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履行国际主义使命的历史回顾

2020-01-09鞠玉滨

泰山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国际主义援助共同体

鞠玉滨

(泰安技师学院 基础部,山东 泰安271000)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自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履行国际主义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同样履行着自己的国际义务,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贫穷落后的民族和地区,给予了力所能及的、不间断的、实实在在的援助。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中国的国际主义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国际主义使命的历程,揭示出其中宝贵的历史经验和重大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履行国际主义使命的四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到1956年:克服困难,尽力施援

新中国是在旧中国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立初期,共和国把主要精力放在恢复国民经济上来,还没有能力为世界其他国家尽更多的国际主义义务。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时,就着重强调向外国学习,而对于外国的援助更多是提倡从道义、信念和革命、建设历史经验方面提供支持。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我们进行了全面封锁和打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不甘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反帝、反霸、反侵略、反殖民斗争的高涨,不甘心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在中国周边先后发动入侵朝鲜、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战争。中国共产党克服建国初期的种种困难,毅然支援这些国家自卫反击,组织了抗美援朝并取得胜利,对越南、老挝、柬埔寨及时援助,由此粉碎了美、法帝国主义企图,为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总的看来,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外支援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交往交流,仅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或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外援助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对外援助主要是道义和革命、建设的经验与智慧援助,资金及物资方面援助较少。

(二)1956年到改革开放初期:在和平共处原则下努力承担国际主义义务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开国之初得到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经济形势和条件好转的情况下,立即承担起国际主义义务,“胜利了的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还要根据可能的条件,给兄弟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以援助,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国际义务”[1]。

从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开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提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认为首先是“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2]。

在对外援助方面,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这八项原则的核心是“平等互利,尊重主权,不搞强权”。这八项原则的实施,彻底划清了中国政府的援助同历史上殖民主义掠夺的本质区别,同时也坚决反对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的以经济援助为名,把别国变成附庸的大国沙文主义做法,主张“国际合作必须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上,一个国家只有自力更生地进行建设,才能更有力量去支援别国,而在援助别国的时候,又必须促进受援国家实现自力更生”[3]。

正是在这些原则和基础上,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开展了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中国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了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主义义务。

(三)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前:我国对外援助进入新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对内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动乱局面,纠正了“左”倾错误,需要走出国门看世界,打开国门搞建设。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当时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作出了全新的判断和决策,从80年代开始,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合理利用外国的资金、外国的技术、管理经验等等,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4]。在此基础上,在对外援助方面也改变了原来单纯的物资、资金等方面的输入,调整政策,更加灵活地处理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技术、智力、经验等方面的援助,注重开展互利互惠的贸易合作。

基于此,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情适度调整了对外援助的规模、布局、结构和领域,更加注重提高对外援助项目的经济效益和长远效果,援助方式更加灵活。尤其是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国重点推动援助资金来源和方式多元化。援助的地理分布比较均衡,涉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东欧等地区大部分国家,其中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比重始终占三分之二左右,累计向160多个国家以及30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提供援助。这些援助项目主要分布在农业、工业经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重点帮助受援国提高工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改善基础教育和医疗状况。[5]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拓履行国际主义使命的新境界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对肩负的国际主义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定位。

1.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际问题,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制定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方略时,着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历史使命的理论,超越了国家、民族、意识形态、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隔阂,把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凝聚共识、共同行动的最大公约数,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其次,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三大历史任务,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在确定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时,充分考虑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危机加剧的外部环境;在加大治理生态环境力度和改善生态环境时,注意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制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时,注重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再次,深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认识。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各国人民必须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2.在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下,推动国与国之间友好合作新原则

中国共产党围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同各方关系,履行自己的国际主义使命,总的原则是坚定不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是为发展中国家主持正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与国际社会的相互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在国际上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朋友是谁,这个问题必须定位清楚。很明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们值得信赖和必须依赖的朋友,我们要有国际担当,承担国际义务,首先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敢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说话,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实现共享共赢。

二是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中国进入新时代,世界同样也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复苏乏力,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大国,把国内的经济社会问题,把国际社会的贫穷、战乱、恐怖活动等归咎于经济全球化,于是在国际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强劲的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经济全球化的立场,认清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保持战略定力,充分估计其复杂性、曲折性,坚定世界多极化的态势不会变,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变,国际体系变革的方向不会变,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变,采取切实措施和举措,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把创新发展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等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倡导在亚太经济体内构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在重要国际舞台上匡正西方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误解,批驳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在几乎所有双边多边会谈中都积极倡导开放、包容、共享、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开放理念,努力使世界经济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是努力维护和建立国际政治秩序。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坚决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单极主义和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给予同样的参与权、话语权,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3.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高质量援助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通过联合国、一带一路、中非、中阿、亚太、20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等双边多边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援助。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承诺或已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各类捐款1000万美元,援助资金近670多亿美元,贷款4250亿美元,提供资金支持600亿美元,投资金额5700多亿美元,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近12万人,培训各类技能人才30多万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了规模庞大的合作计划,这些项目涉及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工作、绿色发展、贸易投资、公共卫生、人文合作、和平安全等领域,为受援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自主发展、扩大就业、减贫惠民创造更多有利条件。[6]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贡献率平均在30%以上。自2017年以后的五年,中国进口8万亿美元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外来投资,对外投资额达到7500 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 亿人次,为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这些数字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履行国际主义使命,谋求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

二、基本经验和历史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70 年以来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大力援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和治理,为全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得到了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信赖,树立并巩固了坚持进步、主持国际公道正义的大国形象。70年来中国履行国际主义使命的经验主要有:

1.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履行国际主义责任,是赢得国际信任和尊重的前提,也是形成良好国际影响力和树立大国形象的前提。

2.只有站在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对外援助不谋求任何附加政治经济条件,才能培养和巩固援助国和受援国之间民意相通、相识、相信的基础。

3.只有在充分发展本国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基础上,才能为受援国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4.只有对受援国实施更加全面科学的援助,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受援国实现独立自主的发展。

5.只有实行平等基础上的互惠互利,才能实现援助与被援助国家双方共同发展,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国家间国际主义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履行国际主义使命的举动,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把中国人民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世界上向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广泛传播,促进了国际对中国的了解和信任。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70年始终如一,使马克思主义确立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旗帜在国际舞台高高飘扬,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强大生命力。

第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70年的对外援助,始终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代表着人类真情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公正的力量,正义的力量和团结的力量,代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四,在国际社会中,不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只有坚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互相帮助,才能实现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履行国际主义使命的成功实践,代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健康的发展模式。对此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将对如何更好地履行大国使命,促进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良好的借鉴。

猜你喜欢

国际主义援助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国际主义战士
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