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EB病毒感染80例临床分析

2020-01-09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洛韦紫癜复查

孙 俊

(崇阳县路口镇卫生院,湖北 崇阳 437500)

EB病毒(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是小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之一,儿童感染后可引起全身多个系统出现病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1]。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共收治EBV感染患儿80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80例中,男53例,女27例,男∶女=1.96∶1;年龄:3个月至1岁之内13例,1~3岁之内38例,3~6岁以下26例,6~12岁3例;病程:≤2周66例,2~4周11例,≥4周3例。所有病例均符合EB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2]。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

发热100.0%(80/80),咳嗽56.3%(45/80),咽痛86.3%(69/80),淋巴结肿大83.8%(67/80),扁桃体假膜12.5%(10/80),肝肿大21.3%(17/80),脾肿大12.5%(10/80),皮疹12.5%(10/80),腹痛11.3%(9/80),眼睑浮肿7.5%(6/80),皮肤出血2.5%(2/80)。

2.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数<4.0×109/L占15.0%(12/80),4.0~15.0×109/L占62.5%(50/80),>15.0×109/L占22.5%(18/80);分类淋巴细胞百分比>50%占81.3%(65/80),≤50%占18.8%(15/80);外周血细胞形态中异型淋巴细胞≥10%占18.8%(15/80)。肝功能异常占43.8%(35/80),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至中度升高;心肌酶谱异常占35.0%(28/80),以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轻度升高为主。80例患儿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EBV-VCA-IgM)71例阳性,9例阴性,一周后复查呈阳性。胸部正位片检查显示21例肺纹理增粗、紊乱,部分可见斑片状阴影。

2.3 临床诊断

入院后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32.5%(26/80),支气管炎占25.0%(20/80),支气管肺炎占20.0%(16/8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占18.8%(15/80),川崎病占1.3%(1/80),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占1.3%(1/80),过敏性紫癜占1.3%(1/80)。

2.4 治疗及转归

80例应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剂量5mg/kg,2次/d,疗程7~14d;对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及时加用抗生素,对持续高热、合并喉梗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例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川崎病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所有患儿治疗3~4d后体温恢复正常,肿大的肝脾淋巴结有所缩小,68例治愈,12例好转出院。

3 讨 论

EB病毒属疱疹病毒群,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具有潜伏及转化的特征,1964年由Epstein和Barr首先从患恶性淋巴瘤的非洲儿童的细胞培养中发现,故命名[3]。EBV具有传染性,病原携带者和患者为传染源,口-口传播为主要途径,飞沫传播不是重要途径,可经输血传播[4]。EBV感染机体后,在咽部细胞中增殖,导致细胞破坏,引起扁桃体炎和咽炎症状,局部淋巴结受累肿大。病毒还可在腮腺和其他唾液腺上皮细胞中繁殖,并长期或间隙性向唾液中排放,然后进入血液,通过病毒血症或受感染的B淋巴细胞进行播散,继而累及周身淋巴系统。受感染的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引起T淋巴细胞的强烈免疫应答而转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一方面杀伤感染EBV的B细胞,另一方面侵犯许多组织器官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本组80例患儿中,相当一部分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系统症状,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32.5%(26/80),支气管炎占25.0%(20/80),支气管肺炎占20.0%(16/80),表明EBV在呼吸系统感染病原体中占一定比例。18.8%(15/80)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5]。实验室检查提示43.8%(35/80)肝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异常占35.0%(28/80)。进一步说明EBV感染患儿需严密监测脏器功能,并及时行护肝护心等治疗。更昔洛韦通过竞争抑制脱氧鸟苷的三价磷酸盐与DNA聚合酶的结合,从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本组患儿采用更昔洛韦静滴治疗后,68例治愈,12例好转,预后较好。

机体初次感染EBV即可在发病早期产生VCA-IgM,1~2周达高峰,持续4~8周。因此,VCA-IgM的检测是诊断早期原发性EBV感染的重要手段。本组有9例患儿初次检测VCA-IgM阴性,后1周左右复查阳性,考虑可能系检测过早导致假阴性。因此,对VCA-IgM检测阴性,但依据临床表现高度怀疑EBV感染者,要注意及时复查。

儿童EBV感染大多数是原发性的,同时由于个体情况的复杂多样,机体防御性反应轻重不一,可局限亦可广泛,故表现多种多样。临床工作中应综合分析,重视全面的体格检查,早期行EBV-VCA-IgM检测避免误诊、漏诊,一旦确诊,及时应用更昔洛韦静滴,并加强护肝护心等对症治疗。

猜你喜欢

洛韦紫癜复查
STANDING WITH CHINA AND THE CPC
盐酸缬更昔洛韦片万赛维的属性剖析
马鸿杰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总结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泼尼松联合伐昔洛韦对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过敏性紫癜的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