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电子书时代的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

2020-01-09

图书馆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电子书馆藏期刊

邱 葵

0 引言

在《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和学科服务》一文中[1],作者提到的馆藏建设是美国高校学科馆员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然而从中国同行的角度看,馆藏建设也许并没有什么难度:找书商竞标,领导拍板,然后就是采购编目,这似乎是一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力气活。说得好听点,资源建设馆员的工作内容是:收集图书采购书目、完成图书采购任务、完成文献数据著录、对馆藏进行查漏补缺、进行业务培训学习,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没有必要大动干戈来烦劳“专业”的学科馆员。这话多少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就书籍类的资源采购来说,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工作内容比以上列出的还要简单。美国高校图书馆书籍采购已经到了“无人”操作的时代,因为大部分工作已经全部自动化,图书馆只需要安排一个管理员负责打开收到的书箱并核对内容就可以了。如果图书馆选了“即可上架”(shelf-ready)的服务,这些书就可以直接上架,因为书已完全按该馆的要求贴索书号、磁条、条形码,甚至装帧,而书目的记录也直接由书商传给图书馆,并上载到图书馆的目录供读者检索[2]。当然,在书商和出版社的书目中选书的工作还是有的,但这往往只限于美国书商不包括的书籍内容,尤其是非英语出版物。

事实上,馆藏建设作为图书馆这个学科和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内涵比以上所列范围要大得多,而且也是最近10年来工作内容变化最大的一项工作。本文简单回顾美国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和历史、馆藏建设的标准和流程,着重介绍目前馆藏建设的内容,希望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工作有所借鉴。

首先对有关馆藏建设的定义作一说明。在这方面的英语专著中,馆藏建设(collection development)和馆藏管理(collection management)有时是交替出现,但严格讲,馆藏管理包括了整个收藏生命周期(collection life cycle)的各个方面,也就是俗话说的“从摇篮到坟墓”(cradle to grave)的过程,其中有收集信息、沟通协调、制定馆藏政策、资源评估、资源保存,乃至剔旧[3],而馆藏建设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主要是有关最终导致采购某种资源的决定。除此之外,还有采购(acquisition),也就是获得资源的具体过程[4]。由于作者在《数字环境下的美国高校图书馆纸本资源管理》里已经提及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藏管理的内容,因此本文把重点放在馆藏建设上。

1 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发展简述

馆藏规模一直是美国高校图书馆引以为傲的一个硬指标,也是美国ARL(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研究图书馆协会)高校图书馆年度统计的最重要的指标。比如,哈佛图书馆就以它的2,127万多卷的总藏书量而在高校图书馆中称冠[5]。

不过,美国高校图书馆快速发展也就是最近150年的事,因为当时图书馆所依附的大学本身就是慈善的产物,而图书馆的地位更为低微。在1800年,没有一所美国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超过13,000册,而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藏书量最小,不足百册。哈佛的藏书到了1790年才只有12,000册,此前的135年里,每年平均只增加82册新书。和今天一样,经费少是高校图书馆采购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1856年John Langdon Sibley当哈佛图书馆馆长的时候,购书经费只有250美元[6],相当于2017年的7,209.41美元。这和2018年哈佛近5,000万美元的资源经费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了。除了经费少和采购难以外,高校图书馆藏书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北美书刊的出版量少:在1810年,在美国出版的期刊26种,而到了1850年也只有600种。书籍的出版也少,且大部分是宗教读物[8]。到了1850年,全美700所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公共馆的总藏书量只有220万册[7],而哈佛的藏书为7.2万册,是唯一藏书过5万的高校图书馆[9]。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大发展和美国高校的发展息息相关,1862年和1890年的美国土地拨赠法案(Morrill Act)中,美国联邦政府拨了121平方公里的土地,用这些土地或者是售地后的资金来建设农业和机械类大学,使这类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美各地涌现[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起飞更为美国大学的发展带来了黄金时期,为了安置二战后的退伍军人(当时称为G.I.),美国国会在1944年通过退伍军人权利法案(G.I.Bill),给与退伍军人各种福利,包括由失业保险支付的经济补贴、家庭及商业贷款,以及给与高等教育及职业训练的各种补贴[11]。这使大学生入学人数大幅增加,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教育投入。

伴随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1945~1970年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Higher Education Act,HEA)立法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高校的教育资源,而美国高校图书馆的预算在这时期也是快速增加,这让馆藏建设馆员看到馆藏建设有无限的潜力以及建设有重点和连贯性馆藏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在世界各地寻找和购买图书资源,哈佛大学图书馆更是把“收集和保存所有印刷品”作为自己的使命。迄今为止,收集世界各地的图书资源仍旧是美国高校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上奉行的做法,不过各校在结合各自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和优势后,各有收藏的重点。

