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中公共文化传播策略*

2020-01-09徐延章

图书馆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用户服务设计

徐延章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天津 300387)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土文化传承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振兴进程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许多学者从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资源供给、乡土文化传承、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等角度进行乡村文化振兴研究,结合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吴理财等从文化治理的视角分析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1];李少惠等结合中央文件分析乡村文化振兴中的角色演进与实践转向[2];徐勇从乡村文化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分析农村文化供给对策[3];张培奇等结合乡村振兴背景分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空间转向[4];陈波从公共文化空间角度分析文化振兴的“软肋”[5];陈庚等从特征、影响和优化的角度提出乡村振兴中农村居民公共文化参与策略[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将公共文化服务定义为“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传播是满足用户美好生活需要、吸引用户关注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途径,增强乡村公共文化传播与服务能力、保障用户公共文化服务知情权和参与权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之意。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公共文化建设应加强公共文化传播设计研究,融合传统媒体和移动新媒体传播媒介,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通过创意传播设计提升公共文化传播与服务能力。

1 契合公共文化传播用户:从用户分析出发进行公共文化传播设计

诺曼在《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中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揭示了用户对于信息的认知和理解过程,指出“本能、行为和反思是人类大脑活动的三个层次”[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传播应该从用户角度出发,分析用户的认知、行为和反思并结合用户文化服务需求、用户特点进行公共文化传播设计。

1.1 认知关注:根据用户本能进行文化传播设计

公共文化传播的过程是用户认识、了解和接受文化信息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作为“信息的有限能力加工者”,在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自从乔治·米勒1956年发表《神奇的数字7±2》一文以来,人的认知能力局限性更为公众所认知和检验[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传播设计可从用户认知能力出发,提炼核心文化信息和有效区分主次内容为用户创设简单愉悦的公共文化传播体验。首先,抓住公共文化核心要素,提炼文化服务信息。从用户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公共文化核心要素的提炼,达到给用户认知“做减法”的目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传播设计中应注意文化资讯标题和摘要设计,采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标题进行文化主题传播。公共文化资源展示中应合理配置资源要素,通过视觉设计和空间布局突出重点文化资源和服务内容。其次,把握用户认知阈值,提供有限的文化服务选项。在公共文化传播与服务过程中,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信息内容和服务平台。公共文化传播设计中应根据用户认知的区间范围,通过有限的文化信息选项来缩短用户阅读、识别和采取行动的时间,例如公共文化微信公众号中尽量将信息条目限定在智能手机一个主页页面,文化服务的选项尽量采取扁平化处理,通过减少信息数量方便用户快速做出选择。再次,图文结合设计,契合公共文化用户阅读需求。与简单的文字传播相比,图文结合的公共文化传播可以采用图形、图像的视觉语言刺激用户的视觉神经系统,渲染文化体验的服务情境,提升文化传播的效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传播可从用户本能层次的设计出发,结合大众的文化体验需求,采用可视化语言进行公共文化的传播设计,将创意图形、精彩照片、卡通漫画与创意文字相结合,满足用户读图的阅读需要。

1.2 行为追踪:结合行为分析进行公共文化传播设计

公共文化传播中,用户对于文化服务的接受方式、使用习惯和参与程度蕴含着用户的行为特征。从用户行为层次出发,公共文化传播设计可深度了解用户行为习惯,分析影响用户行为的关键因素,为提升公共文化传播效果提供依据。首先,运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分析用户行为数据。用户的行为数据体现了用户的文化需求、行为特征与兴趣爱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注意挖掘公共文化传播过程中用户的行为规律、区域特性、活动方式和乡村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到影响用户行为的相关性因素,从而发现公共文化传播设计的切入点。其次,深度了解用户行为习惯。深度了解是通过多层次学习进行用户行为的规律挖掘,形成具有用户特征的用户行为模型,从而使公共文化传播的对象特征更加清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传播与服务能力得到提升[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跟踪分析用户行为,建立公共文化资源与用户行为之间的链接关系,结合乡村文化服务特点进行公共文化传播与服务要素协同,通过预测用户需求和行为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感。再次,结合用户体验行为分析文化传播黏性。根据用户体验数据统计,可以分析文化传播的效果,掌握用户体验的黏性。例如结合微信的活跃用户数量优势进行公共文化传播设计,依托短视频用户体验视听资源特点进行公共文化资源展示,根据乡村广播电视普及性优势进行公共文化分时段和分区域传播设计等。

