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导向下高校院系评估方法研究
2020-01-09李天培
李天培 邹 芳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我国“双一流”建设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注重以绩效评价为政策工具,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随之而来,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办学评估种类愈发繁多,高校面对的外界压力逐步增加,为了应对越来越大的外界压力,高校普遍开始以院系评估为抓手向院系传递压力。
1 院系评估现状
对院系开展评估,目的是对院系整体运行状态进行衡量,通过对评估结果的有效应用,激发活力、提升绩效,服务于决策及管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1.1 院系评估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院系的评估目的之一是为了提升外部评价、考核和排名而展开的,均参照外部认证和排名的标准、指标甚至办法,指标体系不适用学校发展实际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内部评估的自主性、专业性和质量差强人意,而且由于评估主体的立场、观点不同,在评价和治理中出现利益冲突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许多高校开展院系评估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没有将自我评估看作是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机会,反而被看成为负担。
1.2 院系评估的改革方向
评价体系的制定不应根据过去的评价模型推导未来的评价体系,而应朝前看,研究2035年乃至2050年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态,面对未来构建评价体系是高教评估的改革方向。学校的中长期规划是对学校未来的谋划,是对学校未来发展情况的描述。作为学校重要的治理方法之一,评估活动也应以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实现中长期目标为导向,评估标准应围绕规划目标制定,评估活动也应围绕规划落实来开展,以此树立院系评估的战略导向。
1.3 战略管理机制下的院系评估
发展规划作为学校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学校的发展方向、路径和措施的指导意义重大。学校也应该围绕规划开展治理活动,逐步从单纯“制定战略规划”走向“制定规划、实施规划、实施评估”的循环治理。战略管理作为学校治理改革的方向,一般分为“战略规划制定、战略规划实施、战略评估与反馈”三个环节。将院系评估放入战略评估体系中,是从落实规划、推动发展的角度,构建、完善了战略管理运行体系,体现了“以评促建”的目的,评估工作的有效性会极大提升。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学、合理、可行的指标体系是评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为了避免不同院系、学科之间客观指标不可比的问题,需要强化对办学方向的引导,加强对建设任务和过程的牵动,侧重激励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关注对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
2.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学校从使命、愿景出发,准确把握学校面临的宏观背景,在分析学校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战略目标,确定战略重点,明确建设和改革任务的推进思路,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指标体系。指标设置原则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对接规划,坚持办学的发展导向。需要把握好学校发展的总目标,明确中长期发展和阶段性发展目标,院系指标需要与学校的目标纵向对齐,使校院两级明确任务和关键绩效要求,努力方向保持一致。
(2)加强分析,确立系统性的评估理念。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并不是仅仅关注教学评估工作,院系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办学职能水平的提高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应该充分重视各办学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指标体系上要尽量全面兼顾。
(3)抓住关键,强化指标的牵引作用。“可行、高效、清晰”是院系评估活动得以良性开展的根本和关键。借助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的理念,设置关键少量的指标有利于引导院系集中精力于关键因素,尤其是在以创造性活动为特征的高校中,更多自由空间才有利于释放活力与创造力。
2.2 指标体系的内容
把20%的关键行为作为评估的重点,自上而下地把规划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分层构建学校层面、院系层面的二级指标体系。依托二级指标对接,构建上下联动的关系,确保二级院系指标与学校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引导二级单位围绕学校关键业绩做出卓越贡献。