2 馆藏建设政策

作为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政策(collection development policy)是馆内重要的内部文件。关于如何制定馆藏建设政策的研究很多,如Richard J.Wood等的图书馆馆藏建设政策手册[12]。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政策[13]是范本,涵括了一个好的馆藏政策需要包括的内容。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政策分成3个部分:总政策、学科政策和资源类型(format)政策。总政策是针对所有馆藏建设的陈述,包括该馆的历史发展、总收藏方针、馆藏馆员的职责、复本、订阅新期刊、储藏政策,以及剔旧政策。学科政策部分是说明如何对待具体学科的馆藏政策,也就是说图书馆在支持某学科在本校的教学和科研上体现在具体那些领域上,以及馆藏建设的重点在哪里。由于现在各学科尤其是跨学科领域的发展很快,而每个学校都有其研究的重点,各高校对自己学科所涵盖的范围是很不同的。另外,馆藏政策往往仔细说明具体限制,如在什么方面上选择性地收集或者不收集。资源类型政策则针对某一个特别类型的收藏,如电子资源、政府出版物、电子数据、视频、有声资源。总之,这个馆藏政策涵盖了该馆和馆藏建设有关的“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内容。

3 收藏级别

上面提到收集世界各地的图书资源至今仍旧是美国高校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上奉行的做法,但那是不是意味着每个图书馆,尤其是哈佛图书馆等什么都收,而且在什么收藏上都要超赶一流呢?实际的情况是,美国高校图书馆在整体上的确有这个实力,在很多图书资源的收藏上甚至比原出版地收集得更全更好,但就单个图书馆而言,这是不现实,而且也未必有必要,正如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第一条所说的:书是为了用的[14]。对高校图书馆而言,这意味着收藏的资源要为本图书馆的直接服务对象服务,所以,如果其直接服务对象如果没有对某学科资源的需求,图书馆在制定馆藏政策时,就需要说明不收或少收这些资源。当然,如果这是你的研究强项,那就要多收这方面的资源。具体研究的需求永远是馆藏发展的原动力。以俄亥俄大学(Ohio University)为例,1967年美国政府指定该校为美国国家东南亚研究基地,因此它有全美最好的海外华人收藏和全美排名在前5位的东南亚收藏,而1993年建立的邵友保博士海外华人文献研究中心使其有关收藏更上一层楼[15]。可是,该校在图书馆综合能力的两大指数:图书资源总开支和馆藏量的表现上却垫后,在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统计的114个成员馆中分别处于111名和88位[16]。也就是每个图书馆应该有其收藏特强的专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整体的收藏水准都在这个标准上,对所有的图书馆来说都是这样,因为世界上能收集的东西太多,集任何一馆之全力也是没法收齐的。那么,美国高校图书馆是如何来把所属高校在教学科研的需求加以量化,并让它从馆藏建设上体现的呢?那就是所谓收藏级别的作用了。

收藏级别(Collecting Levels)是美国图书馆中使用很广、针对具体学科的收藏标准。这个标准是由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研究图书馆集团(Research Libraries Group,RLG)制定的。根据这个标准,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有6个收藏级别[17]:

0级:在收藏范围以外(Out-of-Scope):不收藏该领域的资源。

1级:最低收藏级(Minimal Level):只收少许该领域最基本的资源。

2级:基本信息级(Basic Information Level):收藏该领域有限的最新的基本资源,如词典、手册、部分经典、主要期刊等,但不足以支援课程教学或独立自学的需要。

3级:支持教学级(Instructional Support Level):可以足够支援本科和大多数研究生课程以及独立自学的需要,包括大量基本书籍、完整的经典著作、部分次要作者的著作以及有代表性的期刊和参考工具书。

4级:研究收藏级(Research Level):提供写论文和独立研究项目所需要的资源,除了上述的资源之外,还包括研究报告、最新研究成果、科研结果以及其他对研究者有用的信息。这不仅要包括该领域所有的重要参考资料和专著,而且要有广泛详尽的期刊收藏和该领域的主要检索和摘要数据库,以及用于历史研究的早期收藏(如旧的医学书籍,尽管其内容已经过时甚至有害)。

5级:全面收藏级(Comprehensive Level):在合理的情况下全面收集某个领域或项目在主流语言里主要的“纪录下的知识”(recorded knowledge),包括手稿和一切有关的资料。这个级别的收藏目的是淋漓尽致,可以说是有什么收什么,所以一般也包括特藏的内容。由于其收藏难度,即使是再高大上的图书馆,也没有能力把它所有的收藏都达到这个级别,而只能选择性地挑几个自己比较强的收藏,努力达到这个收藏水平。