1.3 峰值反思:借鉴峰值定律进行公共文化传播设计

用户反思是在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对于个体知识、能力和认知进行的思考与评估,是需要理解、分析才能领会的情感体验过程。峰值时刻是用户反思过程中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的峰值瞬间,是体现影响用户体验的痛点与令人愉悦的甜点时刻以及体验结束的瞬间[11]。从用户反思角度进行文化传播的痛点与峰值体验分析,有助于抓住公共文化传播的关键因素,便于结合用户体验过程进行文化传播设计。首先,通过大数据发现公共文化传播中用户反思体验的峰值时刻。结合用户体验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可以采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体验过程中和后期相关性行为进行分析,例如线上用户的停留、跳转和离开时刻的相关数据和反复体验的内容、资源等相关数据,线下在公共文化场馆中用户的进场、观察和尝试以及用户拍照、导览等行为表现。其中,用户停留时长和互动行为直接反映出相关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效果,这能为真实体现用户兴趣和需求进行峰值传播设计提供依据。其次,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捕捉用户体验峰值的情感表现。5G时代背景下,以人脸识别、表情识别、动作识别和语音识别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公共文化传播中可结合用户表情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判断用户体验的峰值时刻,尤其是影响用户媒介行为的痛点与愉悦的峰值时刻。例如在人工智能表情识别技术支持下,可以识别用户的紧张、焦虑、欣喜、严肃等表情,结合用户行为分析了解公共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峰值,为公共文化传播设计迭代提供依据。

2 融合公共文化传播媒介: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智慧传播设计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公共文化传播媒介的升级,新华社发布的《中国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报告》中,关键词经历了“移动互联网和媒体融合(2017)、AI合成主播和人工智能(2018)、5G时代和万物为媒(2019)”的发展变化[1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传播应结合城乡媒介发展实际,通过依托传统媒体、结合新兴媒体和融合平台媒体的传播策略提升公共文化传播效果。

2.1 依托传统媒体:以广播电视为基础进行公共文化协同传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传播要依托具有广大覆盖规模的乡村文化服务网络,以广播电视为基础进行公共文化传播服务设计,建立传统媒体之间的协同关系,通过公共文化协同传播保障用户享有公共文化的知情权和体验权。首先,依托广播电视进行公共文化适用性传播。随着国家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得以推进,以广播电视“村村通”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以推进,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理念。与智能手机应用相比,广播电视具有更好的用户认知体验和更大的乡村用户覆盖率,便捷的操控能满足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需求,尤其适用于接受新鲜事物较慢的老年用户,这一点对于乡村文化传播而言非常重要。通过广播电视进行公共文化传播,可以从区域文化服务的特点出发,满足广播电视覆盖范围内用户文化服务需求,例如福建电视台推出了乡村振兴频道进行主题内容传播。其次,通过乡村文化媒体与广播电视协同进行文化服务传播设计。公共文化传播可以结合乡村实际,通过乡村的大喇叭将广播电视节目演播、天气预报、新闻资讯与乡村文化宣传结合起来,将村委会工作、生活服务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用户关注度,提升公共文化传播效果。与此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可结合精美的公共文化宣传标识和展牌进行广播电视文化传播互动,通过乡村文化电子宣传栏与展牌展示当天的广播电视和新闻摘要,通过县域广播电视宣传乡村文化建设,展示乡村文化特色、特产资源、村落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从而提升用户的公共文化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实现提升公共文化传播效果的目的。

