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观察 精心解读
2020-01-08杭玲玲
杭玲玲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唯有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和个体差异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观察和解读幼儿是教育工作的起点,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日常的生活、学习、游戏过程,从中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发展的现状,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但在幼儿园实践工作中,教师的观察常常是盲目的,观察的质量较低。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园积极开展园本研训,探寻有效提升教师观察能力的对策。
问题一:观察意义不明确,观察意识淡漠
“为什么要观察?这么多幼儿,能组织好不出事就不错了!”“观察有什么价值,我还有活动计划要完成!”长期以来,教师忙于计划制定、任务落实,习惯了经验性的教育方式,忽视了专业成长的与时俱进。更有一些幼儿园仅把对幼儿的行为观察记录作为一项工作任务来监管,让教师们感觉到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观察。其实,观察应是教师自发、自愿的研究方式,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研究幼儿的过程,也是对幼儿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的再学习,更是反思自身教育对策的过程。
解决方案:
1.增强观察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第29条提出:“掌握观察、对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教师在观察前必须明确“我为什么要观察”等问题,在有意识的观察中,可以促使教师深入理解幼儿,研究幼儿,并制定出详实的教育计划,减少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当然在一日活动中,也常常需要教师有效利用随机观察,通过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判断已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及教育过程的具体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更好地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及时调整活动计划,满足幼儿的需求。
2.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
每一个观察活动,观察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角度获得的信息价值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由于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角度,“客观描述”变得笼统而简单,使得观察活动变得形式化,毫无意义。如一位教师在观察新生入园适应情况时,观察记录中只有一句话:“xx走到园门前哭着说不想去幼儿园。”可以说,这种观察意义不大,教师无法从中找到有效的教育切入点。
观察涉及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等。教师需要根据观察到的信息来调整环境、课程以及与幼儿互动的方式。同时,观察还可以为教师评估幼儿的成长提供具体而详尽的信息,发现幼儿成长中的亮点和问题,并提供积极有效的反馈,以支持他们的发展。
问题二:观察要点不准确,缺乏观察策略
“孩子都在快乐的活动,还要观察什么?”“这种观察与常规管理的照看有什么区别?”“整天忙得要死,哪有时间观察啊?”“每天观察,但是我们什么都没看出?”
观察不等于照看。园内经常看到教师一边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活动,一边兼顾活动室里的区域活动,还抽空去看一眼在过道中开展建构游戏的幼儿,可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这种观察的出发点是确保幼儿活动安全无隐患,侧重于常规管理、遵守纪律,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语言、动作、思维、兴趣、社会性交往,以及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是相对被忽略的,这种观察缺乏质量,无法及时了解幼儿的需求,调整、支持他们的活动。
教师的工作不仅要确保幼儿的安全,更应有效促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等全面发展。我们不仅需要观察儿童的行为,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能够通过观察来看见在行为背后的幼儿思维方式和身心发展状况。
解决方案:
1.梳理环节并阐明观察要点
“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应认真思考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每一个情境都能够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在这些环节中,幼儿是如何表现的,教师需要做什么。以盥洗、进餐为例,就蕴含着教育价值:爱惜食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节约用水和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等。教师根据发展目标明确观察要点,就能有针对性地观察幼儿洗手的过程,使用筷子的动作,是否有挑食和偏食现象等,根据观察要点来分析幼儿的发展状况,关联其最近发展区,给予幼儿相应的支持。
2.观察行为并关注活动过程
幼儿是独特的个体,其发展速度、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在日常活动中,幼儿的语言、动作等表达也有所不同。教师只有蹲下身来,以幼儿的视角观察其行为,把握教育契机并善加利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这就要求观察幼儿的活动应是有计划、有目的。在观察幼儿活动时,一位教师记录:“××到超市区转了一大圈,什么都没买,又去了理发店。”教师只关注活动的结果,记了一次流水账,幼儿对超市是否感兴趣、如何摆弄材料以及出现什么困难等细节信息统统忽略,而这些信息通常对教师更具启发性,并促使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
问题三:观察记录不客观,解读能力不足
“笔记本记录和手机拍摄就是观察记录吗?”“花了很多时间的观察记录到底有啥用?”在进入实际观察阶段时,由于教师缺乏有效的观察策略,无法客观有效获得准确而丰富的信息并进行有价值的解读。
解决方案:
1.巧用记录,注重观察的客觀性
教师写观察记录的关键是能否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仔细观察并客观详细地描述它们,因此教师的观察记录应客观地描述儿童的活动,直接记录儿童活动的行为、语言、表情等真实情况,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标记儿童。切勿使用主观判断的词句,也不要做出任意判断、假设或贴标签。如“xx是一个顽皮、好斗的孩子,不会与同伴和睦相处”,该描述就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不可取的。
重视观察记录和记录的方法,力求采取简便易行、形式多样,如图表法、叙事法、提示帖和摄像照相法等。目前,教师常用的方法是描述性记录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客观地详细了解儿童信息的各个方面,缺点是它费时费力。如果教师能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并根据自己的目的灵活使用记录方法,如使用照片、文字、表格和儿童作品记录等无疑会大大提高观察的效果。
2.精心解读,提高分析的有效性
解读是指透过幼儿的行为分析判断幼儿的发展及其缘由。会观察的教师一定会通过幼儿的行为、语言和对活动材料的使用情况,比较准确地判断幼儿动作、语言、认知、情绪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的个体差异。
观察分析的结果是教师开展新的教育活动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教师在观察到各种现象之后,有必要分析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一步观察和验证该策略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合适,以使观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并深入地分析儿童的特点、需求和问题,而不应是形式化的记录和不深刻的分析。为了分析儿童的特征和发展,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获得支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纲要》的精神和要点进行分析;用教育理论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幼儿的课程经验和生活经验;分析幼儿的成长背景,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科学解释幼儿的发展状况及其背后的原因。
对幼儿进行科学观察是每位教师在实践中需要探索和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而真实的信息,捕捉幼儿的典型行为,了解不同幼儿的特征,并发现教育规律。通过探索科学观察行为的有效策略,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将“理解先于教育”付诸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