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影响因素

2020-01-09郭文娣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甘肃村庄农村

郭文娣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741018)

一、甘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甘肃农村的发展虽然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差距仍然较大,但取得的进步也十分显著。这一切,都为甘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一)劳动力持续外出打工,大大缓解了甘肃农村的就业压力,为土地集约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准备了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村人口由原来封闭保守流动性不足向着逐年加速流动的趋势发展。由于甘肃农村大部分地区降雨量严重不足,农业用地又以山地为主,农业收益低微,农村劳动力寻求外出工作机会的愿望非常迫切。近年来,举家外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民工占比逐年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正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候鸟式”流动向定居型流动转变。2018 甘肃全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2.3 万人,其中,省外输转192.2 万人,省内输转330.1 万人[1]。农民大规模的外出打工,实现了农村地区人口的“自然减负”,促成了土地流转,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重大变革,促成了农村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由村庄到集镇的变迁转型。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又为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持续充足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以及销售服务市场,促进了农村地区工业生产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培育发展了乡村振兴的关键性要素。

(二)农村经济结构和居住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农村地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融合,造就了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加快农村地区现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工贸的深度融合,彻底消除工农城乡差距,建立工农城乡之间平等的现代职业转换体系与居民管理体系,并养成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文明精神和生活素养。而随着甘肃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而来的农村经济结构和居住方式的转变,必将影响农村地区的居民分布、村庄规划,影响农业农村资源的整合利用,并带动农村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集镇规模的扩展,加速农村人口生活方式及文化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从而增进农村地区工商业的有效需求,推动农村区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结构和居住方式的转变,还关系着城乡关系的重新构建。甘肃省内的地级市和县城镇由于入住成本低、生活费用低、环境污染低等原因,成为了一些一直在外打工无法照顾家人、外迁生活成本又太高的农民工家庭成员迁移居住的不错的选择。这些农民工选择城镇生活以后,继续活跃于采矿、建筑、纺织和机械等工业部门,以及城市的环卫、家政等服务行业,成了城市建设和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人向城镇发展,既推动了当地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了城市生活,也架起了城乡沟通的桥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排头兵。

(三)甘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范围的集中居住要求,推动着农民居住方式朝着生态宜居方向转变

农村社会一定范围集中居住要求,一方面源于已经萌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与市场化,由此必然引起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进而引起农村社会的人口结构、组织结构与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引发农村社会存在方式本身的根本性变革,促成农村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由村庄到城镇(或集镇)的转型。另一方面,则源于农民生活现代化的需要。对多数外出打工者来说,村庄的文化、情感等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即使对仍坚守农业一线的村民来说,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相对集中居住对农业经营已经影响不大,而集镇生活的便利却是他们更为期盼的事情,把家建在交通便捷、生活服务质量更高、便于安置老人和孩子上学的集镇,更有助于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资料显示,我国自然村总数近年来平均每年减少近10 万个左右的[2]。甘肃由于发展滞后的原因,乡村的消亡没有这么迅速,但面对越来越“空心化”的窘境,面对村民对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和现代生活的向往,村庄本身也确实需要一个适当集中化的变革,从而使“村庄集镇化”成了乡村振兴的自然载体。

甘肃农村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甘肃各地加强了农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甘肃农村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及人口居住状况又决定了上述措施并不能全面地解决甘肃农村的发展问题。单就甘肃农村大多地处高原山区,有一些农户住地相当分散这一点就无法通过政府帮扶全面解决问题。再如孩子受教育、全体农民享受现代医疗服务等,就涉及到老师、医生等公共服务人员对环境的选择及就业意愿,不是投入多少资金就能够解决的。对居住十分分散的农户,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移民”。同时,我们认为,对于其中一些居住相对集中、交通相对便利的村庄,也还是有必要进行集镇化改造。这些村庄,人口的“集中度”、交通的“便利度”其实也还是比较低的,而且大部分村庄的规模都比较小,多数村庄总人口在1000 人以内,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整合,则其教育医疗,包括其他的生活服务等成本都要高得多。

(四)农村生活方式及文化观念正在逐步养成,培育了现代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基础

