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泗州戏中“篇子”的艺术特色研究

2020-01-09许海燕戴岚岚吴康威

铜陵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泗县唱词艺人

许海燕戴岚岚吴康威

(1.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244061;2.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234000)

泗州戏是皖北地区著名地方戏,它记录了淮北平原的民俗风貌和历史文化变迁。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泗州戏脱胎于“拉魂腔”,流行分布于安徽省、河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四省交界处。1952年全国范围的戏曲改革,将主要流行于皖北地区的拉魂腔正式更名为泗州戏。安徽的泗州戏流传区域,以淮河为中心,向四周扩展,西到河南境内,南至长江北岸覆盖安徽北部及江苏北部;向东则越过京沪铁路,陇海铁路,跨过京杭大运河,直至山东南部[1]。

篇子是泗州戏的基础。在泗州戏中,唱“篇子”是经常出现的场景。什么是“篇子”?泗州戏作曲家闵现祥提出,“篇子”是有着固定唱词,无旋律的文本。根据唱词描述的内容,有观景篇子、观人篇子、路途篇子等200余种。“篇子”被广泛运用于泗州戏中,尤其是过去的老艺人在农村“跑坡”演出的“压花场”部分。一些优秀的“篇子”剧情丰富,被艺术家改编成为生活小戏,如泗州戏经典小戏《拾棉花》《走娘家》等,深受百姓喜爱。可见,篇子在泗州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泗州戏“篇子”的形成背景

“泗州戏”主要流行于皖北的淮河两岸,20世纪50年代以前称为“拉魂腔”,有的老艺人自称唱小戏子,也有的叫作唱“肘股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蚌埠专区的专家、艺人们的商讨,认为“肘股子”名字不是太理想。后来讨论发现很多艺人都是老泗县人,泗县以前又叫作“泗州”,于是以地名命名,统一叫作“泗州戏”。“拉魂腔”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分化为南、东、北三个分支,分别称为泗州戏、淮海戏和柳琴戏。泗州戏与柳琴戏总体风格接近,但淮海戏则区别较大[2]。

据泗州戏作曲家闵现祥口述,传统的泗州戏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传统剧目,泗州戏固有的,如《四告》《点兵》《大观园》等几大台柱子戏、难唱的戏;二是移植剧目,移植别的戏而来,如《贫女泪》《四换妻》等;三是幕表制戏。所谓幕表制戏,就是指班主把人物剧情写出来,定好人物角色。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角色唱篇子。篇子有固定唱词的,大约有二三百种。比如观人篇子,描写观察老人、少女、将军、小孩等等;路途篇子,如“走过一里桃花店,走过二里杏花村”等等;观景篇子,看到风景是如何的好,写亭台楼阁的;描写历史人文篇子等等。艺人们长期由师傅们教的固定唱词的,篇子在中国曲艺尤其是地方戏曲中很常见。班头分好人物,行话叫“放条子”,还有叫望风,大家根据自身所扮演的人物,选择合适的篇子来唱。而能够驾轻就熟的活用篇子,才会让行内人佩服。对于现代的演员来说,这样的随意性是不可思议的,但能够做到从容不迫地走上舞台,进行灵活的唱篇子,是当时泗州戏艺人约定俗成的本事。成熟的泗州戏演员,无论遇到怎样的场景和情节,都可用“篇子”来填充。而一个泗州戏艺人掌握的“篇子”越多,表演效果可能越好,就越被人喜爱。

“篇子”之所以在泗州戏中被广泛运用,这也是容易理解的。泗州戏脱胎于“拉魂腔”,而早期的拉魂腔艺人绝大多数是没有上过学,很多老艺人不认识字。但是,口传心授的师徒式传授,学徒从学唱有着固定唱词的篇子开始,这是个比较高效的学习手段。而当时,评判一个泗州戏艺人是否足够优秀,就是看其所掌握篇子数量的多少。泗州戏艺人也因为掌握了大量的“篇子”,才能够随机应变,临场发挥,达到理想的舞台效果。因此,可以说“篇子”的存在,真正让艺人在表演中做到“死腔活唱”的机动表演。

二、泗州戏“篇子”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泗州戏“篇子”特有的十二韵辙

泗州戏的唱词格式,主要有“娃子”、“羊子”和“篇子”。“娃子”是八句子,“羊子”指的十二句子。娃子和羊子的词格结构与唱词字数固定,韵辙对称要求严格[3]。

因为泗州戏的“篇子”有着大量的唱词,至少二十四句以上,每个“篇子”的韵折要求各不相同。从声乐角度上来说,通常人们会根据汉字音节的韵母总结为十三韵,简称十三韵辙。然而,泗州戏使用当地方言过程中,把十三辙中“人辰”、“中东”合为一辙,称为“宫声”韵。所以,泗州戏只有十二道辙,它们分别是 “叭叉辙”、“泼梭辙”、“铁血辙”、“扑苏辙”、“子西辙”、“徘徊辙”、“拍灰辙”、“浇烧辙”、“丑牛辙”、“天仙辙”、“彷徨辙”和“宫声辙”,用得最多的是“天仙”和“宫声”韵[4]。

