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延安时期红色影音中的艰苦奋斗精神
——以红色电影、红色歌曲为例

2020-01-09汪心雨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南泥湾延安红色

辛 田 汪心雨 潘 晓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00)

1 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指的是不畏艰难困苦,勇于顽强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从物质层面讲,是指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产、生活作风。精神层面,艰苦奋斗是一种志存高远、积极进取、永不言弃的精神。

2 延安时期红色电影中的艰苦奋斗精神

2.1 延安时期的红色电影

延安时期的电影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35-1938年,该期间大多数电影大都从国外引进,电影体裁以新闻纪录片为主,题材多是记录陕北根据地红军生活。第二阶段是红色电影的发展期,即1938-1942年期间,党中央决定创建自己的电影队伍,拍摄真正属于自己的电影。在1938年8月成立的延安电影团,标志着人民电影事业的新起点,影片《延安与八路军》、《南泥湾》、《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等都是在该时期拍摄的。第三阶段是1942年以后,延安电影事业进一步发展。各电影制片厂相继成立,新闻纪录片更是层出不穷。

这些影片用镜头留下了一个个延安记忆,彰显了革命党人与广大人民群众为战争胜利不断积极奋斗。红色影片不仅丰富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更是强烈的激发了所有华夏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感。

2.2 经典作品赏析

2.2.1 《延安与八路军》

这部影片主要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来延安的情景,全方位的展示了延安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以及八路军的战斗生活。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在黄帝陵拍摄的,选址于此,旨在表现炎黄子孙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奔赴前线,努力抗日救亡。

影片中包含的艰苦奋斗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影片在全方位反映延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同时,深刻展示了全国各地的抗日爱国青年突破重重封锁奔赴前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场景。电影的所有镜头,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决心。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革命党人以及爱国青年始终坚定崇高理想,奋不顾身开展抗日救亡爱国运动,广大群众在我党的领导下誓死抗战,共同组建起坚不可摧的全民抗日统一战线,彰显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艰苦奋斗精神。

其次,从拍摄过程来看,《延安与八路军》这部影片的拍摄工作是艰难曲折的。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物质条件异常艰苦。加之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层层封锁,电影器材缺乏,电影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但几位电影人扛着一些简单的电影器材跋山涉水几千里,不断突破敌人层层封锁,只为来到抗日前线拍摄珍贵的电影素材。不幸的是,在影片还未完成制作时,其底片和样片在混战中丢失。作为电影团制作人,他们不仅需要克服艰苦卓绝的电影创作环境,更需要在重重压力下担当起记录时代的重任。对于电影的热爱,对于国家的热爱,他们时刻秉承着积极向上的乐观、奋斗精神,即使影片丢失,他们还是继续坚守岗位,利用有限的资源在电影制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2.2.2 《南泥湾》

电影《南泥湾》是延安电影团在延安拍摄的唯一一部完整影片,真实的再现了延安大生产运动,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陕北荒山变江南的壮阔图景。垦荒南泥湾,是一件壮举。边区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就连最基本的锄头,也是平均三个人一把。再加上国民党军队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开展大生产运动很是艰难。但革命先辈们仍率先垂范、自力更生。镜头里,毛主席亲自在办公楼下开辟荒地,朱德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周恩来学习纺线手艺,王震带领三五九旅在南泥湾披荆斩棘、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最终将荒芜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小江南。革命先辈们在生产中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主生产的目标,彰显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产和生活作风,可谓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著名电影制作人吴印咸在回忆《南泥湾》制作过程时说“当时延安没有电,演戏用煤气灯,后来煤油也很缺,就用羊油点灯;没有自来水,从山下延河里挑水上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要制作影片当然是困难重重。”在严峻的形势下,为了完成第一部电影的拍摄,《南泥湾》的电影制作人们甚至采用延河水、日光、手工进行影片的冲洗与拷贝等工作,他们凭借着永不言败、勤奋笃学的崇高品质诠释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真理。

延安时期的红色电影真实地记录了延安十三年的历史,充分反映社会现实,为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史实材料。并且,无论是影片所反映的内容,还是影片的制作过程,都彰显了革命先辈们为建立一个美好社会永不言弃、无私奉献的艰苦奋斗精神。