2.2 结合新兴媒体: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开展公共文化交流互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表明,“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9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到99.3%,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2%,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占网民整体的28.2%。”[13]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网民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公共文化传播提供了机遇。首先,创设移动互联网文化交互服务情境。依托移动互联网进行文化传播,可以直接进行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例如国家公共文化云、广播电视融媒体、移动阅读服务以及新闻、影视移动客户端等。用户通过智能手机远程访问文化资源,结合个人兴趣选择文化内容,依托智能设备体验文化服务。在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备受关注的是公共文化资源的惠民性,尤其是最新文化内容包含的福利对用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通过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普惠资源,免费获取更多文化服务。其次,创设公共文化直播互动传播情境。5G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络带宽优势,依托智能手机即可进行直播服务和短视频传播。与传统媒介的公共文化服务宣传相比,文化直播具有更好的体验感和亲和力。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展示乡村公共文化,而且可以通过主题短视频设计满足远程用户探索体验的需求,例如通过直播展示乡村建筑景观、民俗特色、生活休闲等文化内容,通过用户的关注、点评和转发实现互动交流。

2.3 融合平台媒体:以文旅融合为导向创设公共文化跨界情境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不断丰富,以虚拟现实、数字文化服务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从标准化向智慧化方向发展,用户可以通过数字文化平台体验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的数字文化资源,还可以线上置身于国家风景名胜区中,移步于大山大河之间,感受文化和旅游融合传播的魅力。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展示乡村特色资源,推广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还可依托VR、AR技术为用户提供多样化融合体验服务。首先,可结合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进行虚拟体验传播设计。随着5G技术的应用,智能手机速度快且定位精准,这为公共文化虚拟体验创设了条件。公共文化传播中应将VR文化传播作为基于空间文化服务的重点突破口,通过VR技术使用户置身于远程的文化场馆和新闻现场,通过多角度进行文化资源互动,以全新的视角展示文化活动和文化资源,获得更加新颖独特的体验。其次,建设VR和AR相结合的乡村文化和旅游互动体验空间。对于远程用户而言,除了通过图像、文字等形式了解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外,VR情境体验更能为用户创设沉浸感和现场感,有助于用户了解乡村文化和旅游信息,近距离接触历史文化遗迹、风景名胜和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可通过文旅平台进行文化和旅游宣传,包括结合VR和AR技术进行特色景观体验设计,以文化地图为蓝本进行VR村落布局和文化资源建设,结合微信公众号提供虚拟体验链接等进行文化互动宣传。再次,通过融合平台进行跨界文化传播。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结合用户的工作、生活、学习体验的需求,将公共文化服务与相关服务相结合,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进而丰富用户体验。公共文化可通过融合平台进行跨界传播,例如乡村文化服务可借助电商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数字导航地图中可将文化场馆、风景名胜与超市、商场、饭店、宾馆等服务设施进行综合可视化设计,公共文化场馆可以结合乡村文化特色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从而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情境体验,提升融合平台传播的效果。

3 创新公共文化传播内容:通过文化内容设计提升用户黏度

乡村振兴战略中,公共文化建设为乡村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公共文化可结合内容传播策略进行文化服务宣传,通过创新内容、个性内容和品质内容提升用户黏度。

3.1 创新内容:通过知识缺口打破内容服务范式

作为创新设计的方法,创意思维往往能够超出用户预期而提升用户的好奇心,乡村振兴战略中公共文化传播可通过新奇内容提升公共文化吸引力,结合用户知识结构创设超越预期的用户体验。首先,结合新奇内容提升公共文化吸引力。创新内容的文化传播方法的关键在于常规内容与新奇内容的对比。为此,公共文化传播中一方面应结合大众的心理认知进行常规文化服务内容分析,通过打破用户司空见惯的文化服务内容主题进行文化传播。另一方面,应结合用户关注的文化内容进行特征分析,总结文化服务过程中激发用户兴趣和提升体验的意外因素。例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分析传统微信公众号的文化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打破常规的文化活动传播模式,采用游戏化的传播设计进行微信公众号创意传播,“秦朝的你”“千里驰援”等游戏方式为用户创设了穿越体验内容获得意外效果,用户不仅可以选择身份来体验“寻找前世之旅”,还可结合“亿像素”的方式感受360度全景互动体验内容。用户通过角色扮演和全景互动的方式感受文化传播氛围,内容超越了用户的心理预期,有效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其次,结合用户知识结构设计文化传播的“知识缺口”。美国乔治·洛温斯坦结合“情境兴趣”提出了引发好奇心的“知识缺口”理论,认为当用户存在知识缺口时,总是试图去探索和发现相关知识以弥补这个缺口[1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可结合用户体验大数据分析用户知识结构,通过公共文化资源与用户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的匹配、知识缺口设计进行文化传播。例如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乡村的独特风景,为爱好雕塑的少年儿童提供自助3D打印服务,欢迎关注乡村传统文化的用户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家里做客等,从而通过超出用户预期的内容激发用户“知识完型”的欲望,进而提升用户黏度。