2.2.1 校级指标的结构
通过持续监控学校整体发展状态,牢牢把握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重点工作任务,面向制约发展的短板、弱项,凝练并发布校级指标,以此引导院系聚焦关键和重点开展年度工作。如:某高校聚焦人才强校、一流教育、一流科研、国际化等若干战略,将总体目标分为人事人才、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招生就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等6个模块共15项校级关键指标。
2.2.2 院系指标的结构
院系指标可分为基础指标、特设指标、自定指标三类。
基础指标将学校层面的各项指标当作学院指标,以学校战略和学院建设任务为基础,围绕学校需求,结合学院实际,自上而下垂直分解学校总体目标,以此体现学校发展需求及学院的贡献,保证了指标纵向的一致性。
根据资源投入等不同的情况,设定特设指标。充分考虑各个学院的学科特点,综合分析学科性质、发展现状、短板问题以及资源投入等情况,每个学院设定若干特设指标,以此反映学院在补短板、求突破等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成果。
根据学院特色、特点,由学院自行提出自定指标。为了鼓励学院特色发展、自主发展,由学院在明确自身定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关键问题、明显短板自行拟定的指标,反映学院对解决自身问题的思考与努力。
3 院系评估的实施
3.1 分类分组实施考核
根据学科特点、发展阶段、承担任务等不同分类确定指标,根据“谁熟悉、谁牵头,谁了解,谁评价”的原则,探索“一院一策”,分别设定量化指标,明确年度目标,以量化评价各组绩效情况。
3.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以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综合评价指标完成情况与促成绩效的关键因素。定量考核主要围绕各单位年度指标完成情况,由各指标相关单位制定考核方案并分别计算得分,指标得分赋予权重后加权得出总数;定性评价以专家评议的方式,以各院系年度工作总结、绩效任务完成情况以及现场汇报为依据,重点考察二级单位工作绩效背后的工作思路、方法创新、制度革新等关键因素,引导各单位围绕实现核心目标开展管理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3.3 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
学校将院系考核结果及绩效分析结果以会议传达、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向院系反馈,有利于各单位找准短板、调整思路,并制定下年度工作计划。在战略管理机制中,规划是先导,实施是主体,而院系评估作为院系工作过程及结果的监控,是院系改进提升办学水平的依据。指标(KPI)作为贯穿管理行动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对学校总体发展目标进行解释、细化、分解,构建“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连接关系,另一方面与学校资源配置、机构改革、政策制度供给等重大任务紧密连接。学校将评估结果作为学科建设经费、空间资源、人力资源等战略性资源配置的参考因素,促使各单位在资源使用方向和效益方面与学校达成一致,防止资源分散无序。
将考核结果提供给组织人事部,与单位、部门绩效奖励、下一年度拨款模型挂钩,并作为衡量单位及其领导年度工作业绩的重要参考因素,提升学校中层干部围绕实现校院两级目标开展工作的动力。
4 问题与反思
由于评估活动的敏感性和激励性,需要认真反思、审视开展评估的初衷和现实问题,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保证评估活动的正面效应。在开展评估活动中,需要特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守住初心,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大量的外部评估、多样的评估手段、繁杂的指标体系使学生、校长、教师等学校利益相关者很难不受影响,学校难免围绕指标亦步亦趋开展工作,战略定力难以保持。高校应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与持续改进的评价机制贯穿在组织管理的全过程,不能简单将实现绩效目标作为战略目标的一切,需要牢牢把握评估导向的正确性。
(2)重视定性评价,强调评估活动的价值取向。适应和利用环境,完善和改进自我,实现既定目标是战略管理的使命,不断评估、持续改进是主要逻辑。现有许多评估指标难以体现绩效背后的无形成果,如文化氛围和学术精神、思路举措和组织管理等,这些都是院系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需要更加注重评估专家的意见,增强定性评估的作用,坚持评估活动的价值取向,用更全面的维度进行综合评判。
(3)强化主体责任,增强各级施主体的战略观念。在院系评估的实施中,学校领导班子起着关键作用,无论是战略管理的哪一个环节,决策层都应起到主导作用,需要在兼顾学校发展大战略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科差异及院系实际,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开展工作。
5 结束语
在战略导向下开展院系评估,院系评估的重点不应局限于对绩效水平的考核,而更应该对院系未来谋划、布局,并开展的相应工作进行评估,反映院系建设思路的科学性及建设路径的推进情况,坚持战略导向开展院系评估活动可以有效推动规划落实执行,提升院系乃至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