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

2020-01-09谢伟光

科学咨询 2020年48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谢伟光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第二小学 广东广州 511365)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一、对创设问题情境的阐述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应该提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兴趣爱好紧密关联的问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可以在观察、思考、操作、想象等过程中逐渐理解和掌握各类数学知识,加强对重难点的把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稳定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挥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课堂教授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好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考虑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是否恰当。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同样应该考虑提出的问题是否生动有趣,是否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集中自身的注意力思考问题。小学生的年纪较小,稳定性较差,学生经常在数学课堂上出现走神、无法集中注意力等情况,教师只有借助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才可以更好地集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有效的问题应该是那些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动脑分析、思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的。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充分考虑是否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领悟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基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其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积极动脑思考,不断超越自身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能够学习一些新的数学知识内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年龄情况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将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更好地结合,这样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架构理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桥梁。

二、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现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首先,一些教师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存在偏差和不足。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统筹兼顾,将多方面的因素都纳入考虑之中,这样才可以在备课阶段有效地结合课堂教授的数学知识内容提出问题,在数学课堂上一环接一环地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促进各项数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实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够切实学到一些新的知识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难度过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反而引起学生的恐慌和厌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1]。其次,创设的问题情境与课堂教授的数学知识相脱离。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相关生活情境搬入课堂,虽然这些情境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但缺乏数学特质,教师没有有效地进行生活情境的再加工,没能将其与课堂教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融合。最后,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足够的思维含量。数学课堂上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主要基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在日常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新颖性和生动性,缺乏适当的难度和障碍,很难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难度不大,没有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相结合,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难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轻松氛围,增强师生互动

要想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就应该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的核心发展。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才会增多,数学教师可以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兴趣特征,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符合小学生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的元素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会充分调动自身的思维动脑思考,愿意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回答问题,不怕教师的批评和指责。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较远,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是非常严肃的形象,学生不敢与教师交流,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限,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害怕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教师的期待出现偏差,不敢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进行反馈。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以成绩作为划分的标准区分对待班级学生,而是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仅从教材出发进行数学知识的教授,教师应该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2]。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对生活场景进行一定的再创造,结合课堂教授的数学知识将生活实际中常见的场景构建成有效的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借助生活实际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自己是课堂主角的心理,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地投身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为例,这一部分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计算加减法混合的数学公式,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情境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咪咪今天坐公交车来学校,上车后车上一共有9个人,过了一站,3人下车,7人上车,请大家思考现在公交车上还有多少人?”学生几乎都坐过公交车,借助公交车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对混合运算这部分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学生通过列出算式9-3+7=13可以得出公交车上现在还有13个人。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投身于问题的解决之中,学会如何进行混合运算,以及如何借助混合运算解决日常问题。

(三)引入有趣故事,提升教学趣味

为了提升问题情境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快速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对有丰富情节的各类故事非常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穿插有趣的故事,作为吸引学生动脑思考的有效教学因素,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学到更多数学知识[3]。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学生学习时会感到困难,一些学生一遇到需要自己动脑进行思考的数学知识就会产生畏难心理和畏难情绪,不愿意积极动脑思考。而将有趣的故事引入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探究数学知识,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教师在教授周长知识时可以通过羊羊赛跑的故事进行教学:羊村开展了一次运动会,在运动会上进行了短跑比赛,喜羊羊和沸羊羊分别围绕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赛跑,正方形的边长为六米,长方形的长四米,宽八米。假设他们俩跑步的速度是一样的,谁能最快到达终点?小学生对这类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学习,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四)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师教授的新知识需要学生借助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进行理解和掌握,一旦教师新授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和冲突,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疑惑,想要找到产生矛盾的结点,更好地树立自己学会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实际,合理把控,利用学生认知的冲突性,引导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和掌握,并且可以运用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改变传统数学课堂中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的状况,使其主动地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要想测量学校跑道的面积应该如何测量?是否可以像我们之前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一样,用尺子直接进行测量?这样借助学生已经具备的测量四边形面积的认知基础,使其产生认知冲突,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其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思考如何测量环形跑道的实际面积,探索计算其他梯形、菱形等多边形面积的方式。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脑思考,深入探索新授数学知识。要想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就应该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借助故事进行教学等,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并将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升自身的知识运用能力,为后续初高中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