馆藏级别的说法虽然由来很久,而且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普及,各图书馆知识内容的藏量是今非昔比。尽管如此,因为没有一个图书馆能做到收尽天下图书资源,而且各级图书馆的收藏层次和数量的差别并没有比纸本时代缩小,所以馆藏级别的定义至今仍有实际意义。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博物馆的收藏视角用在图书馆馆藏建设上,因为二者最大区别是:图书馆馆藏建设注重的是馆藏的使用性,而博物馆则注重其藏品的文物性。

4 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趋势

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核心是围绕着本馆服务对象在教学和科研上目前和长期的需求,而图书馆资源是学术交流的一种载体,正因为如此,图书馆的馆藏也围绕着服务对象的学术交流平台而建设。比如,学术书籍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很重要,而期刊则是理工、数学、经济等学科的研究者学术交流的主要阵地。这些直接决定了每个学科不同的馆藏建设渠道和方法,也正因为这样,在馆藏使用数据分析时会得出比较满意的结果,也就是说要建设符合本馆服务对象的资源。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藏管理的实质是内容管理,而其中心是对学术交流结构的深入理解[18]。最近10多年馆藏建设上的变化的起因是整个学术界的学术交流方式和结构的改变,而图书馆只是顺应这个改变,把馆藏建设的重点放在学术交流及科研和教学活动发生最多的平台上。

目前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资源采购集中于数据库(databases)、期刊(journals/serials)、纸本/电子书(monographs/eBooks)、视频/流媒体(videos/streaming media)4类。当然,由于越来越多的资源是电子形式的,所以如果只用电子资源(electronic resources)说法,就可能把这4类资源混淆[19]。由于篇幅关系,只介绍美国高校图书馆在资源采购方面比较特别的地方。

4.1 数据库(database)

数据库这个说法使用广泛,但因为毕竟一说到数据库,大家都直接想到是用电子方式传递和可以检索的,所以我们的讨论就用这个定义来陈述此类图书馆资源。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的主要部分是依据使用协议而采购的数据库,如常见的文摘检索数据库〔abstract and index(A&I)databases〕。我们当然可以把收纳本校师生研究成果的机构库,如加州大学公开索取的机构库(https://escholarship.org/)看作是数据库,而且随着公开获取运动的深化以及图书馆纷纷摒弃传统的付费阅读的订阅模式(Pay-to-Read/PTR model)而转向“阅读和出版“模式(Read and Publish)[20],公开获取的机构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大学图书馆在选择能免费获取的数据库上十分慎重,除了个别有国家级图书馆或著名研究机构背景的数据库,一般不会为了显示自己收藏很多数据库而在各自图书馆的数据库目录里加太多免费的数据库。即使加了,也要特别注明是免费获取的。因为如果有几千种数据库,其长期跟踪和维护需要较大投入,而不付费数据库一般是质量难保的,因为对方并没有提供长期服务的保证,同时也没有义务这么做。

除了常见的文摘检索数据库之外,美国高校图书馆近年来的趋势是根据自己学校在科研和教学上的需求采购有大量原始资源(primary sources)的数据库。这类数据库有订阅的也有买断的。这些数据有的是原先的缩微胶卷资料的电子版,更多的是近年整理扫描的某些大型图书馆或资料馆珍藏的原始资料,包括某个历史事件/族群有关的档案、日记、研究手稿、信件等一手文献资料。提供这类资源的有些是传统售卖缩微胶卷资料的公司,如Gale,它的“中国与近代世界”[21]收藏包括:1854~1949年中国海关的英文档案、17种1817~1949年在中国出版或关于汉学、在华传教的英文杂志、1869~1950年英国驻印度办事处(India Office)有关英中及东南亚关系的外交和政治机要文件、1841~1951年与香港有关的英国政府文件。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这类原始资源所大致包含的内容。这些内容的规模相当惊人,仅仅大英图书馆印度收藏中1947年前东印度公司和印度政府的文件和私人手稿的书架就有14公里长[22]。随着技术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容可以在整理并电子化后,给世界各地的学者研究使用。因为内容繁杂,制作投入大,类型比较特殊,有需要的图书馆也不多,所以售价昂贵。想买的图书馆往往在做了大量研究后,每年买一些和自己有关的内容。从一定的角度看,这是在电子时代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在馆藏独特化上的一个方面,因为仅靠订阅数据、买书(无论是电子的还是纸本的),还是订阅期刊杂志来体现自己收藏的独特性是越来越难了。

