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铁木导演纪录片中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法摭谈

2020-01-09孙九龄

泰山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明宫手法纪录片

孙九龄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江苏 南京210000)

引言

自2000年以来,中国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复苏,一扫上世纪90年代的颓势,期间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故宫》《复活的军团》《台北故宫》《复兴之路》《圆明园》等。这些作品,无论从题材、叙事抑或画面呈现上都有出色的表现和精心的设计。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些优秀的作品之中都包含了大量的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法。

真实再现是运用“搬演”或“扮演”的形式来表现已经发生,但没有记录下来的历史,将其在视听上重新表现出来的创作手法。上世纪90年代,由于纪录片创作坚持纪实风格,甚至追求绝对真实的创作理念,使得真实再现被许多纪录片创作者所排斥,直到纪录片“故事化”的理念慢慢被人们接受,真实再现才逐渐出现在纪录片作品中。

真实再现又称情景再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真实再现泛指一切运用情景再现创作观念与创作手法的纪实类电视节目,它的存在往往伴随着采访、评述等多种表现手段,此时的情景再现是作为一个节目整体呈现。[1]狭义上讲,真实再现是记录片作品中的一种创作手法,指的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以“扮演”“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设计,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的事件或人物心理的一种制作技法。[2]由于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作品针对的是已经发生过的史实,其特殊性使很多镜头没有办法得到第一手的视频资料,而情景再现则是弥补这一缺憾的绝佳方法,通过“搬演”和“扮演”,形象地将已经发生过的事实重新搬上荧幕,真实再现进而渐次被创作者和广大观众所接受。

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中情景部分的再现手法,在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运用,到2004年在《故宫》等许多优秀人文历史纪录片中逐渐成熟,仅仅经历了不到十年的时间。然而就在这不到十年之中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时至今日,真实再现已在各类纪录片中以不同的形式大量出现,成为了纪录片作品中一大不可或缺的元素。

一、金铁木的纪录片创作概述

金铁木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纪录片和纪录电影的创作工作。代表作品有大型纪录片《复活的军团》(2001-2004),数字纪录电影《圆明园》(2006),大型纪录片《玄奘之路》(2004-2006),大型文化史诗电影《大明宫》(2006-2009)。与国内同期的纪录片编导不同,金铁木从创作生涯开始就主张以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来进行纪录片创作,直到后来的电影作品《大明宫》,已基本形成了以电影故事的叙事风格来讲述历史的创作模式。他的每部作品由于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性而受到观众的喜爱,无论是纪录片作品还是电影作品都有着非常高的收视率。在《复活的军团》之后,他开始着手纪录电影的创作,2006年上映的大型数字纪录电影《圆明园》,是国内第一部推上主流院线的纪录片作品,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由此改变了人们对于纪录片“束之高阁”的距离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业界对于纪录片故事化的看法。可以说,无论从商业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为金铁木日后坚持和发展自己的创作风格打下了基础。

的确,金铁木的创作之路曾一度受到传统纪录片创作者的质疑。反对者认为他的做法有悖于纪录片的真实性,甚至到了后期作品则完全是按照电影、电视剧的创作流程来定位纪录片,演员表演成为了画面呈现的主要形式,剧情配合解说词成为了叙事的主导。

但仔细研究金铁木的作品不难发现,无论是剧情还是画面,都力求让观众看到更多细节,在真实再现的处理上有着非常明显的转变,对此大体可以概括为:坚持“加法”,尝试“减法”,“加减”结合。下文将对此展开具体分析。

二、金铁木纪录片作品中真实再现手法的应用

(一)片段式情景再现的尝试

大型系列人文历史纪录片《复活的军团》是金铁木编导的第一部作品。纪录片以兵马俑的发掘和古董、史书等为依托,穿插着一个个历史人物与故事,将秦王朝的军事力量从秦朝建立到巩固,以及确定军事体制及对后世的影响,全面展示给观众。《复活的军团》一经播出,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大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大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最佳编导奖”“最佳摄像奖”等各种专业性大奖。该片一年内被先后加播了数次,每次播出都有很高的收视率,在国内首播之后,又通过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出口到了170多个国家与地区,先后在BBC等国际主流电视台播出。可以说《复活的军团》是中国纪录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这部作品在复原秦国古代百姓生活的片段里,由于需要表现的细节相对比较具体,画面内人物相对较多,并且画面纵深调度幅度比较大,在这一前提下需要营造间离感,使观众尽量不要看到任务的具体细节。为此,在光线处理上,摄影采用了整体虚焦、柔焦的方法,将焦点停留在画面外,同时远处的天光曝光过度,使得画面中的人和战车形成逆光剪影的效果。这样的设计旨在告诉观众这一部分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导演再现出来的场景。

