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改探讨
2020-01-09任秋霞
任秋霞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江苏·淮安 223300)
《临床医学概论》是高职卫生类院校为医学类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是一门对临床医学各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概要性描述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总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诊断常见病的基本方法。它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对于临床思维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的时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目前国内通用的是曾勇提出的临床思维的概念,即临床思维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的根本原因在于基本思维能力的欠缺。首先,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与老师对思维学习和训练不够重视,只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没有加强学生的思维锻炼,从而没有为后期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基础。例如我国高校低年级一般都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学好数学,对于锻炼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很有帮助,但很多医学生认为学数学跟以后从医没有多大联系,因而对这门课不重视,失去锻炼提高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其他一些基础课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其次是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不重视,人文知识缺乏。由于专业学习任务繁重,很多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类的公共课都抱有应付的态度,殊不知,学好人文社科类的公共课,对于提高医学生思维能力意义重大。一方面,这些课程中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都包含有丰富的辨证逻辑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这些人文社科类课程,有助于改善医学生知识结构,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思维方向。第三,是逻辑思维基本知识的缺乏。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除了其他科学知识的学习外,还依靠逻辑思维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对于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对于逻辑学的教育却不是十分重视,有的将逻辑学作为选修课来安排,而大部分高职类医学院校根本就没有开设这门课,这使得医学生逻辑基本知识的缺乏,直接导致思维锻炼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总之,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临床思维能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学生(包括非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必须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止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在学校内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在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培养各科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至关重要。
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以功能障碍为纲的临床思维,能够找出影响功能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推理,制定合理的近期、远期目标,并能正确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该培养目标直接体现在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一年后参加的全国康复治疗技术资格考试中,该资格考试包括“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四个科目,依据全国康复治疗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来看,“相关专业知识”考点近80%为《临床医学概论》的内容,所以,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该门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目前,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课程教学仍延续传统的临床医师培养模式,课程定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案等均为临床医学专业的缩影或删减,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实际需求。
第二,现有的可供课程所选择的教材均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是非临床医学专业共用同一本教材,专业针对性不强;或直接沿用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相关课程的教材内容,选取其中相关内容进行讲述。以我院现使用的专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临床医学概论》为例,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教材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该教材所涵盖的内容与全国康复治疗技术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出入较大,如该教材“诊断学基础”这一部分内容缺少考纲中所要求的“实验室诊断”知识的讲述,“病症概论”部分又缺少考纲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如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等)的内容;其次,教材内容缺乏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特色,与以往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医学检验专业、药学专业等非临床医学专业通用的教材没有太大区别。
第三,这门课程内容繁杂枯燥且涉及面比较广,加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对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医学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生囫囵吞枣式的理论学习,使学生产生畏学心理,进而造成虽然学的东西不少,但真正能熟练掌握并能在将来应用于专业的知识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临床诊疗工作,掌握这门课程对今后工作用处不大,逐渐地丧失了学习兴趣。
第四,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医学概要是一门联系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中介课程,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决定了能否将临床各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尤其是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疾病(如急性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运动系统疾病等)的基础知识,合理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去。以往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方法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学完之后往往不知道学了什么,或者学过之后日渐遗忘,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碰到一点疾病相关的事情就只懂得打电话咨询教师寻求解决方法,而不懂得自己思考。
我们通过文献研读发现,现有的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该门课程课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性化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探讨和考核方式创新等方面,例如肖波等提出,应以“临床课程知识综合指数”调研结果为基础,编写体现专业特点的教材,张煜等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模式研究,高维仁等提出综合量化考核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题所涉及的基于分析全国康复治疗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得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临床思维能力,继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该门课程的课改研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至今为止没有人涉及。
综上所述,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针对以上三个问题,以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国康复治疗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为抓手对该门课程进行改革,一方面从主观上来说,不管是从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都能充分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教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客观上讲,全国康复治疗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客观标准,从而使将要进行的各项课改措施都能“落叶归根”。
职业教育中人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能力”的培养,而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基本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将“能力”这种抽象的概念落实到实处是关键所在。
我们将分研究分析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执业资格考试“相关专业知识”考试大纲,结合相关实际调研情况,归纳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临床思维能力。围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临床思维能力,修订《临床医学概论》的课程标准。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结合临床实际,选择该门课程合适教材,为后期编写适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论》校本教材打下基础。结合新课标,改革该门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根据《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特点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以本研究为基础,后期着力于打造一门专业特点鲜明、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兼具趣味性的院级精品课程。对课程改革前后进行一系列的对比研究,包括课程考核成绩对比,全国资格考试“相关专业知识”通过率对比、临床见习、实习期间临床老师评价对比等,进一步明确本次课改的现实意义,为同类课程的课改提供一定的依据。
我们期望通过该门课程的课改研究,能够更好的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初步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人员所必需具备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满足岗位的基本要求,为康复功能评定、疾病康复学及康复治疗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最终顺利通过全国康复治疗技术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