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效率的影响研究
2020-01-08解清
解清
近年来,如何通过金融手段进行精准扶贫,以提升扶贫效率成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关键。为此,本文基于对金融扶贫和深度贫困的认识,总结了此类地区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提升此类地区的扶贫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当今世界,贫困问题依然是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尤其是深度贫困是亟待解决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并明确指出此类地区是金融扶贫的主要任务和主战场。同时党的十九大也为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扶贫工作给予了引导和鼓励。在这一背景下,深度贫困地区的金融扶贫工作相继开展。然而,在开展金融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金融扶贫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系列问题,从而影响了扶贫效率。
金融扶贫及深度贫困概述
贫困主要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贫困。其中,前者是指基本生活保障能力的缺乏,从而难以保障基本生活需求;而后者则是指在基本生活需求刚好满足的基础上,并无多余资金或能力用于丰富生活。深度贫困地区主要指的是处于贫困状态且难以在短时期内脱贫地区。与一般贫困地区相比,此类地区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方面,还是在基础设施和文化水平方面,均处于落后的状态。对于此类地区来说,其在生存条件方面较为恶劣,并且面临交通和信息闭塞等情况,因而是脱贫的重中之重。而此类地区的主要表现包括贫困程度深、持续时间长、类型多样化以及难度大等。
金融扶贫指的是在扶贫期间金融机构向贫困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其方式是通过信贷资金的提供实现脱贫。在深度扶贫地区中,金融机构可通过帮扶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等,扶持有潜力的农户和企业,并形成产业体系,以提升其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从而实现长效扶贫。
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金融扶贫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对此类地区进行金融扶贫的过程中,其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而其主要表现在监管力度缺乏、覆盖率低以及过分注重商业利益等。从监管力度方面来说,在扶贫过程中,出现高利贷、诈骗集团等问题。从覆盖率方面来说,此类地区大部分存在金融机构少且扶贫服务体系单一等问题。另外,对于此类地区,其大部分金融机构出于金融风险考虑,加之一些门槛条件,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从上至下制定的一套规定,其是无法根据各个地区的情况灵活匹配,从而无法满足贫困户的需求。
金融与产业契合度较低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深度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与地区产业锲合度偏低的问题。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力量薄弱,大部分企业整体实力不强,财务制度不健全,甚至部分企业负责人变动频繁,商业银行无法全面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出于风险考量无法进行信贷支持。此外,商业银行其商业性的本质决定了追求高利润的最终目的,越是经营效果好的企业,收入来源稳定的个人,越愿意与之合作。而在贫困地区中,越需要信贷支持的企业或个人越是经营存在困难,生产生活存在困难。这也带来了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另外,通常情况下,金融机构向贫困户提供的贷款大多是短期为主,而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大多需至少2年。期限错配会引发资金断裂,从而导致契合度低。
金融扶贫的风险较大
在对深部贫困地区进行金融扶贫时,其还面临观念风险、识别风险等。在观念风险方面,我国大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其贫困度的思想观念会受到习俗和宗教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在金融意识和市场契约意识方面表现淡薄,加之受到教育水平的制约,即使能够想到通过金融机构脱贫这一渠道,但也会出现还款不及时或不足等问题,从而对信用产生影响,致使再次获得贷款难上加难。在贫困户识别方面,也面临较大的难度。尽管在精准识别的过程中,是严格依据国家标准建档立卡识别的,但依然难以做到精准,尤其是在此类地区,尤其具有贫困地区面积大、人口分散等特点,更是难以有较为严格的标准进行界定。同时,由于大部分地区未引入动态识别方法,这也是导致难以精准识别的重要原因。
推动深度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效率的对策建议
注重完善金融扶贫的服务体系
在完善深部贫困地区金融扶贫服务体系时,应首先加强此类地区信用环境的建设。对于此类地区的贫困人群来说,金融精准扶贫属于长期合作的贷款服务,在提高监管力度的基础上,有必要对申请贷款的贫困户展开授信激励,并完善失信惩戒的贷款制度。例如,对于信用较高的贫困户,在下次贷款时,可结合其信用情况在信贷额度方面予以增加。而对于失信的贫困户,则可拉近黑名单等方式,以增强其信用意识。同时,还可构建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并借助“征信+信贷”模式对此类地区的征信体系予以完善。对于涉农的金融机构,为激发其积极性,可对其给予适当奖励,如出台财政奖励、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并完善风险补偿、担保机制,以对支农突出的银行给予政策倾斜等,从而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覆盖率。除此之外,还可创新贫困户抵押方式等,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
引导金融机构与产业的精准对接
为实现金融机构与产业的精准对接,应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引导作用,并拓宽融资与销售渠道。在发挥货币政策引导作用时,应依据村、县、业的发展思路,注重倾斜金融资源,并促使金融机构能够进行专营服务,以实现龙头企业、主导企业的发展。在融资渠道和销售渠道拓展方面,可利用区域股权市场,进行资源的整合,将存量盘活,进而将融资渠道畅通。同时,还可对各类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从而将特色农产业销售打开。除此之外,政府应对此类地区的金融机构给予大力的支持,如利用优惠政策等激励其与特色产业的精准对接,进而推动长效脱贫机制的落实。
進一步强化金融扶贫风险的防控
面对此类地区金融扶贫风险的存在,应将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如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监督检查办法的制定,以及还款计划等措施的监督指导等。同时,还应促进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应对扶贫风险,如人民银行主要负责信贷政策方面的指导,而商业银行则主要负责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等。另外,还可设置专项资金以用于风险补偿。除此之外,还可将信贷、保险以及天气期权等多种模式进行结合,从而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模式,以加强金融风险扶贫防控。最后,还可发动村一级政府部门,促使其协助金融机构对贷款挪作他用的农户进行核实,以对具体情况予以了解,进而最大化的降低信贷风险,从而为农户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增强人口素质
在深度贫困地区展开金融扶贫的过程中,观念风险等也是亟待解决的。也就是说,为实现此类地区尽快脱贫,还需从教育层面入手。为此,政府应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和强度,尤其是在劳动技能培训方面,为针对性培训的开展提供专项资金,从而提升贫困户的技能,以促使其有能力实现脱贫。与此同时,还可针对此类地区展开金融方面的教育,以通过金融知识的大力普及,从而增强金融意识,并提升信用意识。除此之外,还应展开其他教育,以转变贫困户懒惰心理,激发其内生动力,从而引导并教育其能够通过自己动手实现脱贫致富。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加速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金融扶贫效率,应在金融扶贫服务体系方面,在金融机构与产业精准对接方面以及在金融扶贫风险防控方面给予不断地完善,从而实现金融精准扶贫。与此同时,还应不断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和强度,从而通过提升此类地区人口素质,以提高扶贫效率。总之,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应通过金融精准扶贫并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以将扶贫的效率予以有效提升。
(中国人民银行彝良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