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
2020-01-08贾文忠
贾文忠
清晨,是一天的开端。左前方,是从薄雾中刚刚跳出海面的一轮红日。
早早的,我就從杏林来到了中山路。
这里的骑楼恐怕是厦门最古老的建筑了,其实最早说的厦门,也就是这附近一带了。中西方的建筑艺术在这里交汇,充分体现出东南海滨城市的特色,鳞次栉比的商店,川流不息的人群,勾画出繁华喧闹的都市街景。
目光远处,是五老峰。五座山岭连绵起伏,层峦叠翠,林木葱郁,奇石嶙峋,洞壑幽深。每逢仲春时节,云雾萦绕,状如五个老人凌坐空中,翘首遥望茫茫大海。而山下翠松茂密,仿佛老人的长须。
五老峰下,一声磬响,阵阵低语喃喃飘出,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抬头望去,有一处古香古色的寺院映入眼底,那就是南普陀寺了。渐渐地,喃喃声清晰起来,是众僧人颂着梵文,和着钹铙鼓乐,木鱼作响,高低错落有致,如潮起潮落,怦然心动。莫名,有一种令人屏息的超脱感,绵绵不绝透过层叠的佛像经幡飘向大殿上空。
南普陀寺左临厦门大学,右毗厦门理工学院,佛门弟子、寒窗学子,穿梭往来,暮鼓晨钟,相映成趣。清澈的阳光洒满古寺。薄薄的围墙外,上班的人们在吃早点、喝牛奶,厦大的少男少女们揉着眼睛穿过校园奔向教室和图书馆。而我就在此时以顶礼膜拜的心情走进了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元废,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清初又废于兵祸。1683年,施琅从厦门发起兵,攻克明郑,收复台湾。作为闽南弟子,靖海侯施琅没有忘记胜利来自神明。于是,在得胜班师驻镇厦门时,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并增建大悲阁,作为观音菩萨道场。因为寺在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南,就把普照寺更名为南普陀寺。
此后,几经募资修建,古刹终于又现盛世重光。身边是络绎不绝的香客,一脸的神圣与庄严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比拟的,上香、祈祷、膜拜……
寺前有7座由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等七尊佛像组成的汉白玉塔,象征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塔间是放生池,塔前是荷花池,周围还有许多高大的菩提树、木棉树和柏树,并有两座亭阁。有山有水有树有塔。
在南普陀寺,春天,你可看到盛开的红艳艳的木棉花和飘飞的花絮;夏日,满池荷花相约开放,亭亭玉立,在蓝天与白塔的映衬下,更显清新脱俗;秋日你可以坐在菩提树下的石凳上休息泡茶;要是到了冬季更是可以在清静高洁的佛门净地专心聆听佛乐,或者念佛念咒了。
天王殿有楹联“分派洛伽开法宇,隔江太武拱山门”,意思是说洛伽分支出来的南传佛教,在五老峰下创建了南普陀寺。天王殿也称弥勒殿,弥勒佛在我国成了手拿布袋体貌肥壮的光头和尚,他常常荷一布袋,云游四方,总是眉开眼笑,和善待人。
从藏经阁后面,沿山径台阶两侧拾级而上,可见两旁怪石嶙峋,树木婆娑,岩石上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的题刻,既有佛界用语,也有赞美山水之词,如“法性常留”“大好河山”“海不扬波”等石刻。
登上太虚台,展望海景,烟波浩渺,山海奇观入眼来。俯视脚下层林尽翠,凉风习习,景色清绝。近峰远眺,厦门大学尽收眼底,红白相间的房子掩映在绿树丛中,旷览海天,意境无限。
这里,作为宗教交流和传播教旨的场所,承载着我们对于希望的渴望。正如人的一生,只有坚定自己的信仰,生活才有方向,生命才能有目标。生命中被标记为重要的事情,即使在别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因为我们的认真和坚持,那段过程一定是幸福的。
我请了好多书签,一套一套的,很漂亮,很有文艺气息。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