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建议

2020-01-09徐义英牛福洲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舆论校园思政

徐义英 牛福洲 陈 浩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苏州 215009)

1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环境现状

新媒体平台是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目前已成为表达热点社情民意的关键窗口。新媒体平台基于互联网+移动终端形式,使得每一个拥有终端设备的人都可以参与到舆论产生与传播的活动之中,是现今社会民众获取信息、沟通互动的主要方式,其信息传递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多元化、交互便捷等优势。区别于传统媒体主要基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与传统媒体舆论客观不带任何主观立场与情感色彩的传播相反,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位网民都能在视频软件、社交平台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表观点及表达情绪,因此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论的传播是伴随情绪和对事件评价的人际传播,几乎每个网民都能成为“意见领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各种新媒体平台的推出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文化需求。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较2019年底增长500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网民群体中,以年龄结构分类,20-29岁的网民占比21.5%,占比最多;以职业结构分类,学生网民占比最多,达到26.9%。报告显示,随着近几年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学生群体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大学生因为具有相对充裕的可支配时间、思想状态处于成熟发展阶段、对新兴事物接受能力强等特点更成为新媒体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微博、抖音、B站、斗鱼等社交软件与视频网站的出现,开阔了大学生接触舆论的窗口,学生的社交范围、认知概念及生活学习方式均发生了改变,但便捷的网络平台同时也容易成为社会负面舆论的放大器,频繁的信息获取与交流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给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挑战,高效管理和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论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及维护校园平安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当前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各级学校思政教育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直接关系到民族未来和国家前途。互联网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元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

2.1 网络舆论成为提高思政教育时效性与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各类应用媒体平台推陈出新,这些移动媒体的即时通信和高频互动功能实现了社会议题的高度讨论与快速传播,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思潮的快速变革。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是各种社会思潮最快的反应者与影响者,抗疫时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成为网络舆论的关键词,无私奉献、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等中华传统美德得到了充分彰显,积极的网络舆论引导与宣传激励大学生群体积极主动贡献青年抗疫力量。此外,各高校充分挖掘疫情期间网络育人资源,依托网络舆论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打造思政教育网络课堂,是借助网络舆论提升思政育人成效的重要实践。此外,校园网络舆论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反馈形式,校园网络舆论以高校学生为主体,大学生关注的社会、校园焦点问题为客体,其内容能够有效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利益诉求,重视校园舆论形成及妥善处理校园舆论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方式。

2.2 新媒体放大了舆论生态“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于负面信息更加敏感,与正向舆论相比,对于负性舆论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新媒体的发展放大了舆论传播的负性优先现象。在流量变现的环境中,新媒体平台因为准入门槛低、发展潜力大、投入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给内容制造者带来巨大商机,随着自媒体与电子商贸的结合衍生出新兴营销模式,一些自媒体用户为了快速涨粉、引流,发布低俗、失实甚至非法的内容以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破坏了健康的舆论环境。

2.3 网络负面舆论加剧行为失范,影响校园稳定

负面网络舆论所推崇的价值理念往往严重偏离主流价值观。大学生思想观念处于成熟发展期阶段,在猎奇心理驱使下,对于负面舆论抵抗力较弱,容易造成理想信念滑坡。负面舆论对思想观念的不良侵蚀,严重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特别是夹杂着利益导向与情感色彩的恶意舆论传播迅速、影响恶劣,高校很难在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引导,造成思政教育滞后,引发思想危机。多数公共网络平台的“匿名性”有助于公共议题的讨论,同时也成为网络谣言与负面言论滋生的土壤,高校学生思想活跃、反感束缚、个性鲜明,在言论相对自由的匿名网络平台,部分学生面对关乎自身利益的事件,选择放弃理性思考、盲目跟风舆论,表现出集体意识和大局意识淡薄。

3 网络舆论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探析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影响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需要积极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通过健全校园网络舆论应急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舆论宣传与引导、充分挖掘网络舆论教育素材等途径化挑战为机遇,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3.1 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论监管与应急处理制度

网络舆论来源渠道众多、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屡现负面舆论严重偏离主流思想,影响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在以网络平台为主要载体的舆论社会,实现对网络舆论的管控,需要高校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监管与处理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开展,制定详细工作制度。如规范舆情监管队伍建设,层层落实责任,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成员的思想素质和网上舆论引导能力。舆论监管员应主动介入学生受众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发现负面舆情信息苗头,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同时上报上级舆论监管处置部门,对舆情危机做出反应,把危机控制在可管控范围。高校舆论主管部门应制定详尽的网络舆论应急处置预案,遵循快速、有效原则,对于负面网络舆情的来源、成因、走向做出科学研判,把握舆情处理的黄金时期,特别是突发舆情需绝对抢占舆论先机,以客观事实、正面观点引导舆论走向。部分高校舆情事件具有共通性,因此高校间可通过加强合作交流,汲取有效工作经验结合自身校园文化与发展特点不断完善舆论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重大突发舆论事件的处置能力,形成网络舆论应对合力,肃清网络思政教育环境。

3.2 加强网络舆论宣传与引导

“后真相”时代的网络舆论环境表现出评判上的情理逆序性特征,即情感和个人信仰优先于客观事实。畸形舆论所包含的某个观念或信念一旦得到受众的认同,理性思考受到情绪、偏见的严重影响,而出现大量从众者,造成舆论一边倒现象。由于大学生易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特点,会因混乱的舆论氛围而偏离正确价值理念,从而对其自身的道德认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做好网络舆论的宣传和引导对于高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加强网络舆论宣传与引导需要高校更新宣传理念,拓宽宣传途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主流价值观念,引领网络舆论导向,巩固舆论主导权。如苏州科技大学以新媒体平台为宣传阵地,在学生中宣传党团重要思想,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调动学生政治参与热情;疫情期间,各二级学院以学院微信公众号为载体,日更推文、举办系列线上活动宣传志愿事迹、点赞逆行英雄,引发师生共鸣,网络思政教育效果明显。网络社会同样要求网民承担相应责任与义务,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建设离不开每一位网民对网络行为规范的遵守。高校要重视网络安全知识与道德宣教工作,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班会等活动向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借助视频宣传、普法宣讲、案例分析等教育形式加强学生对文明上网行为规范的认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学生不轻信负面舆论,不散布虚假信息,不传播失实谣言。

3.3 充分挖掘网络舆论的思政教育功能

网络舆论多来源于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反映的是某一群体的意见态度,校园网络舆论同样是学生群体对于校内外热点问题的意见反馈,部分校园网络舆论导向反映了学生的意识形态特征及学校思政教育成效,对于高校把准思政教育方向,改进教育方法有指导作用。面对此类舆论要充分了解学生群体心理,积极回应学生需求,将处理网络舆情与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全民战疫期间,新闻媒介对于正向舆论有效宣传,使得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得以彰显的成功经验启示高校要用活网络热点,将正面舆论素材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通过剖析鲜活案例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由表及里引发学生反思与感悟,加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与认同。除了利用现有网络舆论素材,高校还应主动创建网络议题,发挥正向舆论的宣传效力。如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通过建党、国庆等重大节日掀起网络重温红色经典、回顾发展历程的活动热潮,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4 总结

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舆论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深入研究网络舆论形成与发展特点,通过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占领舆论阵地、挖掘网络舆论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推动思政教育内容、载体与方法的创新,扎实做好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猜你喜欢

舆论校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