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资助工作视域下育人体系构建

2020-01-08齐伟

商业文化 2020年25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育人

齐伟

大学生资助工作作为高校困难学生家庭的主要资助体系,在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的同时,也给予了贫困生更多努力学习的动力。在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没能合理体现资助工作育人为本的根本目的。为此,本文将对大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理念的融合开展策略做出研究与探索。

我国的大学生资助工作是我国教育水平发展的重要体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广泛开展,十分及时有效地缓解了我国许多贫困大学生家庭面对上学难问题的压力,也给予了贫困大学生更加刻苦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在这样的资助工作下,我国高校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优秀的人才。

大学生资助工作育人体系

当今社会水平不断发展,各行各业所涉及的技术难度水平也在不断升级,对于拥有更高水平知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新时代对于人才的定义标准也更加严格。

每一年,受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援助而实现大学梦的贫困生不计其数,而贫困大学生的“贫困”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物质方面的欠缺,也体现在贫困学生思想观念上。同样,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不单单只有经济压力,更多的是承担了过多的责任与期盼,焦虑消极的情绪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意志,打乱学生学习的计划。因此,只有物质援助的资助并不是真正有效的,高校要在保证物质援助的基础上,合理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们共同参与,一同了解资助精神的内涵和资助工作的目的,活动过程中要坚持以贫困学生为主体,让贫困生在活动中挖掘自身价值,增强自信意识,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与思想境界,更加全身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充分体现大学生资助工作下育人体系的根本目的。

当前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资助育人的理念有待提高。就目前形势来看,很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更多注重经济方面,基本方式主要通过奖助学金、助学等申请,着力通过物质输送解决贫困学生的学业及生活经济问题,对资助育人体系的理念方面缺乏系统认识,只要求资助完成大学生的在校基本课业,忽略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这一理念的局限性使当今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出现很多问题,包括:资助形式单一且不考究,受资助对象的文明、道德、包容等方面欠缺考虑,主要以学习成绩为基础落实,忽略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存在某些资助主体过于重视思想教育方面,而忽略的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对资助育人的功能性不够重视。

忽视了受资助人群的心理问题。高校贫困大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会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往往成为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障碍。贫困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当地环境和教育条件比较落后,但是大多学习优秀且努力上进,会积极争取发展机会,但与其他正常学生相比,他们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较弱。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会造成两种极端,一种是导致贫困学生虚荣心作怪,掩饰自身的家庭情况,花钱大手大脚;另一个极端就是破罐子破摔,觉得家庭条件差已经落后一步,学生不如意也是理所应当。自卑导致的这两个极端的心理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甚至会导致他们拒絕参加集体活动,出现自闭、孤立、焦虑等性格弊端。

无偿贷款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强教育。很多资助主体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的经济资助都是无偿性的,有偿资助形式较少。这种现场的普遍性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自强自立发展。其一,通过经济资助使学生暂时逃过学习生活的经济压力,但是会助长不劳而获的心态,使其缺乏竞争意识和自强自立意识,滋生懒惰情绪;其二,对自尊心和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来说,无偿的经济资助会加重其心理负担,使其产生压抑、自闭心理,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都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无偿资助从长远目标开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及良好性格养成都是不利的,甚至会成为他们立足于社会的重大阻碍。

骗助现象滋生导致负面效应。资助对象的确认是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关键一环,必须从源头肯定受资助者身份,高校一般都是通过要求贫困学生提供家庭情况调查文档和贫困证明资料等来确认身份。在校大学生处于一个青春昂扬且激情四射的年纪,难免出现攀比现象,而相较于其他经济来源,资助育人体系一般都是开放性且多为无偿资助,往往导致部分学生盲目走捷径,利用网络平台的隐藏性和方便性,加之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申请开具假证明,骗取贷款和资助。长此以往,学生对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产生依赖,步入社会很容易产生责任感低、惰性强、诚信缺乏等品质特点。

构建“阳光工程”,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结合责任教育,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古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应将资助育人体系与机制有机结合,同时完善责任机制。一套科学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应从受资助者的认定为基础,制定出有效的管理监督制度,通过学生家庭背景及户口所在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考虑当地低保水平及生活消费比重、学校所在地的消费水平等综合因素,建立综合资助信息分析平台,准确定位受资助对象及资助水平。同时,为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及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建立大学生资助工作评价体系,保证真正困难的优秀学生得到资助,明确责任,强化追究机制,逐级审核监督,核查申办材料,对外公布监督电话、网络邮箱等,真正落实资助育人功能,也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诚实守信、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结合诚信教育,完善资助信用机制针对我国高校资助形式单一等问题,应通过实际情况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使贫困大学生能够及时摆脱无偿接受资助的困境,通过这种利用自身劳动换取报酬的形式,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和社会对自身的帮助和关心,避免产生自卑心态,同时提高自强自立能力,强化了资助育人功能,通过岗位的设立在校园内覆盖个人诚信网络,加强受资助大学生的跟踪管理和诚信教育,培养其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资助的育人功能。

结合感恩教育,建立就业帮扶机制。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建立是国家和社会为保证部分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产生的资助形式。随着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强,高校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建立有偿资助形式的就业帮扶机制。毕业的大学生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可以通过与社会企业、基金会等方面加强联系与沟通,传递企业理念,根据用人标准构建教育机制,通过国家、社会、高校等三方联动,以资助育人为载体,实现就业帮扶。对学校内部而言,可以通过设立资助岗位等平台,制定一系列帮扶政策,对部分品德优良、心理素质良好、学习成绩优异的有偿资助对象实行优惠政策,优先推荐给相关用人单位,是学生真正感受到国家的温暖,感恩社会、感恩母校,体现出社会的公平公正,最终用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他们在进入校园由于的同时经受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这种压力的增大将严格阻碍其正常心理及人格品质的形成,所以,通过建立科学有效可持续的资助育人体系,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具有重要意义。某些程度上,贫困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封闭等抑郁心理问题,当走向社会后,极端的个体会产生仇恨心理、扭曲心理,社会行为出行偏激,成为不安定因素。大多数心理素质的失衡是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经济因素的不正常满足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滋生。综上所述,高校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应关注其心理健康,不仅仅关心学业发展和生活状况,还应注意精神上的抚慰,通过资助工作推动心理健康平台的建立,实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沟通和交流,让贫困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感受到心理平衡,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性格,真正使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