除了新近直接从某特藏资源电子化外,很多数据库是通过整理已经用纸本或缩微胶卷等形式发行过内容再进行电子化的。在美国的图书馆资源发展的过程中,实在有太多的格式:在缩微件(microform)时代,除了缩微胶卷(microfilm),还有缩微片(microfiche,约手掌大小的塑料片)和缩微卡(microcard),把几十页文献缩小后印在卡片上用放大镜看[23]。其实,从当年那种可以同时放几十片光盘来检索数据库的光盘塔就可以看出数据库格式或者说是载体的演变。从表面上看,最近二三十年把这类已经缩微的内容扫描后再次发行其实是新瓶装旧酒,卖是格式(format)而已,但其实数码化后的内容大大增加了其检索的方便性,让研究者发现以前难以发现的内容和研究角度,这本身就是对学术的一种贡献。

和中国高校图书馆一样,联合购买数据库是取得最大折扣最常见的手段,但因为上述这些原始资源的使用和每个学校自己的科研和需求有关,很难让多个学校共同购买,所以这类资源往往是各馆和数据商直接商洽的,其价格往往上下变化幅度很大,需要商洽的图书馆人员有一定的谈判技巧。此外,很多因素决定了最后的成交价格:尽管这是数据商耗费大量投资而制作的资源,由于它们“曲高和寡”,一般的使用效率很低,所以图书馆在有多余的“闲钱”或突击花钱的时候才会考虑这类内容,而在财力紧张的时候,往往会把它们放在一边而选择有更多师生需要的资源。从数据商的角度看,这些资源的制作花了很多资金,此后就是一个销售过程,能卖一份就是一份。笔者遇到过一个很极端的例子:有个出版商把一套有数千册的文学评论集打破原来的格式整理成电子版,原价110万美元。因为本馆有原来的内容,所以也就一直没有购买。有一年该公司做销售的为了年底冲业绩,和笔者联系说11万,但同事们的意向不是很高,因为还是贵,而且没有太迫切的需要。于是笔者向大家提议:如果对方能愿意接受1万美元,是不是值得?大家认为可以。想不到对方很爽快就答应了,因为毕竟能卖一份卖一份嘛。这次购买除了方便用户使用以外,还为本馆节省了几十米长的书架空间,因为不久其纸本就被当废纸回收了。

美国高校图书馆,尤其是有商业金融专业项目的大学,另有一些中国不常见的数据库。比如,上市公司的营运数据、非上市公司资料、工业指标、金融分析、有关具体判例的法律数据库,以及目前流行的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有关的可以检索到每个邮编甚至更小社区的人口分析和消费资料的数据库。因为使用的特殊性,这些数据库价格往往也昂贵,占用图书馆大量资金。总而言之,由于现在高校师生在教学和科研上对数据库需求量大,而且对品种的要求又特别,让所有的图书馆,包括那些资金雄厚的图书馆也感到捉襟见肘。笔者常看到一些本馆已经购买的重要基本特色库在一个更大的馆里却没有,这往往是因为从馆藏需求角度看,他们愿意把钱放在他们认为更重要的资源上。

4.2 连续性出版物(serials)

这里说的是英语里的serials,中文似乎没有完全吻合的术语,期刊可能是一种最接近的说法。但如果往下看,就会发现期刊不能包括其所有定义。它的定义是:一种可以使用任何媒介(medium)的出版物、有同一刊名、持续出版、一般有序号(或日期)、以规则或不规则的频率出版、没有事先决定的终止日期。英美编目条例(AACR2)把serials归类成一种连续性资源(continuing resource)[24]。Serials包括期刊、报纸、年鉴、年报、年刊、名录、会议论文集,甚至可以包括有序号的书籍系列。因为这些资料从图书馆作业上看有和书籍很不同的特性,所以美国高校图书馆的采编部门往往在作业上把连续性出版物和书籍(monographs)分由不同的工作人员处理。另外,一个用得越来越多的说法是continuations,这不但包括纸本时期所有的serials,还包括更广泛的概念:持续更新的电子文库(如电子工具书或文库),这些资源在购买后每年会增加新的内容,有年度费用,在作业上无法用对待书籍这种一次了断的方式来处理。

期刊无疑是这类出版物中最多的一种,它受到图书馆资源电子化的影响也最大,而且在最近10多年里经历了很多变化。在电子时代前,大多数的期刊是通过EBSCO这类期刊商采购,因为一般大型馆每年订阅的现刊有1万多种,如果不靠期刊商,图书馆自己分别订阅,工作量太大。此外,欧美很多学术期刊来自学术团体,未必有独立的销售部门。