3.2 个性内容:依托内容定制创设多样化体验

从创意传播的视角分析,个性化的文化内容体现了差异化的传播策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传播可通过新颖的、多样的、个性化的文化内容满足用户体验需求。首先,通过公共文化个性化定制满足用户兴趣爱好。由于用户的兴趣爱好不同,文化体验的内容与形式就会存在差异。公共文化传播应注意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多样化的定制形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体验。例如移动阅读应用中的“书旗小说”采用用户兴趣选择的方式进行个性定制,“QQ阅读”则采用情感基因的方式进行兴趣选择,公共文化传播可借鉴移动阅读应用的文化传播定制方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高用户个性化定制的权限,不仅有利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而且便于分析用户文化体验特征和价值取向,引导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其次,通过文化资源内容个性化设计实现文化交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既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又是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的过程。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用户直播来进行文化交流,还可通过可视化设计来突出文化资源特色,塑造品牌文化服务意识。例如通过村委会主任带头进行文化旅游服务直播推广,结合主题对乡村文化服务进行可视化设计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设计文化地图进行个性化乡村文化资源展示,结合三维内容展示为用户提供虚拟文化体验等,从而通过多样化的内容体验提升用户黏度。

3.3 品质内容:通过价值服务提升文化品位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品质内容是公共文化传播的核心要素,是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提升用户体验感的关键。公共文化传播应将品质内容作为传播设计提升用户黏度的突破口,通过叙事化、具体化和极致化的内容传播设计突出文化服务价值,提升用户文化品位。首先,运用叙事化思维解读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叙事化思维结合戏剧要素对内容进行故事化传播设计,通过丰富的故事情境为用户提供详实的文化内容。例如博物馆通过叙事化设计进行文物展示,使文物具有了记录历史和见证文明发展的故事化情境;乡村通过历史人物和文化传承的叙事化设计,使公共文化传播植根于历史文化土壤,建构于乡村大众的认知理念,突破于不同用户的情感空间。其次,运用具体化思维帮助用户理解和记忆。具体化思维是针对具体的需求进行的文化传播设计,可从特定的用户群体分析出发,通过提供公共文化价值内容满足用户体验需求。例如农家书屋可在寒暑假为中小学生提供作业学习辅导资料和下学期的课本借阅服务,公共文化场馆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活动预约和绿色通道体验服务等。再次,运用极致化思维提升文化服务价值。在公共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公共文化宣传的主体应以极致思维进行传播设计,精心设计文化主题、细心策划文化活动、反复思考传播过程,体现极致化传播设计的理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传播可结合服务蓝图的方式进行品质内容传播,结合用户体验旅程进行前台、后台和服务支持设计,从而将高品质的内容以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达,结合用户黏度和体验评价进行有效优化。

4 链接公共文化传播情感:结合用户参与体验进行文化铸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公共文化传播在文化振兴“塑形”与“铸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5]。公共文化传播可采用情感传播策略提升用户参与层次,结合用户感质体验进行文化链接、突破茧房和参与铸魂的传播设计,实现在先进文化传播与乡土文化传承中“铸魂”的传播效果。

