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痤疮临床研究概况
2020-01-09邵文君黄月英
邵文君,黄月英
痤疮(acne),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等,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且发病率高,常好发于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 临床上可表现为粉刺、丘疹和脓疱,严重时可伴有结节、囊肿和瘢痕等皮损;重型痤疮较易形成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痤疮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医认为,脾伤生湿,湿热上蒸;或肝郁气滞, 气血阻遏, 血热内蕴, 怫郁肌表;或肾水不足, 虚火上炎等均可导致本病发生[1]。 西医认为,痤疮的形成与体内雄性激素分泌过多[2]、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3]、免疫细胞炎症因子的生成[4-5]、微量元素的参与[6]以及环境或体质变化[7-8]等因素密切相关。 药学实践表明,中药对痤疮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多选用具有清热、解热、泻火、活血等功效的中药方,如丹参、黄连、黄芩、金银花等,不仅毒副作用小,而且患者易于接受、依从性好。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现有资料,从中药内服、内外兼治和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论述了一些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对痤疮的治疗效果,并探讨了中药抗痤疮作用的可能机理,为进一步拓展中药抗痤疮作用进行研究,为挖掘有效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1 痤疮的中药治疗
1.1 中药内服 大量临床资料证实,中药内服不仅可提高痤疮的临床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可降低痤疮的复发率。 如董海凤[9]报道了某医院两年内采用中药方剂内服共计治疗243 例痤疮患者,获得较好疗效。 其中,68 例服用泻白散(五味子、麦冬和黄芩等)加减,总有效率为90%;54 例患者服用银翘散(红花、野菊花和黄芩等)加减,总有效率达87%;40 例服用自拟方(川芎、积实和生大黄等),总有效率达95.2%;16 例采用二陈汤(茯苓、半夏和扁豆等)加减治疗,总有效率为87.5%;65 例患者服用二至丸(连翘、鱼腥草和早莲草等)加减,总有效率达95%。 伏群鹏等[10]观察了自拟活血化瘀汤(金银花、当归和川芎等)对痤疮的治疗效果,共216 例患者,治疗组(110 例)服用活血化瘀汤剂;对照组(106 例)服用罗红霉素和甲硝唑胶囊,2 组每治疗10 d 为1 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0%,对照组为66.98%,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裴智梅[11]对比了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药对痤疮治疗的临床效果。门诊患者共168 例,治疗组(84 例)采用自拟方(牡丹皮、山栀子、黄芩等)治疗,对照组(82 例)服用苦参片。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7%,对照组为70.23%,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黄青等[12]将120 例寻常性痤疮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 例。 观察组服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方(枇杷叶、桑皮白和黄芩等) +热敏灸,对照组服用盐酸米诺黄素,共治疗42 d。 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第1 天及第90 天,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 00% 和73.33%,较对照组(73. 33% 和55. 00%)显著提高(P <0.05);同时,治疗组皮损评分及血清睾酮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认为,枇杷清肺饮联合热敏灸能够显著降低寻常性痤疮患者的皮损评分及血清睾酮水平,改善皮损症状,安全性好。
此外,中医药实践表明,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 谢圣影和梁兴伦[13]将130 例寻常痤疮患者分为治疗与对照2 组,每组65 例;治疗组服用消痤汤(枇杷叶、桑白皮和黄芩),对照组65 例服用克林霉素缓释片,4 周为1 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 92%,对照组84.61%,2 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李娜等[14]对比了中药复方和西药对痤疮的治疗效果。 将66 例轻中度痤疮患者分为2 组,治疗组33 例服用加味清肺祛脂方(黄芩、桑白皮和地骨皮等),对照组33 例服用米诺环素胶囊。 结果显示,2 组总有效率相近(治疗93.9%,对照组86.6%),但2 组不良反应率相差显著(治疗组6.06%,对照组16.67%)。此外,治疗组在皮疹评分、皮疹严重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 <0.01),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 分析认为,加味清肺祛脂方能有效治疗轻中度痤疮,改善皮损类型及数量、症状,降低痤疮严重等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 姜越[15]将200 例痤疮患者分为2 组,治疗组(100 例)服用自拟方剂(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等) +维胺酯软膏(外用),对照组(100例)服用红霉素+维胺酯软膏,20 d 为1 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为8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 中药内外兼治 有些病情较重的痤疮患者,单纯服用中药难以控制皮肤的病损程度,需要中药外用的辅助治疗,使内外兼治的效果达到协同作用。 如卢晓[16]观察了愈痤饮配合面膜及外涂消痤酊治疗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 治疗组60 例采用口服愈痤饮(金银花、蒲公英和野菊花等)和外敷中药面膜(大黄、硫磺和苦参等)以及配合外涂消痤酊(大黄、苦参和百部等);对照组60 例则口服克拉霉素和异维A酸软胶囊,2 组治疗时间相同。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76.66%,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研究认为,愈痤饮配合面膜外擦消痤酊治疗重度痤疮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张菊花和王振华[17]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聚合性痤疮的临床疗效。 