在电子时代后,有些期刊出版公司迅速发展,不仅自己出版新期刊,而且买下了大量原先独立的期刊发行权,并打包折价出售,让图书馆在订阅现刊的情况下可以免费获得过刊,这就是所谓的“Big Deal”。但是,这种期刊打包订阅模式里往往包含了大量某个图书馆并不需要的期刊,这与期刊出版商希望借此扩大销售拉高价格的意图有冲突,所以这种方式屡屡受到挑战。2019年吸引公众眼光的加州大学和爱思唯尔谈判破裂只是最近的一个例子[25],但其实早在2013年加州大学杯葛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Francis)出版集团一事就可以说是加州大学图书馆和期刊出版商角逐的一个前奏曲[26],当然最近的这次加州大学公开获取的诉求更为强烈。当时,加州大学各校图书馆根据该校的需要,对每年续订的泰勒-弗朗西斯近1,500种期刊进行审核,各馆汇总了自己学科馆员们的意见后,统一投票选出加州大学续订的下一年期刊名单,工作量浩大不说,而且还发现如果放弃打包而单独选择期刊订阅对很多图书馆是更有利的选择。所以,不少图书馆又回到了以前挑选自己需要订阅的模式,而期刊出版商也推出了更灵活、更小、以学科组合的期刊订阅套餐(subscription journal package)。这种期刊套餐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在不低于原来商定的期刊套餐的总价的情况下,图书馆可以在订阅期间要求更换期刊。这让图书馆可以用较少的钱获取自己需要的期刊。

此外,电子化对期刊的影响也明显表现在图书馆日常操作上,因为期刊占据了图书馆大量的空间而且使用效率低。同时,读者是一边倒地选择使用电子版,所以近年来美国高校图书馆对此类资源在管理上发生很多变化。比如,除了先前提到过的在一个图书馆系统内大规模剔除过刊复本做保藏式存储以外[27],很多图书馆都大规模缩小甚至移走现刊的展示空间,也就是完全撤掉期刊阅览部,把现刊直接送入书库和过刊放在一起,从而大大节省图书馆空间,简化了上架的过程。

报纸是另外一种连续性出版物。因为报纸占用空间大、纸质差的物理属性,不仅保存困难,而且使用效率低,是投入和试用比最差的一类资源,但对有需要的读者而言,它却是不可或缺的研究途径,一直是美国学术图书馆尝试“新技术”的对象。在电子技术之前,缩微胶卷是最基本的手段,所有学术图书馆都有大规模的缩微胶卷收藏,很多馆的收藏达几万甚至十万卷以上,而且配置昂贵的阅读打印机,并经历很多代的更新。和国内在高校图书馆大厅常见的报刊阅读机做法不同的是,美国高校图书馆更注重读者对报纸内容获取的精准需要,所以出现了有些大报有多种格式和内容覆盖的现象。比如,《纽约时报》除了融入某个专题数据库,在Proquest、Gale Opposing Viewpoints、Nexis Uni等公司的专题或综合性文献数据库里可以被检索之外,还把它的数据库分成1980年后比较新的内容和之前一直回溯到1857年的内容用历史库的形式出售,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此外,为了节约成本并顺应读者的需求,它还推出所谓的“数字缩微”(digital microfilm)版,使读者可以看到整张报纸的内容。这样读者除了可以检索文章的文字内容,还可以看到以剪报形式出现的文章,以及这篇文章在原来那页报纸上的显示,使读者可以看到它是如何在原来的印张上出现的以及周围相关的文章和广告。另外,越来越多的报纸数据库是可以检索广告内容,因为广告作为时间胶囊现在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正因为如此,在高校图书馆目录里常可以看到一种报纸为很多种不同的数据库收录。这对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一大挑战,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对于这类资源不仅要买内容,还要买形式,以满足读者不用的研究需要,也就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4.3 书籍(monograph)

经过多年发展,电子书这个市场已经相当成熟。经过10多年洗练,美国高校图书馆在书籍资源的建设上已经到了一个空前成熟的阶段。其实,从出版业和图书馆馆藏建设两个方面看,图书馆资源的电子化有一定的难度。相对于书籍,其他资源的“转型”相对容易,而在书籍上牵涉的面更深更广,并涉及到商业模式、版权、书商和图书馆双方的利益、读者使用习惯等各个层面。目前,图书馆在采购大部分的英文书籍时,纸本和电子版是完全在一个平台上:YBP的GOBI,纸本书(print monograph)还是电子书(eBook)优劣之争早已结束,而图书馆是否采购一本书的电子版主要是取决于价格和使用的需要。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电子书已经成为馆藏馆员的优先选项,而在考虑到电子书的优点后,绝大部分的读者也完全接受了电子书。电子书是一个可以单独成文的内容,以下介绍一下要点:

在图书馆的作业上,除了由于纸本的物理特性而需要经手实物之外,电子书和纸本书可以说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如果图书馆指定订购(firm order)某本电子书,一般可以立刻获得内容,然后编目员下载该书的marc数据,编目后加入本馆的目录检索系统(OPAC)里。这个过程比纸本要快得多,而且可以让在外地的本馆读者通过VPN获取,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电子书和纸本书在目录检索系统也是在融合的,读者在检索了之后,在书的馆藏记录(holdings record)里可以看到纸本书的索书号,或者是电子书的链接(available online)。

