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的“三教”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0-01-09李茂林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源教材信息化

李茂林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511442

一、“三教”改革是落实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根本要求

2019年1月,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顶层设计,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从政策层面将职业教育定性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不同类型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使得职业教育改革达到了新的高度。同年4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为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并于4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截至2019年底,在全国各相关省市的努力下超额完成目标,招收总人数达111万。

与此同时,在职教20条、“双高”计划、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相关文件中,教育部都提到了教育信息化及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改革。2019年5月,六部委联合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第三点第(六)条明确提出应推动教师、教材、教法(以下简称“三教”)改革: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开发适用于不同生源类型的新型教材,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因此,“三教”改革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决定“双高计划”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完成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根本要求。

“三教”是教学建设的基本要素,而“三教”改革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息息相关,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各级各类学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在此次高职扩招背景下,随着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多样化,必然造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职业教育来说,既是一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中,应对不同渠道招生而来、学业水平不一的学生,会促使高职院校在“三教”改革中进行大胆的求变和创新,才能在扩充招生数量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

二、高职扩招后生源状况分析

虽然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很多高职院校生源不足,高职扩招能够有效解决职业院校日益突出的招生难、生源荒的问题。同时,能有效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和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打破教育与社会的围墙,使教育主动面向社会,这是对传统职业教育和社会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创举。高职院校经过扩招后,学生生源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生源类型更加多样化,变成了1(传统的高中应届生)+1(中职学校毕业生)+3(退伍军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生源结构模式。

经过扩招后,非应届毕业生、社会生源所占比例大大增加,也就是说只要有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任何人或群体都有机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类型生源学生的教育背景、文化基础、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技术技能水平、从业经历、学业期望都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类。

1.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相近、生活经历单纯,文化基础较好,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最强,更注重知识的存储和学历的提升。

2.中职毕业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但是接受文化基础知识的能力稍显不足,他们也有一定的实践经历,但是实践水平有待提高。

3.退伍军人中有从部队复员后继续原来高职学业的人员,也有重新谋职的退役军人。退役军人虽然有些中断了多年的学业,但他们自律能力强,目的明确,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动能。

4.农民工多数是从落后农村到发达城市打工的人员,有些是由于家庭条件限制而辍学,有些是在工作岗位深感自身能力不足,他们有迫切需要改变自己命运、提升自身知识和能力水平、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5.下岗职工有些是由于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后的失业人员,有些是缺乏一技之长的人员。

后三类生源共同的特点是:年龄偏大,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有基本的运用信息技术接受教育的能力,而且绝大多数人有从业经历,有提升学历的需求,但更注重的是工作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他们与一线产业工人贴得更近,对产业工人更认可,有较强的学习内生动力,是中国产业技术工人的基础人群和培养对象。

三、高职扩招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的“三教”改革探索与实践

在教师、教材和教法三者之间,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是“三教”改革的关键;教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形式,要通过教材建设助推教学改革;教法是改革的核心和路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

(一)教师改革:更新观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加强不同师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尤其是在扩招背景下,要保证高职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并重,就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思政育人的观念。面对扩招后的生源多样化,学生思想认识不一,特别是有多年社会经验的学生,教师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政育人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塑造德才兼备、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面对这部分学生,教师更多地要学会尊重学生,尽量避免传统说教式教育方式,可以利用课文材料、网上教学资源,特别是时事新闻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培养他们挑战自己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传递正能量;引导他们客观看待“互联网+”时代给人类带来的利弊;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和危险,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成为时代的担当和楷模。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激发自身的潜能,达到人生的理想状态;引导他们塑造良好的品格,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为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保障。扩招生脱离课堂时间较长,接收书本文字信息速度较慢,应多开发适合他们接收能力的图文影像信息教学课件。但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不高,网络化教学资源加工、处理、整合能力欠缺,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欠缺。因此,教师要转变以传统课堂占绝对优势的观念,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培训,尤其是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培训,比如国培省培的相关培训、线上的公益培训、线下的收费培训、校本信息化教学培训、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免费培训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提升教育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实施等素养,使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之一,成为支持教师教学改革的手段、方法和途径。

3.建立多元的师资团队,增强不同师资合作的紧密性,实现协同育人。针对扩招生源的多元化,应该强化师资团队的成员结构,通过资源整合、专项培训培育、校企合作、社会力量兼职、银龄讲学等,使得师资力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各师资团队成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加强网上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合作企业之间、教师与网络教学平台之间的联动,针对多样性的生源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并打造“能讲、善育、可训”的具有不同工作背景的多元师资团队。

(二)教材改革: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过时、更新缓慢、教材使用周期长,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企业技术的发展,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教材选用随意性较大,现有教材的表现形式很大程度上还是单一的以文字、图片为主的静态化展示,即便是所谓的一体化教材,也仅仅是以独立的视频片段形式存在,各数字资源之间、数字资源与教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态势尚未形成,缺乏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系统展示,特别是缺乏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材。对于来自一线岗位,对岗位知识技能变化发展敏感,对岗位能力提升期望值较高,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的社会生源来说,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及对教师的期望值。所以,应调研行业和企业需求,调研学生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改变传统纸质的静态形态教材一家独大的局面,开发适合“互联网+教育”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将课程思政要素、学科体系中的新知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X”证书培训内容融入教材内容,实现教材内容与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同频共振。

1.开发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信息化手段促进了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各师资团队成员要积极参与出版社的教材建设,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制教材,以专业内容为本,以纸质教材为核心,以在线的数字化教学课程资源为支持,通过移动互联网将纸质教材与多媒体的教学资源相融合,开发适应混合式教学、在线学习等泛在教学模式需要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使学习资源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容易理解,更符合不同生源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

2.优化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内容。根据扩招后不同类别学生的基础,重新制定不同类别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自主开发部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充分、灵活使用国家级、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含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资源,组合、优化适合不同类别学生的教学资源,“个性化”调整教材内容和教学深度,凸显出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尤其是要针对再就业需求,教学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强化实践技能模块的开发和教学,使不同生源的学生都可以在适合自己的范围内学习效率最大化。

3.建设基于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动态教学资源库。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紧跟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X”证书培训内容,贴近岗位工作开发宜教宜学的工作手册式、新型活页式教材,使专业教学资源能够跟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行业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更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资源库。

(三)教法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生源因材施教、分类施教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上,也不同程度存在“满堂灌”“闭门造车”的情况,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能贯彻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课堂吸引力不强。教法是改革的核心和路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针对扩招生,教师应该以现代信息技术这个利器积极主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生源因材施教、分类施教,建设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以便利地打造智慧课堂、模拟仿真工厂,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同时也达到实践教学反复操练的目的。利用移动终端、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网和互联网,开展空间教学、远程协作、专递课堂、个性课堂,实时互动、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2.优化信息化教学方法。根据五类扩招生不同的生源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应有所差别,灵活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择优选用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课堂现场双向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组织“线上选择性学习+线下分类辅导”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以应用较多的项目化教学为例,通过网络化教学平台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学生分小组或者个人自主学习,教师线上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课中学生展示课前学习并自我理解的内容,教师结合项目任务,点拨并启发学生,实现知识技能内化,课后结合具体工作实现知识深化和迁移,体现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3.发挥模块化教学的功能。落实“职教20条”中提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要求,把已有课程分成模块,不同类别学生可以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里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模块学习,达到差异化学习的目的;同一门课程中不同的教师分教不同的模块,教师实行模块化教学指导,最大限度发挥教师教学的优势。

猜你喜欢

生源教材信息化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论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班级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