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2020-01-09兰广琼
兰广琼
(重庆市梁平中学 重庆 405200)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在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开始意识到生态文明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许多补救措施。而生态文明,在我国被列入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战略,由此可见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鉴于此,国家、社会、企业都在纷纷提升环保意识,在学校中,学生更应该及早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观。本文结合当下地理教育情况,就如何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进行阐述,希望以下策略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生态文明
高中地理教学通常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其中,很多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高中地理知识内容庞大、体系复杂、内容较多,而且不少知识都是需要背诵和记忆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必然要依托课本教材展开[1]。但传统的地理教材中,大部分知识都存在与生活脱节的问题,缺乏相应的实用和实践价值。不过,随着新课标的改革,高中地理教材也获得了全新的生机,不仅课本内容难度有所下降,整体知识内容也变得更加简化、易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和积极性,并且增加了生态文明、人文文明等全新的教学内容。
例如,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教师可结合太阳的作用和能量,讲述太阳给地球带来的正面影响,如太阳能为地球提供热量和光能,通过对光能、热能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减少对地球带来的污染等。同时,结合这些内容,让学生明白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采用信息教学,提高生态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建设生态文明对人类、环境的意义,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2]。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长远,短期难以发现的。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和意义。
比如,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图文,更好地认识生态文明。例如,教学“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时,教师可以结合“亚马孙森林大火”事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学习。亚马孙地区的自然火灾非常罕见,但亚马孙森林大火却是常年不断,多数火灾都是人为造成的。在经济、交流全球化的今天,通过世界观去看待这片遥远的森林,会发现亚马孙如果再失去20%的森林,将会对世界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亚马孙森林享有“地球之肺”的美誉,它担负着净化固碳、提供氧气的重要责任,如果不增加对热带雨林的保护,必然会导致全球碳循环失衡,所以全世界的人们才会对亚马孙森林大火给予极大的关注。通过案例分析,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认知。
三、问题引导教学,走进生态文明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教学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能够引发大脑的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可以引发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思考学习行为[3]。所以,教师在讲解生态文明内容时,提出生态环境问题,能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进步的巨大影响。另外,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通过教材,深入解读和分析生态文明问题,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辩证观。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内容,由于高中生接触到的生态行为较少,对生态文明无法做到全面的认识。所以,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时,首先要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最后才是各种有效策略措施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文明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学习生态文明,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拓宽学生的思维意识,从而使学生透过现象观察到事物的本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提升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