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幼儿园阅读区的转型
2020-01-08邰文宇
邰文宇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主客体交互过程中获得的。”以阅读区为例,创设一个温馨的,让幼儿触目可及、伸手可取图书的环境能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阅读区的价值,加强阅读区内涵建设的研究,是幼教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现实之境:现实视域下阅读区建设质态
我园成立了阅读区研究共同体,立足儿童视角分析幼儿园阅读区创设的现状,将研究重点放在幼儿对阅读区的感受和需求上,探究影响幼儿阅读区活动效果的因素,通过观察与分析,发现幼儿园阅读区建设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理念缺失——教师对阅读区价值认识不清,定位与功能把握不准
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普遍对阅读区的功能价值判断不准确,定位不科学,虽然知道阅读活动的重要性,但超过70%的教师认为阅读区只要提供阅读材料,幼儿能安静阅读就可以了,对于幼儿的阅读需要、阅读方式、阅读素养、阅读收获等方面关注甚少。
2.环境缺乏——教师对阅读区环境更新不够,阅读材料选读率低
教师的习惯做法是将阅读区设置在活动室安静的地方,提供几个书架、一些图书,从学期初到期末,阅读区的材料除了更换位置,组织幼儿修补图书外,并无太多的变化,幼儿每天看到的是一成不变的空间和材料,同时,在投放阅读材料时,教师因缺乏对幼儿阅读兴趣、阅读水平及各年龄段阅读特点的专业认知,造成选读率低、资源闲置等现象。
3.指导缺位——教师对阅读材料分析不深,阅读指导策略欠妥
教师自身对阅读材料缺少解读与剖析,无法满足幼儿实现深度阅读的需要;对自主阅读理解存在一定偏差,认为指导反而会干涉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对阅读时间的安排缺乏计划性,难以保障幼儿有效的阅读时间;指导主要指向阅读规则等常规性要求。
二、文化之思:儿童立场中阅读区的转型思路
1.真释概念,升级定位阅读区的价值功能
在学习国内外幼儿园阅读区建设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阅读区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阅读区应是幼儿学习、分享资讯与休憩的场所,通过开发适合幼儿的阅读材料,挖掘不同阅读材料的特定元素,与幼儿生命成长建立丰富的联结。同时,阅读区还应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是班级乃至幼儿园的文化窗口,阅读区的建设代表着幼儿园与班级的形象,透过阅读区可以寻溯班级和幼儿园的文化追求与境界。
2.真解童心,创设幼儿视角的阅读区
在倾听幼儿的想法,解读幼儿的表达后,我们认为,在阅读区空间规划上,应考量幼儿认知、发展与行为的特点,让功能性空间、情感性空间、精神性空间三者有机融合。功能性空间应让阅读区成为幼儿学习与休息的空间;情感性空间则要注意不用大面积的鲜艳色彩刺激幼儿的感官,做到有留白、有节奏,整个空间温暖舒适,让幼儿在阅读时安静并专注;精神性空间侧重以美好的环境、丰富的材料、高雅的氛围让幼儿体验到拥有一座图书馆的满足感。
3.真知灼见,投放适合幼儿阅读的材料
教师从阅读材料的适宜性出发,在阅读内容、种类、形式和功能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考虑。选择投放幼儿在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图书;能涵盖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收集能反映当地乡土特色的图文资料;提供相应的读写工具,促进幼儿阅读和书写技能的提高等。同时,幼儿自身需求也是教师投放阅读材料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幼儿对于阅读材料有着各自的喜好,如有的幼儿偏爱色彩明亮的画面,有的幼儿喜好“幻想性”作品等,这些材料作为阅读对象与幼儿互动,其内容的科学性和启发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等都应得到关注。
三、实践之举:转型与内涵发展视域下的阅读区改造
将阅读区赋予儿童立场和文化意蕴后,我们开始对现有阅读区进行转型改造,实现三个连接:
1.阅读区与幼儿生活连接
阅读区的主要使用者是幼儿,教师邀请幼儿参与空间环境设计,倾听幼儿表达自己对阅读空间环境的需求以及想法;鼓励幼儿参与绘制阅读空间的标记、规则图示等,师幼合作汇总成空间环境图;幼儿参与制作,将绘制的空间环境图中可能实现的部分呈现出来。