3 延安时期红色歌曲中的艰苦奋斗精神

3.1 延安时期的红色歌曲

音乐在延安时期的表现形式主要以红色歌曲为主,延安时期的红色歌曲指的是在艰苦卓绝的延安十三年里,文艺工作者以全民抗日、重建家园、生产自救、巩固人民新政权为主要内容,创作出的具有赞扬、鼓舞、积极向上性质的广为流传的红色革命歌曲。

延安时期的红色歌曲主要以歌颂党的领导、人民军队、美好生活和反对旧社会、一切反动侵略势力为主要内容,大致分为颂歌、抗战、新生活、军民大生产和从军类等类型。创作手法上,继承了中央苏区的“依曲填词”,加之众多海派音乐家的加入,对于西方音乐也有所借鉴,在形式上还增加了秧歌剧、民族歌剧等。并且,延安时期涌现出许多来自底层的群众音乐家。他们虽然并未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但擅长运用大众看得懂、唱的出的语言和旋律,创作出许多喜闻乐见的歌曲。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海派音乐家还是本土音乐家,他们都是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里,身怀救亡图存、唤醒群众独立意识、重塑民族精神的伟大使命的爱国青年和音乐工作者。他们不惧艰苦恶劣的环境,坚持用音乐字符来鼓舞军民士气、唤醒群众、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他们这种不畏艰苦环境、志存高远、积极进取、永不言弃的工作作风正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延安时期的红色歌曲凭借恢弘壮大的场面、慷慨激昂的旋律、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出华夏儿女在抗战年代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和永不言弃的艰苦奋斗精神。例如《南泥湾》真实地反映了军民鱼水情深、自力生产、共渡难关的艰苦奋斗精神。这一时期的红色歌曲作为革命岁月的文化产物,是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支撑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精神武器。

3.2 经典作品赏析

3.2.1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合作而成的自强不息的民族赞歌,表现了中华民族奋起抗日保家卫国并同苦难作斗争的优秀精神品格。它借助乐章间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递进、加深情感,深感于民族存亡之际更应像母亲河一样绝地反抗,发出保家卫国的怒吼声。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和激昂振奋的旋律把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有的家国情怀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生死存亡之际奋起反抗精神、顽强斗争的热血都激发出来!

3.2.2 《延安颂》

《延安颂》是由莫耶作词、郑律成曲合作而成的红色歌曲,号召广大青年跟着党组织和人民军队团结抗日,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延安这片红色热土产生了深厚的、真挚的向往之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善于吟唱的曲调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旨在唤醒群众的抗战意识、民族意识和独立意识。在抗战的八年里,这首歌自始至终未被出版发行,但它流传很广、很快。正是因为这种不畏艰难困苦,勇于顽强奋斗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指引和人们对延安的神往,才使得它广为人知。

在革命年代,红色电影与红色音乐在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还广泛宣传艰苦奋斗精神,带动广大有志青年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事业。当下,艰苦奋斗精神仍是时代所需,是中华儿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挑战、新机遇时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4 艰苦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4.1 搭建线上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各高校应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系、院、校、基地多级联动的红色文化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将红色纪念馆、红色电影、红色戏剧、红色歌曲等红色资源融入线上平台,带领学生学习并弘扬红色革命精神。还可以和海外相关机构合作,利用“文化沙龙”、“寻根之旅”、“精神探究”等活动,鼓励学生借助红色电影、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戏剧等艺术载体实现中国红色文化交流,树立文化自信,实现资源共享。

4.2 借助课本、课堂构建思政教学体系

课本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必须接触的东西,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可以在保证相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将电影、歌曲、戏剧等红色艺术资源融入课本教材中,使思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好红色电影、红色歌曲、红色戏剧等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了解、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目的。

4.3 狠抓高校党团教育阵地

高校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作为大学生的骨干力量,他们在青年大学生中可以起到很好地示范、带头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也是主力军。各高校可以通过专题党课、团课、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途径,发挥好高校学生党组织、团组织的育人作用,使大学生党员、团员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

4.4 深入高校第二课堂

高校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各高校可以在国庆节、建军节、国家公祭日、建党节等重大节日,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历史事件纪念碑、陈列馆、红色文化纪念馆等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和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指导青年学生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过去。

猜你喜欢

南泥湾延安红色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南泥湾途中》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南泥湾开荒志
追忆红色浪漫
南泥湾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