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培养的路径分析

2020-01-09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院校高职

汤 琛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天津 300381)

职业道德指职业角色及其职业在社会行为中的道德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信息化时代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比以往更加公开,教师玩忽职守、学校的欺凌霸陵和体罚虐童等事件在极短时间内便会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公众在关注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学前教育者的道德操行。同时,德行教育作为树人之本,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开端,教师作为知识和品德的解释和传承人,从一开始就应将德育扎根于学龄前儿童的内心。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甚至社会,都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学龄前儿童教育质量和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在职业道德培养方面,认为其可有可,需要学生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建立,与学校关系不大,教育成果不明显,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学前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与要求。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贡献

义务教育实施30多年来,职业道德培训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特别是学前教育学生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在高职院校开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等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加大了学生实习实践的比重,让学生走进幼儿园,亲身体验教师岗位,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形成较好的师德风范和修养,提升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职业道德教育与学前专业教育的初步融合

多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在规范教师权利义务的同时,将依法执教、以德施教逐步融合至教育体系之中。特别是学前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他们的工作内容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开端,学前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将直接传递和感染学龄前儿童。在几代学前人的不懈努力下,依法执教、以德施教、关爱学生、尊重人格的氛围在全国的学前教育领域基本形成。

(二)多途径渗透的德育模式初步形成

单纯依靠课堂教育是无法满足学前教育学生职业道德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教育工作者不断拓展思维,将课堂教育作为主要渠道,同时依托典型榜样激励作用和课外实践等形式,为高职院校学生培育提供了环境氛围和真实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到教师职业光荣的同时更加坚定自身的选择和追求。

(三)“立德树人”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初步成形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任职后,多数人肩负着培养学龄前儿童身体、智力、道德、审美全面发展重任。除了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幼儿教师,应具有高水平的职业道德修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业道德培养的任课教师已更加专业化,不再是政治、心理等科目的老师进行兼职,这些老师更加理解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重要性,能够将枯燥的知识与教学实践和教学案例相结合,让课堂更加活泼生动。

二、职业道德培养工作的不足

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重技能而轻品德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四类问题。

(一)职业道德课程设置相对缺乏

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忽视了职业道德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课程设计中,对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视不够。与此同时,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开设较少,在3年学制中的多门课程中,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相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而言,这些课程显得过于薄弱。同时,学前专业领导及老师的价值导向,导致了部分学生认为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课才是工作就业的重点,而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公共类、专门类课程仅需了解就可以,从而出现部分学生认为职业道德与自己关系不大的现象。此外,在各类讲座和课外实践中也很少提及到职业道德的范畴,学生仅能从少量书本课程进行学习,理论得不到实际的应用。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脱钩

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培养身体、智力、道德、审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际过程。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培训方案和课程目的不清楚,学习目标不清楚。很少有教师在教学前详细介绍课程的具体作用和任务。同时,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分析不够认真,如果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程,会导致对学前教育学生缺乏针对性。

(三)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不足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依托公共课进行,但公共课教师对学生专业了解并不多,此类公共课程针对性较差,容易导致学生错误的认知。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自身发展中过分注重自己专业课程的教学,除课时和分数达标以外,很少涉及“德育”知识的拓展。也有一些教师能够认识到“德育”拓展的很重要,但是课时固定、授课内容多等问题极大的限制了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拓展空间。同时,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专业课中教授的职业道德知识枯燥乏味,内容空洞,不具有实用性,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不可否认,高职学校多为高考失利或是中专毕业的学生的被动志愿,学生本身在初高中阶段文化素质和学习习惯就相对较差,即便有一部分学生为了毕业后能找到好的就业单位,也主要只是把精力集中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同时,由于高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不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辩解力,不能正确认识德育工作,从而在主观上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学习和提升,缺乏主观能动性。

三、优化职业道德培养的路径

作为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任务,“立德育人”,它的整体工作水平,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基本标准。而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这项培养任务,则需要依靠学校、教师和学生多层面,全方位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完成和实现。

(一)学校方面

1.提升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水平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应积极适应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培养理念。要彻底改变当前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现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应坚持以职业道德培训为起点和终点,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课程设计上,要做好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的应对工作,增加职业道德培训相关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科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同时,要逐步完善和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定量评价学生职业道德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使其职业道德素养与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2.健全职业道德的师资队伍

专业人才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专业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规范邀请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到学校进行经验交流的活动。聘请职业道德教师、专家授课等方式拓宽视野和思路。这不仅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就未来的从业,也关系到我国下一代的健康发展。

3.更新课程建设理念

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出发,在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和评价全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不仅仅以分数论高低,将学生、就业单位和社会有机联系起来,课程以教学为主,同步拓展就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打造“以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核心,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并行的专业人才,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教师方面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是传授思想品德教育的引路人。学前教师的德行水平和正向引导作用尤为重要。

1. 提升教师学习培训的比例

应大幅提高教师参观访学、培训研讨的机会,使教师及时深入教学一线掌握实际问题,同时接受最前沿的教学理念熏陶。让学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正确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关键作用,促进他们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借鉴本领域优秀的经验做法,提升教学质量,形成“立德树人”的氛围。

2. 提升学前教育教师内在幸福感

教师行业的待遇并不算很高,但教师却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可依托各类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激励手段,促使其追求卓越、无私奉献。同时学校和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关怀力度,帮助教师、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增大表彰力度,如增设“师德模范”精神奖励等,在激发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的同时,也使学生在无形中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可。

3. 转变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知识储备量大、专业特长多,需要教师从新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认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教学任务,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不仅教书,更要育人。同时,要从传统的授课理念中转变,运用各类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原始的自导自演式课堂转变为教师导学生演的形式。如《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可将单纯的教师教授,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浸润式体验。在实际见习、实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不断内化。

(三)学生方面

学生是职业道德获得和践行的主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形成对于本专业职业道德的正确认知,才能对自己未来有合理和充分的职业规划。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中对自身的教育过程,目前很多学生的职业道德缺失主要与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引导学生主观自发正确认识职业道德有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学生对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分析、判断和评判的能力。只有当学生主体能够自觉认清职业道德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才能时刻用高水平的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要求自身行为。因此,提升学生的主观自觉性,是职业道德教育关键因素之一。

2.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教育专业学生对未来职业价值的认知程度。不可否认的是,幼儿教育者的经济收入与工作压力不成正比,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容易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失去信心或坚定。通过对学生职业道德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学前教师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在培养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幼儿园的教学过程和氛围,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教师职业指导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解决实际困难,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良的学习习惯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羁绊。学生虽然普遍存在自我约束较差的问题,但是他们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需要学校、教师努力的同时,更需要学生自我要求上进,养成自主学习、自觉成长的习惯。可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将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寻找正确的人生和事业方向,在内心培植职业道德的土壤,以师德风范要求自身的言行举止。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