以大一班阅读区改造实践为例,生活中幼儿已有参观图书馆和城市书店的经验,教师从幼儿的前期经验出发,组织大家讨论:想建一个什么样的阅读区?图书应该怎样分类?怎样摆放?怎样借阅?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同伴的建议,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将阅读区调整为“展示角”“借阅角”“静读角”和“交流角”四个部分。“展示角”展示的是幼儿调查统计后评选出的“人气推荐图书”,吸引幼儿主动阅读,围绕图书进行话题讨论。“借阅角”按照幼儿的想法,将图书等材料进行分类,便于检索,如按图书内容分为工具书、科普类、习惯养成类等,模拟图书馆的借阅流程,幼儿按照分类标志进行借阅。图书管理员由幼儿插牌轮流当值,在参与借书、理书、统计书的过程中,自然渗入角色体验与数学活动的内容,以拓展其功能。“静读角”则利用采光好的活动室角落,创设了相对静谧的阅读环境。幼儿可以跟同伴在帐篷中静读图书,也可以戴着耳机进行视听立体的阅读体验,既可避免同伴间的干扰,又能保持阅读区安静的氛围。“交流角”设立了“小小图书人专栏”,鼓励幼儿表达阅读感受,创编故事、自制图书。在幼儿建议下还设立了“朗读专栏”,由教师或家长在固定时间段朗读幼儿想听的图书,让阅读更有仪式感。改造后的阅读区与幼儿的生活、社会经验连接,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和灵动。
2.阅读区与课程活动连接
为使阅读区真正伴随着幼儿的学习发展,教师每次更新阅读材料时都努力做到与主题实施同步。主题实施前,教师参考课程主题投放与课程相关的图片资料、图画书、配套的音像资料等,做好相关经验的铺垫;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借助阅读区及时解决主题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阅读区设置留言栏,方便幼儿记录主题活动中想要查阅的资料,提醒教师及时根据幼儿的需要投放新的阅读材料。实践中我们发现:当阅读区與主题同步时,幼儿阅读的兴趣点会随着主题的进展不断动态地延伸拓展,投放的新阅读材料为主题活动开辟另一种视角,丰富和提升幼儿围绕主题产生的相关学习经验和信息,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3.阅读区与核心经验连接
空间的改造和材料的投放让幼儿喜欢上阅读,但如何在过程中让幼儿养成阅读的习惯,累积阅读的能力,进而成为终身的阅读者,教师必须关注幼儿早期阅读的核心经验,进行有效的指导。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形成这样的共识:早期阅读指导策略应该建立在自身对阅读材料理解的基础上,每一份投放到阅读区的材料,教师都应当在自身研读的基础上,从图画、文本、图文关系进行读本分析;从封面、环衬、书名页、版权页和封底等对阅读材料进行结构分析;从不同文体特色材料进行类型分析等。
在阅读区指导中,教师应谨记幼儿是阅读的主人,把观察、思考、预测、评判、发现问题的主动权留给幼儿,关注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带给幼儿的不同學习经验,如儿歌最关键的经验是感知音韵节奏,体验语言的趣味;儿童诗则提供了文字所蕴含的内在音乐性,幼儿可充分感受其意境和情怀;故事通过文图的叙事结构让幼儿理解和感受发生在别人或其他地方的事情,借以打开幼儿的视野或心窗;知识类图画书,以说明性的语言和写实的图片提供事实,可让幼儿获取知识,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精神……在此过程中,教师对阅读区的评价也需要转变:幼儿的阅读,不一定当下就能对主题或教育意图有全盘的理解或体悟,但阅读材料文图结合所传递的内涵就像是在幼儿的心田中撒下了种子,通过生活和思考,最终将内化为他们成长的养分。
教师们还应关注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在主题探索遇到困难时,自己到图书区寻找答案,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用绘画、图文并茂等方式记录在自己头像边,形成阅读“问题墙”,每天教师会到阅读区和这些带着问题的幼儿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幼儿也会到园级图书馆或和父母一起寻找相应的图书、资料,然后投放到阅读区。如在“植物大世界”这个主题中,幼儿通过图书区阅读并结合主题活动的经验,产生了关于植物的分科、落叶树和常青树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在阅读区及时加投了《果实是种子的旅行箱》《植物的四季》《两棵树》《苏梅自然科学绘本》《给孩子的常见植物识别手册》等图书,幼儿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回应,关于植物的探索又随着阅读不断深入。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阅读,教师在为幼儿创设阅读区时,应关注每个幼儿的阅读需要,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让每个生命都得到自然、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