在战争画面的真实再现处理上,编导较多地采用了三种方法:一是利用烟尘来营造间离感,使得画面大部分细节都被烟尘所遮挡,观众只能依稀看到士兵们的轮廓和动作。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战场上的烟尘既营造了很强的间离感,又突出了战争场面的激烈程度,整体感觉自然而不留痕迹。二是运用逆光的剪影效果来表现军队行军等片段。从光线上看,画面大多选择清晨或傍晚普遍照度不足的时段,对天空进行正常曝光,自然而然形成了剪影效果。在表现战争场面激烈的片段时,摄影选择在正午时分拍摄,此时阳光照度最强,构图时让太阳入画并正常曝光,形成大光比的剪影效果。三是叠化,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叠化的方法来处理真实再现。如将兵马俑的镜头与剪影画的古代军队叠化起来,既直观交代二者在时空上的关系,又自然而然地降低了观众对于真实再现画面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在介绍出土的秦国武器的段落时亦经常出现。

在表现人物的段落里,有很多具体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动作等,不能再采用剪影或者烟尘的处理方法。摄影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更多的是从光线和角度入手,如表现荆轲献图时,需要给荆轲一个近景,而为了不让观众看到太多的细节,摄影在光线上选择用侧面高光位的硬光来对人物脸部打光,形成大光比的“阴阳脸”,高光位在给脸部打出“阴阳脸”的同时,不会影响服装纹理和材质的细节表现,达到情景再现拍摄方式的艺术效果。

(二)角色扮演式情景再现的进阶

系列纪录片《玄奘之路》是金铁木继《复活的军团》后执导的第二部纪录片作品。这部以玄奘“西天取经”为题材的纪录片,被金铁木导演定位为一部“真实版”的《西游记》。与《西游记》对照的设计让观众见识到一个有血有肉、全新的历史人物。影片将地理和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西去的地理路线不仅是玄奘人生轨迹的清晰呈现,而在追随玄奘大师传奇人生的同时,使观众也领略了西行之路上丰富的自然风光与社会文化。除此之外,纪录片中还融入了特效动画,更加衍生观众的想象力。而片中人物的对话则相对较少,整体上以旁白来叙事,加上演员的表演,将整个故事呈现出来。在其真实再现的处理上,金铁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由一名演员来扮演玄奘大师,通过解说词叙事,用演员的表演从视觉上讲述整个故事。虽然演员没有对话,但配合解说词,观众完全能够直观地明白画面在描述着什么。

在表现西域的风貌以及与其他角色对戏中,又采用了比较传统的“间离”效果。这些段落本身没有太多的史料支撑,如果再采用表演的形式,则会给观众造成太多主观上的判断,降低作品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为此这部作品采用了“减法”与“加法”相结合的方式,叙事时用“减法”保证客观真实性,表达情感时用“加法”烘托气氛,这是金铁木在自己的纪录片作品中尝试改变的开始。

(三)电影制作手段与纪录片拍摄手法的融合

数字纪录电影《圆明园》是金铁木作为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从1999年开始一直到2004年,长达五年的精心准备是影片获得巨大成功的坚实基础。影片展现了万园之园从敕建到最后毁灭的全过程,从宫廷生活到侵略战争的巨大跨度,使得这个基本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的题材看起来毫无完成的可能性,金铁木大胆使用了三维动画技术与演员表演的结合,使得这一构想最终变成了现实。

《圆明园》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使用三维仿真动画技术的电影作品,三维动画的使用在影片中占据36分钟之多,采用了拍摄实景和三维动画结合的独特构思。在真实再现的处理上,金铁木以全演员表演与讲故事的形式将纪录片与电影结合在了一起。人物造型上也是按照电影造型,用更为复杂的光线设计和造型设计让观众看到更多的细节,在影像上进行了更多的“加法”。《圆明园》整体色调以偏黄色的暖调为主,并且画面内色彩饱和度相对较高,在给观众带来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视觉感受之余,也从色彩上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间离”效果。