4.1 文化链接:公共文化传播的感质体验

公共文化传播的感质体验是从用户情感出发,以公共文化传播感受性为服务诉求进行的触动用户最深层次情感的传播设计[16]。人工智能背景下,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自动翻译等技术快速发展,为公共文化传播感质体验创造了条件。首先,结合智慧视听文化传播可进行深度文化交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传播可通过云平台和移动客户端进行文化交流设计,通过知识链接和背景介绍使用户获得更多的相关文化信息,通过乡土文化氛围的渲染提升公共文化的铸魂功能。例如在公共文化云和融媒体中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影视剧人物识别,为用户提供优秀人物的学习、工作、成长和奋斗历程,从而引导用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激发用户学习和工作的热情;综合新闻和移动阅读应用中运用人工智能进行个性化语音阅读,可将明星语音、地方方言和普通话结合起来,通过文本与语音的多向体验链接丰富用户的视听体验,通过乡音传达情感和乡土文化因素[17]。其次,建立多向链接的公共文化传播渠道。随着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以二维码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链接服务为公共文化传播设计提供了更多链接空间。美丽乡村建设中,可以将融媒体、户外广告、二维码和文化资源结合起来,为用户创设更多关注和了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通道,一方面为乡村用户提供以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为代表的全国公共文化云服务链接,另一方面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宣传乡土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依托公共文化传播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和经济协同发展。

4.2 突破茧房:公共文化传播的价值导向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承担着重要的“塑形”与“铸魂”功能,公共文化传播应以先进文化发展为导向,进行正确价值信息传播。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以信息聚合和兴趣推荐为导向的信息服务在精准信息推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算法驱动的兴趣阈值向精准化方向推进,导致公共文化信息范围快速聚拢,容易形成“信息茧房”现象,从而使公共文化传播的价值导向受到一定限制[18]。为此,公共文化传播应通过算法升级和传播优化来突破茧房限制,从而为用户创设更广的文化服务空间。首先,通过群体社会价值和个体用户画像多维标签化设计来拓宽用户服务模型。公共文化精准传播往往依托用户画像进行信息推荐,用户画像中标签化的用户特征成为算法推荐的主要依据。公共文化传播可通过群体社会价值和个体多维标签化设计来拓宽用户服务模型,从而在契合用户需求的同时融入先进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传播用户喜闻乐见的文化信息的同时,融入先进文化服务理念。其次,通过深度学习和噪波设计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推荐算法。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多层次用户特征和资源特征的学习,不断逼近用户的真实兴趣模型,从而能更加精准地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噪波设计来打破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结合时间、地点和情境为用户提供其他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使用户认为系统“开小差”的同时能关注其他文化服务内容,进而了解更广范围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此同时,可以结合大数据相关性算法进行优化,通过定制与排序、查询与取舍等方式创设文化信息噪波,通过信息类比、数量的变化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空间。

4.3 参与铸魂:公共文化传播的价值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中面临着传承主体缺失、传承客体式微、传承环境和途径受限等问题[1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用户参与公共文化传播是提升用户积极认知,建立乡土文化传承主体和客体连接的关键因素。公共文化传播可从用户参与角度去突破困境,建立乡土文化自信,达到文化传承的“铸魂”效果。首先,结合用户情感需求进行社会化参与设计。由于用户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知识层次不同,用户参与公共文化传播的方式存在差异。用户既可通过传统的人际传播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交流,也可结合以兴趣共同体的垂直社交和以熟人关系为主的泛社交进行文化交流。为此,公共文化传播应结合用户社交特点进行参与传播设计,通过文化服务交流设计为用户提供评论、转发和分享的途径。其次,结合公共文化传播设计激发用户参与的兴趣。从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分析,福利和有趣的主题更能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公共文化宣传中可通过福利与游戏化设计提高用户使用的黏度[20]。例如乡村文化建设中可通过移动服务平台福利设计进行文化传播,采用签到获得积分、抽奖获得奖品和推广获得免费体验的推广方式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宣传,通过用户体验实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目的。再次,通过用户参与体现用户价值。用户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评价的方式进行文化服务效果的点评,而且可以通过志愿者和建议者的方式参与文化宣传和服务,实现文化“铸魂”的效果。用户通过切换身份来更加全面地审视公共文化传播的过程,亲身感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发现公共文化传播与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公共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建议,从而成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5 结语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程中,公共文化传播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作用,用户体验感的提升直接影响着先进文化的传播效果。5G时代背景下,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空间中传播机制、传播效应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影响着用户的认知、决策与社交行为,公共文化服务传播中机遇与挑战并存[21]。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公共文化服务应不断创新服务思维,综合运用用户、媒介、内容和情感传播策略,通过用户参与和体验提升用户的文化品位,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公共文化传播与服务效果,促进乡土文化传承和城乡文化的交流互动,实现公共文化智慧传播。

猜你喜欢

用户服务设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