当然,因为“篇子”是由老艺人一辈辈口传心授的传下来,而掌握了诸多“篇子”的艺人们会酌情即兴发挥,韵辙要求不会死板。例如,李宝琴在泗州戏《小二姐做梦》的演唱中,戏中人翠娥是这样描述自己唱词的:

你看我,

胧长脸,尖下颌,雪白脸蛋还有俩酒窝;

又不高,又不矮,斤半鲤鱼是个小巧个;

又不胖,又不瘦,

你看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

小个头长得是多么利索呀咦……

这段唱词归韵“e”,属于“泼梭辙”,前面两句不需归韵,但后面一定得回到韵辙上。接近说白的唱词,李宝琴惟妙惟肖的表演出一个青春女孩自信的夸赞自己,让人觉得可爱至极。最后的“呀咦”翻唱上去,是泗州戏特有的唱腔特点。

以往,泗州戏多是师徒式的传授方式,学徒跟师傅学泗州戏,都是从老师傅们那儿的固定词格的“娃子”、“羊子”、“篇子”开始的。泗县方言,喜欢在词语后面加个“子”,因此,“篇子”中的“赞赏篇”也被叫作“赞子”。例如赞赏风景秀美、姑娘美丽等等的“赞子”。关于旦角梳妆的赞赏篇子就有几十个。例如梳妆篇:两耳上戴一对赤金宝坠,梨花面不擦粉呀似银盆;樱桃口红幅幅单看一颗,糯米牙白生生密密排匀。两膀上带金镯龙头凤尾,描花腕带戒指尽是赤金;大红衫绿绫衬实在好看,绿罗带上绣着海马朝云;勒一条八幅裙前折后盖,裙边上只绣着八个美人……

这段梳妆的“篇子”,归韵为“en”,就属于“人辰辙”。

泗州戏作曲家闵现祥评论认为,泗州戏的这种风格实际上是把泗县话拉长了说,拉长了说泗县话其实就是唱泗州戏了。前面的唱词就是近似于说泗县话,“胧长”“下颌”、“斤半”等都是当地老百姓的方言,很容易理解。直观说明了泗州戏以泗县方言为基础的。

同一“篇子”里,也有不同的韵折。例如:从前有个王小波,闲来无事把鱼摸,这一天,他从漩涡里摸出一个硬家伙,圆圆的硬壳四条腿……后面换其他韵,两种甚至多种韵折掺和着用。

(二)泗州戏“篇子”固定唱词与即兴创编相融合

泗州戏也是由说唱音乐发展而来的,早期叫作“唱门子”,所以说唱性很强。以泗县方言为基础,依字行腔,非常口语化。所以,前文提到艺人根据幕表制戏,很多老艺人擅长即兴发挥,根据场景,就唱出合适的篇子,这与艺人日积月累的舞台实践是分不开的。

以前的老艺人,创造出了非常多类型的篇子,据考证大约有200道。每个行当都有固定的篇子。其中旦角和丑角使用的“篇子”最多。仅旦角的篇子就有坐场、梳妆、观花、观景、思春等等。也就是说,旦角梳妆、观花的时候都可以唱固定的篇子。如观花篇子:

进花园,掩柴门,风摆动,石榴裙,

阵阵香风往里进。栀子玫瑰开得好,

芍药开得更喜人。叫丫鬟 摘朵鲜花压云鬓,

一来是,观花赏景,二来是,游玩散心[1]。

所以,诸如此类的短“篇子”,一般是固定的文本,经过长时间的打磨积淀而来,艺人直接背唱活用即可。比如,描述旦角如何漂亮的,就用观人“篇子”里的赞赏小姐的“篇子”,如:

有个小生笑嘻嘻,观看门前大闺女。

一头青丝如墨染,双扎花衣脑后披,

脸不搽粉自来俊,樱桃小口红滴滴。

身穿石榴大红袄,把块罗裙系腰里,

抬眼下身观真香,金莲不过三寸一。

观罢大姐长得俊,倒叫小生心里喜,

若与此人成婚配,少活十年也愿意,

我今观罢一旁站……

这些固定的“篇子”,基本上都是以前的老艺人逐字逐句琢磨出来的,一道道定下来的。比如,观公子的“篇子”,描写白袍将、黑袍将等各种将士的“篇子”。这些都可以背唱,在日后的演出用活用即可。

然而,表演者并不是完全照搬的去唱老“篇子”,有时候为了烘托气氛,需要表演者临场发挥,创编新“篇子”。哪个地方需要停顿、哪个地方需要加唱词,感染观众,这都需要表演者拿捏到位。个别地方甚至还要专门写一个新的“篇子”。由此可以看出,艺人们也可以根据演出的不同需要,改变“篇子”创作的严格程度。在篇幅比较长的,集市、书会等非正式的演出场合,“篇子”的即兴性较多一些;而在篇幅比较短的,而且是类似比赛形制的正式演出场合,“篇子”往往采用一些固定唱词的形式。