但是,相比纸本的精装和平装版,电子书的“版本”,也就是所谓的获取模式(access mode)或借阅模式(lending mode)要复杂得多。各个书商/出版商可以根据自己电子书版本的定义提供不同的索取模式,并分别定价列在同一个交易平台上。比如,YBP的GOBI卖同一“本”书,但由于索取的模式不同,其售价从低到高相差几倍的情况是司空见惯的。目前电子书常用的获取模式大约有下面几种[28]:

(1)按一本书可以同时使用的读者人数计费的模式。最常见的有:1个用户(1-user)、3个用户(3-user)、不限用户(unlimited)。如果图书馆采购了这种模式,这本书只能在模式的限制下使用。比如,如果是1个用户的,只能由一位读者在网上阅读,如果第二个读者也想同时使用,就会被拒绝访问。

(2)非线性出借模式(non-linear lending)。这种模式并不限制同时使用的读者人数,但对一本书一年中使用次数有限制。在这种模式下,通常一本书可以重复使用325次,并在借阅年度(lending year),也就是这书采购后365天以后重新开始计算。激发使用(trigger)的定义[29]包括一个读者连续阅读5分钟以上、复制、打印、下载一个章节、全文下载等各种激发行为(trigger event)。当然,如果一本书在一年内用完了规定的325次,它就不能“出借”了,需要图书馆把它升级成更高的版本(如无限试用)或重新购买一本,重启这325次。

(3)无电子版权管理(DRM-Free)的书籍,没有以上所述的两种版本的限制,读者可自由下载、打印、复制与粘贴,往往是PDF与EPUB版本,并支持移动设备的访问。这是对读者最友好的一种版本,但往往也是最贵的一种。这种版本往往出现在出版商直接出售的一些书籍上,吸引图书馆直接从出版商购书,但在学术书上出现的比例并不高。

(4)短期出借(short term loan/STL)。这是和上面这些模式完全不同的,往往是在用户驱动采购(DDA)下采用。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并不拥有这本书,但把它上传到在本馆的目录检索系统里。当读者发现了此书后,如果行使了上面提到的有效的激发使用行为,这本书就可以让这个读者在一定的借阅期,比如1、7、14或28天内使用。但这本书被多次短期使用后,比如3次,它会自动转为购买。要说明的是,这些都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执行的。短期出借是用户驱动采购电子书这个做法的初期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模式,但现在越来越少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在短期出借模式推出的初期,每次出借的费用是书价的20%以下,但后来书商大幅提高了出借费,变成每次占售价35%甚至更高的比例,而且即使此后因为数次借阅而转为购买,这部分费用并不能扣抵最终书价,导致一本书会比原来的售价要贵出许多,所以还不如一开始就买下。

(5)电子书的获取除了上述的模式之外,还有订阅模式。目前最有代表的是Proquest的电子书套餐Academic Complete,大约有15万种以上电子书,而且不断增加新品种[30]。在订阅模式中,书商将一个电子书套餐里的书籍记录全部上传到图书馆的目录里,读者可以无限制地阅读这些书,并在无电子版权管理的情况下下载图书的章节。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用比较低廉的价格让读者阅读大量的质量上乘的电子书,其缺点是:这些书往往不是最新的书,图书馆只能被动接受,不可以选择这些书的内容和出版商,另外,需要按年支付订阅费用,而最终并不能拥有其中任何书籍。这对长期馆藏发展并不利,因为书商会经常变动套餐中的书目。尤其是当某些书被读者大量使用时,出版商会授意让书商把书从订阅平台上撤下,并放到销售平台上出售。由于图书馆并没有这些书的所有权,所以如果继续希望使用这些书,就必须另行购买。最后要指出的是,读者对图书馆的业务细节并不知情,如图书馆是否购买、购买了哪种授权的电子书、还是订阅了某种电子书。对于读者而言,只要能够获取书籍的内容就可以了。

在电子书购买操作上,笔者所在的图书馆往往采用先买最便宜的电子版本,然后自动升级的办法。也就是事先和书商协议:先买1个用户,然后在第2个读者要同时阅读此书时,实时自动购买3个用户模式。如果是非线性出借模式购买的书籍,在使用次数用完之后(325次),系统会自动购买第二本书,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毫无间隙。

由于电子书的诸多优点,如快速获取和节省空间,电子书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十分普及,而且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上有电子书优先的政策。但是,纸本书还是有市场,除了某些学科有使用纸本书特别要求外(如艺术类电子书较少),更重要的是书籍销售方式和定价上的原因。在纸本书的时代,学术出版社往往先推出一本书的精装版,以获得最大的利润。美国高校图书馆不用竞标的方法采购书籍,和书商协议的折扣也不高,这样出版商会有合理的利润。在精装书发行了一段时间后,如果销量好则再版,这时才推出便宜的平装版,而平装版往往只是精装价格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在电子书的时代,电子书往往是和精装的纸本同时推出(实际上可能电子书会更早),而价格上起码和精装本一样,甚至更高。如果一本书由于各种原因在刚出版时没有买,而过后买的时候有平装本。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买纸本,因为价格要便宜得多。

