息化平台,鼓励同学撰写包含自身成长经历的个人自传,提倡对每名大学生都建立个人心理电子档案,特别是在突发卫生事件下要注重关注每名学生的状态和相关者信息,有能力的高校应投入研发基于大数据技术下的大学生心理预警系统。

4.4 重视心理活动组织开展,创新宣传教育形式

高校应重视并开展朋辈心理帮扶、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情景剧比赛等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举办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和代入感,聆听他人经历、亲身参与活动也更能让学生信服,这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提升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能力的有效手段。

高校应创新心理课堂形式,创新心理知识宣传教育形式,重视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引入并开设相关线上心理课程,提前谋划做好心理课程前期准备和细节打磨提升,借助互联网新媒体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宣传和推广,心理课教师可以编撰顺口溜、歌曲等形式便于同学们记忆传播,并且要让父母、亲友等各方都能够及时获取信息资源。

4.5 组织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预演

组织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模拟预演,增强同学们的参与感和真实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理危机预防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或班级范围内,模拟突发卫生事件发生,通过情境设计、过程引导,做好系列指导教育,既能降低事件真实发生时的冲击性,又能引导学生科学看待事件,进而有效调整、合理应对。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持续影响力,还可以模拟事件发生后同学之间互相安慰关心鼓励的场景和其他情境,形成事件后良好的积极心理氛围,有效带动同学尽快走出心理压抑状态。

4.6 加强高校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体系建设

高校应加强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队伍建设,创设心理活动室、心理体验中心等场所,畅通心理预约咨询渠道,重点加强线上心理咨询功能开拓,营造积极健康高校心理支持氛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仍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文从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和教育体系构建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危机个体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危机”中的自信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