在当下的甘肃农村,现代农业和现代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必然会加快当地农民现代生活素养的积累,养成现代社会生活的文明精神和生活素养。农民进城做工或者经商,他们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在最初最原始的个体工商户的经营中,在与越来越多的外地客户的经济往来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返乡后或多或少地都会将在城市接触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带回农村。由此,在现代工业文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熏陶下,他们会逐渐抛弃原本固守的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孤立守成等小农意识,并不断地累积起现代经济生活、现代社会生活乃至现代政治文化生活的基本素养。在农村,过去那种以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传统文化习俗正在被打破,家族文化、民风民俗正在被现代意识所取代,并对农村的未来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甘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利因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勇曾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展的最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不充分是乡村发展不充分。”[3]而在甘肃省的农村,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一方面,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另一方面则是现代工商业发展先天不足,乡镇企业发展较晚丧失先机,以致现阶段的农村社会仍然面临着土地撂荒,资金、人才短缺、流失等诸多问题,对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一)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购房等,带走大量资金,抽走了农村发展的“钱袋子”

在当前,对于绝大多数的甘肃农民来说,拥有城市(镇)住宅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和想法。尤其是对于家中的孩子们来说,城市(镇)已经是他们注定了的生活场所,那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理想和预期。在此情况之下,在城市购房就成了农村人口最大的一笔消费。据对天水、定西、平凉等地的调查,目前甘肃县级城镇住房均价在5000 元左右,地级市住房均价在8000 元左右。农户在市镇购买一套两居室80 平米左右的房子,成本价就在50 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农民一家,几十年的努力所取得的全部收入,甚至还可能搭上他们未来许多年的全部收入,都要因为买房的原因而流向城市,使农村这个原本就相当“瘪”的钱袋子更加干瘪,这无疑对乡村振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二)青壮年劳力的转移,使乡村丧失了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甘肃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人口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由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是先天不足,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因此,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或周边的大中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务经济成了甘肃许多农村地区农民摆脱贫穷,谋求发展的基本途径。但乡村振兴必然是农村农业的振兴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力这些乡村中坚力量的外出,则又造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缺“人”的问题。

在走访中发现,在远郊农村,村子里能看到的人口,几乎都是老人,种地干活的也几乎都是60 岁左右的老年人。年轻妇女、儿童也因外出打工或上学、陪读等原因在村子里不常见到。如果说,在这些村子里偶尔还有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则其必然是因特殊原因而不得不滞留的。

(三)上学深造一边倒地从人、财两方面“抽血”,乡村社会成了城市发展的“营养液”

调研中,人们常常谈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村“缺人”,但笔者认为,农村并不缺普通的劳动者,而是缺人才。而要说农村人才,人们很自然地首先想到的便是那些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子们。但这些学子,与其说属于农村,还不如说他们更加属于城市。属于农村的,是他们的父母亲朋,是他们的昨天,是他们所以成才的供养,而属于城市的,则是他们的工作、是他们的未来,是他们作为人才的贡献。农村供养他们成才,但他们的贡献却很少在农村,农村成了一边倒的为城市发展的贡献者。

(四)农村人口流失形成“老妇幼”等社会问题和村庄空心化与事实上的“老龄化”

尽管2004 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陇东南山地农作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又缺乏灌溉条件,农业生产仍然缺乏比较效益,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改善生活条件的基本愿望,致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由此形成了人们常说的“老妇幼”留守人口问题。

由于农村常住人口大量减少,“人去房空”使得农村的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出现空心化。而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带动了农村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宅基地“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而出现了一种“外扩内空”的“空心化”现象。由此,如何在人口外流务工成为历史趋势的情况下,如何整合农业资源,发挥农村土地应有效能,破解土地撂荒现象,以及合理规划村庄建设,实现农村居民居住方式的现代化变革,是甘肃各地党和政府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基于以上对甘肃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条件分析,甘肃省的乡村振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而由于大量外出务工所造成的一些发展困局,以及人才、资金流失等问题,也将会随着国家发展大势而出现转机。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东京认为:“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超过50%,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就会转向农业部门流动。”[4]因此,即使甘肃农村发展的条件较差,城镇化率较低,但这一转机也已为时不远。而鉴于甘肃省农村地区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交通条件及人口居住特点的制约,我们认为,甘肃农村社会的现代转型与乡村振兴之路应当首选以村庄整合推动“村庄集镇化”或“村庄社区化”的道路。

猜你喜欢

甘肃村庄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的小村庄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村庄,你好
甘肃卷
村庄在哪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