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考探究
2020-01-09林增英
林增英
(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涧田中心小学,江西 吉安 343000)
引言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而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思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求知欲望的一个重要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这样的铺垫作用是语文教师所能够采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改善课堂。
一、问题情境教学的具体作用
(一)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管是画家画画还是诗人作诗,他们总会留出一定的空白。例如“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千里出山泉”这样的诗句就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在教学学生写作文章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寻找作文空白。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空白出发,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知识,最终提炼自我写作能力。例如平常在作文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提出如本文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次作文的题目要求是什么、你会怎样安排材料等问题。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出发,帮助学生积累材料。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这样的教学过程会让学生更注重日常生活。大多数学生也会跟随教师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会修改文章,如此一来学生也能够明确作文写作的整体主旨了。这样能锻炼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不断写作以及思考过程中了解写作真谛。
(二)问题情境能够促使学生完成个性发展
不同学生的才能是不同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某方面的才能。这也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应用问题情境给予学生适当的机会。帮助学生获取成功,而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教师也应摆脱传统的刻板答案讲解,寻找多样答案,设置一些能够促使学生完成思考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放飞自我,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空间。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从《落花生》上你们学到了怎样的知识,请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做出分析。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我们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展示自己,推销自己,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可贵,不同学生对于该篇课文的看法是不同的。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体现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在开放问题设计过程中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观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逐渐成为语文课堂的探索者。在各种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引燃课堂,注重良好氛围营造,最终促使学生完成各方面能力的成长。
(三)问题情境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若教师想要把枯燥的语言文字以一种更为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时教师也要注重好问题情境的创设与问题情境的内容诠释。将所教学的内容以一种鲜活的模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的主动思考。
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堂上真正有所感悟。这样的思维教学模式能够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属于自己的新的体验,例如在教学《观潮》这一课程时,在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观潮》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它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开始描写观潮的?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突破原有的课堂局限。同时在问题设计方面,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注重难度适中,应用不同方法使学生体会到问题学习的真正乐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相关策略
(一)在问题中帮助学生进行体验
在教学时,通过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在自主体验中身临其境,从而获得触景生情的感受。这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学习课堂上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篇文章时,在预习环节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野外参加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过后再讲解闰土的具体形象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写闰土外貌及其他人物关系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可有效串联起教学课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过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以作者的写法以“捕鸟”为题进行仿写,要求学生将所写的文章交上来。大多数学生会在文章中抓住相关人物书写的技巧,大多数学生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生态环境和爱护鸟类的相关意义。通过这样的具体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相关写作素材。这样写作出来的文章是有血有肉、融入学生主动思考的优秀文章,其也能够鼓励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完成新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意义。”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运用鼓励性的语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多应用信任的眼光、会心的微笑、赞扬的姿势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具自信。在教学时学生或许会提出很多类型的问题,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解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自我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问题传输能力。
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这一课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它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不同学生对于该句话的具体理解也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展开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此时学生也会提出如同为什么庄稼完了、为什么兔子没来过等问题。又如在教学《揠苗助长》这一课程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高,一回到家,一边喘气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禾苗长高了一大截”这句话,要求学生以“总算没有白费”作为重要出发点,鼓励学生以小组展开讨论。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在小组内自主发表自我意见,过后教师再总结各小组的相关阐述情况,对小组内部成员的汇报情况做出总结,有的学生说他的力气白费了,因为庄稼不但没有长高,还死掉了。而另一小组则汇报说他不应该白费这个力气,费了力气反而没有促使庄稼完成成长。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了解课文学习的真正主旨,如此一来教师也深化了整个语文课堂,帮助学生完成了整体发展,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展开探究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为把素质教育落实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从学生的思维出发,鼓励学生在问题中展开探索,最终提高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相关心理学家也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提出开始的,他们能够在问题的提出、解决历程中完成发展。其实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解答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冲突,激发学生在学习课堂上的求知欲望,最终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产生思考,完成自主发展。为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课堂开始之前教师也要主动提出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相关状态,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成果。在教学时,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放在前面,通过质疑辩解,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例如在教学《火烧云》这一课程时,通过预习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告诉学生相关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学习课文。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根据自我思考成果以重点问题作为导向,朝着教师预先所期的方向不断前进。他们能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则组织学生以小组模式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知晓学生的具体问题和答案是否正确,纠正偏差,让答案变得更为规范。这样的教学过程比传统的死记硬背更具意义,这些教学成果是学生通过自主努力获得的,它远比以往的教学过程更具意义。又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没有在圆明园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状况呢?圆明园这一篇课文是以怎样的主线进行书写的?在这样的问题导向之下大多数学生会各抒己见、踊跃思考,按照教师预先所期的方向进行思考发展。最终知晓原来人们为了缅怀圆明园才没有重修它,在思考过程中完成创新。
三、总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在学习课堂上的整体积极性。此时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作为重要出发点,串联起整个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积极求知的欲望进行学习,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我能力的提高,注重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以学生作为导体,创设愉快有效的问题情境。在设计问题时提供学生先行发展的重要条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知识,达到提高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目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