(三)泗州戏“篇子”的地域特征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古老而又年轻的安徽,是中国唯一有两条大江大河即长江和淮河穿过的地方,这里的历史如滚滚长江般悠久。在古代,大江大河的穿越所带来的人口流动对各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穿境而过的长江、淮河将全省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的淮北平原沃野辽阔、江淮之间的水乡地区富饶繁荣、群山环绕的皖南山区峰峦叠嶂[2]。

而拉魂腔伴随着河道唱响苏鲁豫皖四省的交汇之地,致使四省的戏曲具有相似性和共生性,是苏鲁豫皖四省的交汇之处的“原生性区域音乐”。它是通过这个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地理、历史、语言、风俗等诸多人文因素共同滋养并孕育出来的音乐,并且与这片土地上其它的次生性音乐和新生性音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音乐[5]。

因为拉魂腔流行在苏鲁豫皖四省交汇的这片区域,由拉魂腔衍生的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尽管在唱腔上有差异,但还是彼此互为借鉴的。并呈现多区域、共流行的特点[6]。从过去举办的几届泗州戏艺术节来看,很多艺人是即会唱柳琴戏也会唱泗州戏的。泗州戏、柳琴戏都有《喝面叶》《三踡寒窑》《四告》等等剧目。所以,可以理解为柳琴戏、淮海戏作为次生性音乐,也流传于皖北这片土地,共同丰富着皖北人民的生活,记录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四)泗州戏“篇子”的传承与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泗州戏的传播媒介与传承方式都发生了巨变。以往依靠师傅幕表制戏的状况已不复存在。泗州戏电影、音乐剧不断涌现,例如探寻泗州戏发展历史的泗州戏电影《情系拉魂腔》,再现了泗州戏如何从走街串户的跑坡演唱发展到城市班社的专业剧团表演。承载着很多皖北老人的记忆,容易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而以广大农民朋友熟悉的绿皮火车作为故事载体的泗州戏音乐剧《绿皮火车》,也是容易与老百姓产生共情的题材。改革开放后,很多农村主要依赖剩劳动力去发达城市打工的生存方式。这部戏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绿皮火车,承载一群怀揣梦想的从事多种行业的农名工,他们在寻梦追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勤劳质朴的精神风貌让人们领略到他们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题材是劳动人民外出打工,创建美好生活的侧写,所以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凝聚了时代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可称之为现代泗州戏精品。

根据对泗州戏传人王冬艳、王娟以及对部分泗州戏作曲家的采访了解到,近代创作的泗州戏已经很少用“篇子”了。这也是能够理解的。泗州戏发展初期,个别能力强的艺人创编具有固定唱词的“篇子”,为了方便师徒式的传承方式。现在的泗州戏作曲家和表演者,已经不需要过多依赖泗州戏传统“篇子”了。经过专业的学习和频繁的交流,泗州戏发展已经日趋城市化、专业化。当代创编的泗州戏剧本内容与时俱进,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充分吸收实验话剧、小舞台剧、电视短剧和网络短视频等新型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文化元素,演唱老百姓身边的真人真事,传播正能量,感染和鼓励广大群众[7]。泗州戏戏歌也是时下泗州戏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戏歌是戏与歌的结合,少了戏曲的程式性,多了歌曲的传唱性。既有流行歌曲的风格,又有传统戏曲的韵味,深受群众喜爱,感染力很强,更容易传唱。2014年,我国大运河成功申请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流经安徽淮北、宿州市的三县一区,其中泗县段的28.1公里水道,是通济渠段仅存的活态遗址[8]。泗县籍的泗州戏作曲家闵现祥创作泗州戏戏歌《隋唐大运河情思》,旋律大气磅礴,歌唱流淌千年的古运河两岸文化,听来让人荡气回肠,是优秀的戏歌作品。

泗州戏传人在戏中会偶尔运用到传统“篇子”,却已经不需要像过去那样依赖“篇子”。但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中,“篇子”在泗州戏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优秀的“篇子”凭借其文学价值永远被记录在泗州戏的发展历史中。“篇子”依然是泗州戏作曲家创作的灵感来源。

三、结语

流行于皖北平原的艺术之花——泗州戏,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优秀的地方戏之一,也是皖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篇子”作为泗州戏的基础,唱词优美,对仗工整,极具文学价值。如今,泗州戏作曲家依据优秀的“篇子”,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泗州戏作品,为泗州戏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本文是在对有关泗州戏“篇子”文献资料的阅读、搜集和对泗州戏作曲家、传承人等访谈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泗州戏“篇子”的艺术特色进行梳理,为泗州戏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泗县唱词艺人
唱词(外一首)
安徽泗县:山芋让村庄发展更红火
安徽泗县:“扶贫瓜”走进城市餐桌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Top Republic of Korea's animal rights group slammed for destroying dogs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我愿意
——献给地震灾区的志愿者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