治疗组(36 例)服用自拟化瘀散结汤方(桃仁、红花和当归等) +五倍子膏外敷,对照组(36 例)服用多西环素+阿达帕林凝胶外用。 结果为治疗组有效率94.4%,不良反应发生率22.2%;对照组有效率73.5%,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 治愈者3 个月后随访,治疗组有4 例(26.7%)复发,对照组有7 例(87.5%)复发,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01)。研究认为,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聚合性痤疮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安全性高。 武宗琴等[18]将142 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3 组,中药组47 例服用祛脂消痤方(生地黄、玄参和麦冬等),光疗组47 例采用红蓝光皮肤照射治疗,联合组48 例服用祛脂消痤方+红蓝光照射。 结果有效治愈率中药组78.7%,光疗组68.1%,联合组91.7%。 研究提示,祛脂消痤方+红蓝光照射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优于单用中药或西药治疗。 张作彬[19]将50 例寻常痤疮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 例。 治疗组服用自拟中药方剂(金银花、蒲公英和白花蛇舌草等) +外敷中药涂剂(大黄、蚤休和栀子等研磨)治疗,对照组则服用罗红霉素+外涂维胺脂软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80%,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有些皮肤病损程度较重的痤疮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单纯西药治疗虽起效快,能控制病情,但由于其毒副作用较明显,复发率也较高,因而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不仅可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患者也易于接受,而且可提高痤疮的治疗总有效率。 如,顾晓明[20]共治疗痤疮患者60 例,其中治疗组30 例使用清肝祛痤方(鸡血藤,忍冬藤和金银花等) +异维A 酸胶丸,对照组30 例仅服用异维A 酸胶丸,2 组各治疗8 周。 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73.3%,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卢晓燕等[21]将152 例中重度痤疮患者分为治疗组(77 例)和对照组(75 例),治疗组口服当归芍药散合薏拟附子败酱散(当归、赤芍和茯苓等) +罗汀倍他米乳膏(外涂);对照组口服四环素片(或阿维A 胶囊) +扎罗汀倍他米乳膏(外涂),各组连续用药4 周,另设受试者20 人作为健康对照。 结果发现,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0. 91%,对照组78.67%,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α、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但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 研究认为,当归芍药散合薏拟附子败酱散治疗中重度痤疮较常规西医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下调IL-1α、IL-8、TNF-α 和IGF-1 水平有关。 陈芳园和闵仲生[22]收集了近10年符合标准的文献并归纳整合,注意到西药治疗重度痤疮虽见效快、疗效好,但近年来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性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临床经常出现不良反应,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易形成菌膜抵抗。 中药治疗尽管起效慢,但疗效更持久,毒副作用相对更小。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痤疮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纯用西医治疗或者单用中医治疗。 作者同时也认识到,中药经验方的应用导致其缺乏科学依据和品质管理的标准化,因而需要更进一步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
2 中药治疗痤疮的作用机理
2.1 抗雄性激素作用 皮脂分泌过度是青春期痤疮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而皮脂腺的发育和分泌受雄性激素的支配。 研究表明,有许多中药能够调节痤疮患者的性激素水平,且疗效明显、安全性高;也有些中药植物雌激素可改善体内雌二醇(E2)、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可用于痤疮的治疗。 如,孔连委等[23]研究了双黄消痤丸(金银花、黄芩和黄柏等)对痤疮模型大鼠的精囊腺、前列腺、附睾质量及血清雌二醇、睾酮含量的影响,探讨了双黄消痤丸对模型大鼠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将50 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双黄消痤丸、双黄消痤丸+睾酮、睾酮、模型对照、空白对照5 个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大鼠手术切除双侧睾丸。 手术后第5 天各组开始给药,连续5 d。 给药后第5 天,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雌二醇、睾酮含量,取精囊腺、前列腺及附睾称重。 结果发现,双黄消痤丸能降低大鼠精囊腺、前列腺、附睾质量,降低血清睾酮含量,升高血清雌二醇含量。 分析认为,双黄消痤丸具有显著抑制雄性激素分泌的作用,并具有雌激素样作用,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的整体调节缓解痤疮的临床症状,防止复发。 骆伟雄[24]将197 例痤疮患者分为2 组,一组105 例服用四逆散(夏枯草、金银花和丹参等);另一组92 例服用枇杷清肺饮(白花蛇舌草、枇杷叶和桑白皮等),2 组连续服用水剂,2 个月为1 个疗程。 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其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睾酮、雌二醇、催乳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提示,中药对痤疮患者性激素水平具有调节作用。 庞来祥等[25]研究了痘美乐颗粒(麦冬、生地、丹参等)治疗痤疮的作用,通过测定小鼠睾酮含量及性器官系数,观察痘美乐颗粒对雄激素的影响;测定小鼠子宫指数,观察痘美乐颗粒对雌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痘美乐颗粒能降低雄性小鼠血清睾酮含量,减少精囊和前列腺系数,增加雌性小鼠子宫指数。 研究显示,痘美乐颗粒治疗痤疮的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激素分泌、抗炎、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有关。