尽管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会有无法购买某种电子书的情况,电子书一般不会像纸本书那样脱印脱销。因此,要用新的思路来考虑电子书下的馆藏建设,需要向读者提供最大数量的可发现的(discoverable)书籍,但没有必要像对待纸本书那样花真金白银在第一时间购买电子书,而现在的在图书馆使用的电子科技也使这种做法变得可能。和纸本时代相比,现在美国高校图书馆能让读者浏览大量的书目,如果有兴趣可以直接阅读,而实际购买的数量却大大低于纸本时代那种有备无患的馆藏建设方式。正因为如此,现在除非有些出版社的书籍使用过于频繁或能协商到十分优惠的价格,否则美国图书馆极少全数购买某一出版商提供的书。道理很简单:价钱只会越来越便宜,而且它们不会脱销。

4.4 视频类资源(video)

视频类资源就其传播模式看,也就是所谓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对未来图书馆趋势进行的一些预测,视频类资源符合新的数据原生代(digital natives)的一些特点,如快速休闲(fast & casual)的生活方式、游戏式(gamification)的学习方式以及对触视觉技术(haptic technology)追求[31]。所以,这部分资源的使用在美国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中增长迅速,也是美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发展最快的内容。各个图书资源供应商为了在这类业务上分一杯羹,也纷纷用自行建设或并购的方式扩大这方面的业务。除了传统的视频内容(如记录短片、电影)之外,在万维网时代之前,美国不少面对学术类图书馆的专门经营DVD的公司,其内容主要是由很多独立制片人制作的记录片、电视台的新闻教育类视频、戏剧视频、艺术类或特殊流派的电影等。目前美国有大量的纪录片或短片的制作人通过网络以线上或DVD形式,自行销售自己制作的视频,但更多的公司是通过专业视频资源公司来向图书馆,尤其是学术类图书馆提供视频。现在最大的两家公司是Kanopy(www.kanopy.com)和“线上学术视频”(AVON/Academic Video Online)。这里说的内容都是比较有学术性的,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笔者注意到Kanopy也开始包括一些比较小众的消遣类艺术视频或故事片,以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Kanop和AVON都有自己独家的视频内容,比如后者有7万多个视频,但其中1.7万个是独家的。他们在销售模式上也不同:

Kanopy把自己网站的内容接入图书馆线上目录,但图书馆对其内容是可以事先作规定的。比如,只选某些学科的视频,并且关闭所有的故事片。读者可浏览这些选择后的内容并观看,每个视频的前3次观看时免费的,但第4次则自动转为购买,每个统一定价150美元。所谓的购买是指该图书馆可以在1年内(365天,自购买日起)无限观看该视频,但在1年后,该视频如再次被激发4次,图书馆则需重新购买此视频。

“线上学术视频”采用的是订阅加购买的模式,具体是:依据图书馆服务的规模(一般是按所在学校学生人数)按年收取订阅费用,如4.5万美元。但是,在年终,该图书馆按每个视频450美元的价格选100个视频来购买。这样,即使在取消订阅该公司服务仍可使用这些视频。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因为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混淆了各种形式之间的差别,所以用传统的资源分类方法会有误差。有些新的资源可以说是跨越资源分类的,比如,《实验视频期刊》(JOVE,jove.com)宣称是“同行审稿的科学视频杂志”,但题材和内容是以视频为主,而且有太多介绍实验标准程序的视频,所以既可以把它列为视频库,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别具一格期刊。

5 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美国高校图书馆可以说是处在后电子书时代。当然,说电子书时代也是借电子书这个时代产物来做一个标志,因为最近10多年的图书馆在资源发展上的变化并不限于电子书这一项。不过,如果总结一下美国高校图书馆和图书资源业在最近10多年来走过的历程,可以看到以下这些特点:

(1)在数字资源主导图书馆资源的环境下,由于资源量的快速上升以及资金的限制,以“有备无患”的观念大力扩大图书馆实地收藏的做法已经不太切合实际。美国高校图书馆界对资源实际拥有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把馆藏的概念扩展到所有可以在合理时间内获取的资源,并且比以前任何时候更注重对资源的获取能力。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的宗旨是看图书馆有没有能力向读者及时提供资源以支持学校的科研,而非实际拥有。

