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安水利

2020-01-08陈光明

荷城文艺 2020年4期
关键词:姚安坝子大石

陈光明

小学时,父亲在仁和工作,我经常去找他。途经大石淜,当时叫大坝海子,总会被碧波荡漾、堤柳成荫的景色所迷。长大后才知道,这是水库。于是从大坝海子到其他海子,逐步地了解了姚安水利的演变与发展。

老辈们传唱的“年成不好遇干旱,上坝栽秧下坝干,突降一场霹雳雨,下坝淹成一条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前历代姚安的水患。为改善农业用水,减少水患,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姚安先民一代接一代的“造起陂池,开通灌溉”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歷史上之姚安水利,应以大石淜为首。据《民国姚安县志》记载:“大石淜建造于元朝至正年间。在府城南五里,蓄蜻蛉河水, 广四百二十亩三分。万历十六年,增高旧堤,(甃用砖砌   东西二闸以砖石,雍正二年康熙五十八年分别修东河桥闸、西河桥梁。乾隆年间沿堤植柳以固堤。”

由于大石淜邑南数百平方公里山涧群流,悉汇于此,而为平原广川之策源地。故姚安坝子田畴有大部受其灌溉。历史上虽遭遇数次洪灾致决堤,毁闸之害,故姚邑之先民皆竞竞维护,益于农桑,使得该淜蓄水能够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改淜为田。《民国姚安县志》记载:“吾姚各淜面积,要以大石淜为最,而水利之大亦以大石淜首称,盖位置既居各淜之上。”

记忆中,大石淜、长寿淜、黑坝淜、乌鲁淜、塔镜淜均蓄水延续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九坝十八淜中,至今还在蓄水的也只有乌鲁淜(自久海)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九坝十八淜”和遍布各自然村的水塘、泉水,世代浸润着姚安大地,姚安也被人们冠上了“鱼米之乡”的赞誉。

历史上,水一直是制约姚安发展的瓶颈。“若要心不慌,唯有水能安”,代表了姚安老百姓的心声和渴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精辟论断,全国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姚安人民在国家的支持下,发扬艰苦创业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风餐露宿,住山扎营,食粗粮喝淡汤, 靠肩挑马驮,用钢钎大锤,推车石碾、石锇,兴建了洋派水库、下口坝水库、大康郎水库。六十至七十年代, 兴建了马游水库、黑坝水库、杨家村水库、黄龙寺水库、胡家山水库。八十至九十年代初,兴建了红梅水库和小一型水库若干个。本世纪初,又进行了大规模的除险加固和沟渠支砌“三面光” 工程,使蓄水之能力达到 1.18 亿立方米,并形成了“九沟三河”的东西南北输水网络, 实现了西水东调、南水北灌之布局,全面打破了“靠天吃饭”的局面,筑牢了姚安全面发展的根基。

因为大兴水利,解放以来,每到春耕生产季节,大小水库开闸放水,满沟满河满田满坝一片汪洋。牛歌声震,曲子唱响,坝子腔扬,一片繁忙景象。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首首诗歌久久回荡。

到了仲夏,整个坝子换上了新妆,大地变成了碧绿的地毯,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河岸、沟堤边柳浪荡漾,鱼儿在秧田里、水沟中穿梭,野鸭、水鸟在水库坝塘中悠闲地游荡。顽童少年水中戏耍,拉筢、鱼罩、鱼笼、簾子全用上, 捉泥鳅,逮黄鳝, 攉水抓鱼尽情欢。炊烟中飘散着鱼香,街市上摆满了卖鱼的篓篮。

秋季里,姚安坝子一片金黄,街市上尽摆谷花鱼、泥鳅和黄鳝。撤田水秋收忙,打谷机轰鸣,海簸贯响,丰收后的晒谷场上笑声扬,家家户户腌鱼香。

入冬天转凉,田野绿盎然。满坝豆麦迎风展,割草积肥为来年。农民踊跃上交爱国粮。猪催肥,牛长膘,鸡鸭成群羊满山。家家户户杀猪宰羊过年忙。

时至今日,“一乡两城三基地四产业”之思路谋划和大规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原特色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以及果、蔬、花、牛四大产业的优势凸显,都与姚安水利密切相关。姚安姚安,唯水能安,越来越成为姚安人的共识。

猜你喜欢

姚安坝子大石
胆小鬼的长裤子
几株月季
妈妈“糊涂”了
十岁练什么
保山市粮食生产发展的辉煌历史成就
云南蘸水谣
姚安组章
无名石头国
宽坝子赋
胸口碎大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