2.2 抗菌消炎作用 痤疮丙酸杆菌可在患者的皮肤毛囊中大量繁殖,其在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有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许多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对痤疮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临床应用产生了积极的治疗效果。 如,林楠等[26]研究了丹参、丁香、厚朴、金银花和大黄这5 种中药醇提物对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 结果证实,其中的丹参、丁香、厚朴对痤疮杆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尤以丹参醇提物(0.2 g/ml)对痤疮丙酸杆菌表现为高度抑制,抑菌圈直径为(23.27 ±3.68) mm。 陈静等[27]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黄连、蛇床子、丹参、蒲公英、半枝莲、茵陈、川穹、金银花、黄芩、栀子和黄柏等11 味中药的抑菌圈直径,经筛选,不管是水提还是醇提(提取液的浓度均为相当于原药材1 g/ml),发现黄连对丙酸杆菌抑制作用都是最强的,黄柏、黄芩、丹参和半枝莲抑菌作用次之,而蛇床子、蒲公英、茵陈、川穹、金银花和栀子等6 味中药对丙酸杆菌无抑制作用。顾巧丽等[28]探讨了姜黄素调控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 当姜黄素浓度在10 ~15 μmol/L 时,姜黄素(ELISA 法)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TNF-α 和IL-8 的表达;发现姜黄素(实时定量PCR 和Western blot 检测法)能抑制Toll 样受体(TLR)2、核因子-κB(NF-κB)p65 及P-NF-κB p65 表达;采用CCK8 法检测姜黄素对THP-1 细胞活力的影响,发现姜黄素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THP1 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2/NF-κB 信号通路有关。王庆芬等[29]研究了枇芩颗粒剂(枇杷叶、黄芩和白花蛇舌草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枇芩颗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结果显示,枇芩颗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05 g/ml,对丙酸杆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10 g/ml。
2.3 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 近年的研究发现,皮肤的免疫功能在痤疮的发病机制中可起重要作用。 中药抗痤疮的免疫调节作用不仅直接作用于细胞免疫,而且可调控细胞免疫与细胞因子的活动。 如,顾巧丽等[28]研究发现姜黄素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炎性因子如TNF-α 和IL-8 的分泌。TNF-α 和IL-8 是痤疮炎症反应中的重要的免疫细胞炎症因子,而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的免疫炎症反应来缓解痤疮的病情。 曹化章[29]发现许多单味中药对痤疮有治疗作用,其中黄芪、黄芩、蒲公英等能降低IL-4、IL-5、IL-6 和IL-10 等含量,并提高IL-2、IFN-1 等水平,研究显示这些中药对痤疮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余南生等[30]探讨了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调节,将106 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中医辨证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53 例给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照组53 例给予罗红霉素、异维A 酸胶丸和外用维A 酸乳膏。 用痤疮皮损计数法观察治疗前后皮损情况,评估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和对症状反复的影响;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者血清IL-2、IL-4、IL-10 和INF-1 的水平,观察其变化。 结果, 2 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79%和84.91%,P >0.05),但中医治疗组对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1),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2 组患者IL-2、INF-1 均低于健康者,IL-4、IL-10 高于健康者,治疗后2 组IL-4、IL-10 水平均有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 组IL-2、INF-1 水平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研究证实,中医辨证治疗痤疮安全有效,复发率低,且对机体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3 结语
痤疮的病因机制较为复杂,且复发率高,西医主要以抗菌消炎、抑制毛囊皮脂腺分泌和促进新的角化细胞生成等治疗为主。 中药在痤疮的治疗上虽有独到之处,如中药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和局部用药刺激性小,患者易于接受,依从性好,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如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临床大多采用自拟方或经验方,缺乏严谨的临床科研设计;有的临床研究样本量偏小或缺少随机对照,因而使临床研究报告中形成的疗效评价常带有主观性。 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该严格科研设计,扩大样本量,统一规范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提高中药治疗痤疮临床研究的科学性,进一步拓展中药在痤疮等皮肤病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