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通过个性化预习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2020-01-09陈柯汶
陈柯汶
(湖北省荆门德艺学校 湖北荆门 44800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个性化预习并不是将课本简单地看一遍,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读教材内容,了解所学内容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时,要通过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并且,要边预习边思考,做好笔记,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预习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加强对课前预习的重视
传统观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教师的讲授,忽略课前的预习环节,通过教师灌输式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并记忆所学内容,这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加强对课前预习的重视,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定期参与培训等方式,设置出科学合理的预习环节,并让学生知道如何预习,掌握预习方法。在预习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听课的效率[1]。
例如,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我先让学生预习,通读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然后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描述的母亲在自己瘫痪之后的几件平常小事,从中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指导他们调动自己的眼脑口手,既要阅读,又要思考,还要动笔将自己遇到的问题画下来。这样在上课过程中就可以更加认真地听讲,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母亲的伟大。最后,讲授完文章内容后,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写作,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或者将自己预习过程中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明确课前预习任务,进行高效的课前准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个性化预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开展,教师要通过高效的备课明确预习任务,使学生的预习更有方向性和目标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预习效率。所以,教师要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出哪些地方看得懂,哪些地方看不懂,哪些地方感到困难,哪些地方觉得有问题,并进行勾画[2],这样能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预习任务的制定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科学合理,既不能太难,又不能过于简单,要使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启发思维、提高能力。
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先进行高效的备课,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对事物进行准确描摹的,以及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和写作思路的条理性;然后我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预习,让他们先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再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接着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这样明确的任务会使学生的预习更有条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三、丰富语文预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预习,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而不是限定学生的预习方法,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方法、兴趣等,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所以,教师要不断丰富语文预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可以是微课预习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预习内容通过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呈现出来,也可以是情景预习法,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展开预习,将自己置身于情景之中,提高预习效果,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猫》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些有关猫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猫的可爱,然后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他们联系自己生活中的猫来预习课文,感受作者笔下的猫有什么样的特点和性格,体会作者对猫的情感。并且,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记录下来,然后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动,缺乏主动预习的意识,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所以,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个性化的预习,首先需要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结合预习任务和自己的学习实际进行预习。并且,在整个预习过程中,学生要真正的参与进来,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学生才能紧跟思路,积极回答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例如,学习《三峡》时,首先明确这是一篇文言文,需要学生诵读课文,疏通大意,然后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借助字典等学习工具查阅文言词语,掌握其读音和意义,落实字词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更主动地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夏天三峡水流速度的快,连绵不断的猿鸣,三峡的崇山峻岭等。接着,在上课过程中,我同学生一起交流,了解他们脑海中的三峡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最后,结合图片等形式开展课文讲解。这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预习环节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五、评价课前预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被动了,所以,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3]。在上课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提问,既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又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或者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结构整理出来,根据框架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4],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例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时,需要学生通过预习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感受文章的语言等。我在教学开始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预习,结合我列出来的预习任务通读全文,划分段落,逐步分析,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的。在学生预习后,我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检验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提问学生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的,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久、美、坚”等方面,最后学生能找到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与课文中的石拱桥一起探究共同特点,以此表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预习的作用,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个性化的预习,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构建知识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也能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