在展现圆明园全貌时,运用了大量的电脑三维动画,并用实拍与特效相结合的特殊方式给观众带来奇特的视觉感受,解说词仍然是叙事的主要工具,画面设计服务于解说词,同时画面设计的特别唯美,使观众获得更大视觉冲击时,也在时刻提醒着观众,这些画面是“不真实”的,从而以另外一种方式起到了“间离”效果。

(四)电影感十足的剧情式纪录片

在有了纪录电影《圆明园》的成功经验之后,金铁木更加坚定了将电影的创作理念注入纪录片的做法,《大明宫》可以说是金铁木的创作风格完全走向成熟的一部作品。

在《大明宫》真实再现的处理上,金铁木将其完全按照影视剧的画面处理方式,人物的表演和对话直接说明了段落的大意,解说词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观众在观看真实再现的部分时,体验到的完全是故事片的感觉,无论从剧情、人物造型、人物对话、灯光、摄影或是剪辑,都像是在观看一部历史电视剧。这种处理方法确实令人意外。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又十分迎合观众的观影习惯,很大程度上抓住了观众的兴趣点,《大明宫》因此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通过演员表演来推动剧情发展,使得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和事件上,不用思考便可以完整地接受情景再现中所表达的信息,这种视听语言上的信息传达单单依靠解说词叙事是无法达到的。除了表现重要的历史事件之外,宫廷的日常生活和一般过场戏中,也都保持了这样的风格,从而将更多的细节和更加精致的画面展现给观众。

对于确定的历史采取表演加对白的方式提高故事性与观赏性,对于观众相对不熟悉的段落,用解说词“加法与减法”组合来提高真实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使《大明宫》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三、金铁木作品中情景再现手法的变与不变

尽管金铁木创作中一直奉行“加法”的原则,但其每部作品中仍能发现其“减法”的身影,也存在着很多运用“间离”感来呈现的段落。

(一)传统的贯穿—如何营造“间离”感

无论是《复活的军团》还是《大明宫》,在真实再现的创作中,出于尊重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客观性,“间离感”这一“减法”创作,自始至终都贯穿在金铁木的作品中,同一时期的导演们也都在运用这一手法。

在其纪录片的情景再现创作中,“间离效果”意在传达叙事目的同时尽量避免让观众入戏,在视觉上给观众一种“距离感”。依靠这种“距离感”来区分哪些是纪录片的主体部分,哪些是情景再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摄影手法上,其营造间离感有非常多的方式,通过对曝光的控制、焦点与景深的控制、光线与影调、色彩与色调、构图与角度等方面的控制达到“间离”效果。

(二)大胆的探索—“加法”的融入

从《玄奘大师》开始,金铁木就将演员表演融入到真实再现的创作当中。但是在探索初期,他仅在表达玄奘个人内心活动时运用了表演,并且叙事手法上仍然是以解说词来保证客观性与真实性,画面仍然在为解说词服务。到了《圆明园》中,演员表演已经全面运用在了整个片子中,虽然基本没有对白,但在镜头语言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表意作用,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解说词的含义,这时的画面已经和解说词融合在一起,成为了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后来在《大明宫》中,无论是造型或是表演都成为了段落叙事的主要部分,对白已经代替了台词,这并不是主观的脱离,而是用画面直接说话,用主观表现客观。这种探索从整体上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金铁木个人来说也是一种突破。毫无疑问,这种探索在纪录片创作上是一种创新。

结语

无论是金铁木所坚持的“加法”风格,还是目前主流的“减法”风格,都是情景再现创作的手段,是用来重现历史的工具,只要与作品本身的整体风格相符合,选择哪一种手法都是合理的,都不会违背纪录片真实性这一灵魂。

纵观金铁木的作品,无论是《圆明园》还是《大明宫》,情景再现的部分尽管有着大量的表演成分,但这些情节和表演都是基于历史的真实。在这样的情景之下,运用影视剧的叙事手法将历史讲述得更加灵活新颖,是纪录片艺术性的直观体现。

情景再现的创作不应该拘泥于绝对的真实,只要创作者本身对待历史是客观的,角度是中立的,各种形式上的创新都是应该值得肯定的。直接引经据典,单纯用解说词和空镜头的组合虽最能体现真实,却失去了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载体的意义。

猜你喜欢

大明宫手法纪录片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走在大明宫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与建设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