(2)图书馆从用资源拥有为基础来进行馆藏建设到现在逐渐接受把订阅的资源看成自己资源的一部分,这本身也是社会总体接受这种观念在图书馆管理上的反映。比如,现在大家都习惯订阅付费视频节目,很少有人还会收集实体的视频碟片,这不仅省钱,而且也避免了因为格式升级而导致以前收集的碟片过时的麻烦。此外,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ALA未来图书馆趋势里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影响图书馆的一种形式。

(3)电子技术的进步和版权控制和电子书在美国高校的普及有直接联系。在电子书出现的初期,要解决来自出版商对电子书是否能盈利的质疑,因为卖出一本书然后人人拷贝,这样的模式是无法持续的。同时,广大读者对电子书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因为纸本书有很悠久的历史,人们迷恋纸本书可以随意翻阅、划线标注重点、写页边注等特点。对于前者,书籍供应商通过电子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来控制电子书的索取,使出版商对版权的控制没有后顾之忧。而对后者,书籍销售商也通过技术手段使读者的电子书阅读体验可以更接近纸本书,当然,轻便廉价的阅读器对电子书的普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4)新的销售模式和版本定价是电子书经销商在学术图书馆成功的关键。在目前的电子书销售中,他们采用了几种方式,使出版商的利益最大化。首先,短期出借。在纸本时代,如果一个图书馆要借用一本书但同时又不想买,它往往通过馆际互借的模式来实现。在这个情况下,书籍销售商和出版商是赚不到钱的。而电子书短期出借模式的出现使他们在以前没法赚钱的情况下赚了大钱,因为目前短期出借(1至28天)不仅不便宜(一般是书的定价的30%或更高),而且因为这些书面往往上传到图书馆的线上目录(OPAC)里,可以让很多读者在不知不觉当中激发了书籍的短期出借模式,并且,由于多次激发而导致书籍的最终售价往往高于原来定价。此外,在各种销售模式中,因为按同时使用人数定价,书商有可能在一本书上反复赚钱。比如,如果买了一次用户的,升级到多位用户使用可以收钱。最后,在Kanopy的定价模式上可以看到,在按使用次数/期限销售的产品中,后续的使用可让同一个视频反复赚钱,而且整个过程往往是自动的,人工干预很少,这在以前纸本书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这种销售模式实际上是给经销商们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盈利途径。

(5)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对电子书的推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电子书刚出现时,人们往往拿它和纸本书对比而拘泥一些细节,除了上面提到的,过去听到最多的一句否定电子书的话是:我能拿它在浴缸里阅读吗?但是,像很多电子产品一样,一旦开始使用,你就会发现它的优点,而从此就很难改变这新的使用习惯。电子书最大的有点是它获取的快捷性。如果读者提出索取要求,一般在24小时内就能把书编目、激活并通知读者,而且很多上传到图书馆线上目录的书籍甚至可以当场获取。此外,学术书籍读者特有的阅读习惯也使他们最终成为电子书的忠实使用者:他们十分重视时效性,而且往往在拿到书以后快速阅读和研究有关的重要章节,而不会花很多时间通篇阅读。这样,久而久之,电子书的某些缺点(如长期阅读屏幕引起视觉疲劳)就被人遗忘。一旦得到了电子书的好处,读者也就不会再坚持需要纸本书了。

(6)电子书的兴起正好是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的10多年。尽管经济危机造成的困难在逐年消减,同时各大学图书馆的预算也得以改

善,但与2008年前相比,考虑到期刊等图书馆主要资源的开支大大高于美国社会消费者指数和高等教育支出,目前大学图书馆的实际购买能力是远不如经济危机之前[32]。但是,因为有了上述这些新的灵活多变采购方式以及图书资源商的销售和计价模式,加上人们对资源拥有观的改变,美国高校图书馆才得以用较少的资金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否则,如果继续使用过去有备无患、广种薄收、收尽天底下所有资源的做法,美国高校图书馆甚至无法继续为读者提供基本服务。(7)公开获取成为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使原来属于作者权利的议题影响到图书馆业务,而图书馆和期刊出版商在期刊价格和出版模式上的矛盾激化已经影响到期刊消费者的直接利益。加州大学和爱斯维尔绝交事件是2019年国际图书馆界最热门的话题,而这种事情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它使加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同时也是爱斯维尔期刊8%文章的贡献者没有办法获取自己写的文章。从这点看,资源供应商和图书馆之间传统的互相依存关系受到很大的挑战,但其中的一些矛盾已经到了似乎没法调和的地步,尤其是在爱斯维尔事件涉及的公开获取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图书馆藏建设和读者服务的未来,就需要期刊出版商和图书馆的共同智慧了。

猜你喜欢

电子书馆藏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馆藏拓片选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期刊问答
谈谈电子书
电子书可以帮助提高儿童的词汇量
我与电子书结了缘
电子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