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清香甘为泥(纪实)
2020-01-08钱爱萍 刘德安
钱爱萍 刘德安
2018 年 10 月 12 日一大早,在大河口村院内上演了感人一幕:几十名群众满含热泪自发前往该村村部送别原县科协驻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发顺同志。
“张队长,有空常回来看望大伙。”
“张书记,扶贫使我家过上好日子,一靠党的政策好,二靠你的辛苦付出,我们全家感谢你。”
“是呀,没有你的帮助,我们哪能如期脱贫,过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大河口村半山小组贫困户郭有珍、郭有安紧紧握着张发顺同志的手依依不舍地说。
“人是有感情的,真心相待,以心换心, 这样的好干部,说真心话,我们……我们大河口村的群众真舍不得!”
大河口村秧田箐小组贫困户张培固曾几度哽咽,泪水盈眶……
“ 单位派我到村上扶贫, 就要扎扎实实做些事情,想方设法为大伙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做任何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做到问心无愧!”张发顺如是讲。
张发顺说,自己虽然因工作需要调整回单位上班,不在大河口驻村了,但还是会经常再回来看看村里的老百姓,因为在驻村三年的日日夜夜,内心其实早已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
责任·担当
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既然选择了驻村, 便须风雨兼程。
扶贫工作,本身就复杂困难,要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张发顺同志清楚地认识到, 必须以“四心”同全村干部群众共甘苦。一是安心。大河口村离姚安县城 37.5 公里,是彝汉杂居的山区乡,全村农村户籍人口 276 户,878 人, 建档立卡贫困户 83 户 294 人。山区的贫瘠,恶劣的自然環境,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基础性的困难。而困难中的 83 户,更是难上加难。要实现贫困户脱贫的目标,张发顺同志首先改变的是自己下村的作息时间,村委会处于工作第一线,如果按照机关的作息时间,就无法保证驻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只有安心驻下来,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二是专心。张发顺同志驻村后, 县上派下来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只有他和大学生村官,工作任务比较繁忙,他们坚持每周驻村 5 天,长年驻村不少于 240 天,由于回家时间少,家中爱人初时也有怨言,特别是 2017 年以来,加班、取消双休已成工作常态,为确保自己驻村工作顺利开展,张发顺同志多次耐心做好爱人的思想工作,并说服爱人到所驻村贫困户家中进行实地了解,看贫困户家中的生产、生活情况,使爱人对驻村扶贫工作从不理解,变成了主动支持。有时由于工作任务重,一个月只休息两天,爱人主动将换洗衣服送到村委会。三是真心。要干好扶贫工作,熟悉村情社情、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是基础。张发顺同志驻村后,在村两委和其他同事的支持配合下,对 83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多次遍访,对各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按照各户的致贫原因拟定了帮扶措施。3 年来,张发顺同志遍访农户不少于 3 次,到各贫困户家走访平均不少于 6 次,多的达 10 多次,只要有人说到贫困户,张发顺同志如数家珍,立即就会告知这户住那个组,有几人,致贫原因是什么, 应从哪方面帮扶。有时朋友从县城去看他, 开玩笑说:“你干脆在这里安家得了”,张发顺同志总是理直气壮的说:“要干好扶贫工作,贫困户的情况不清楚,你如何因户施策”。“作为两山参战军人,只有摸清情况,才能取得决战的胜利,我既有幸参加了扶贫攻坚战,就一定要打赢,向组织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只有真心,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四是同心。农村工作,既要正确掌握国家政策,宣传群众,又要充分调动村委会干部的积极性,依靠他们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才能办好农村的事情。张发顺同志凭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与当地村干部同心同德,尊重他们、依靠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一同搞好工作,实践证明,同心换来真情,一同搞好扶贫工作是下乡工作队的愿望,也是村干部们的共同希望。
求索·突破
俯下身子,就有路子。思路决定出路。
大河口村虽然人数不多,但各村民小组居住分散,各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也不同,从致贫原因分析中得出,全村 83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缺技术致贫就有 46 户,160 人,占贫困户总数的 55%,而张发顺同志所派出的单位县科协正好是社会科普的重要力量,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要使贫困户真正脱贫,必须进行“造血扶贫”。在认真落实好各级扶贫政策的同时,张发顺同志面对扶贫村长期以来“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春播一大坡, 秋收小背箩。耗子跪起吃,鸦雀够不着”的生产生活实际, 积极探索创新, 通过走访、座谈、调研,全面分析大河口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最终确立了“两依一推”工作思路(依靠群众、依靠特色产业,推动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举全村之力布局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要改变贫困山区群众的经济状况,扶持和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是帮助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手段。张发顺同志通过召开村级干部会, 找群众座谈、进行民情调查等方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到大河口村80% 以上的农户都栽有核桃,但由于各户种植数量多少不一,种植品种老化,种植户的管理水平有限等问题,群众栽种的核桃以自给和送亲戚朋友为主,没有形成经济效益, 对农户的增收促进作用有限。2010 年 1 月乡上虽然成立了大河口乡核桃产业协会,但由于缺乏资金,协会工作难以开展。为此,张发顺同志东奔西走,多方汇报,积极争取各级支持,最终帮助协会解决了 30000 元的发展资金,为协会开展技术培训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与县锦秋核桃产业协会联系,由县锦秋核桃产业协会免费提供了 500 棵优质核桃嫁接条,对当地老品种进行了改良,并借助协会这个平台,对种有核桃树的农户进行培训,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效益。
大河口村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紫贝乌河从村中横穿而过,水利资源丰富,当地畜牧业发展兴旺,农家肥比较多,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没有龙头企业,产业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一直处于空壳状态。张发顺同志在县科协领导的支持下,通过大姚县科学技术协会的引介, 2016 年 5 月由县科协组织村委会领导和小组负责人到大姚县丰林农业有限公司进行了蔬菜种植考察,并与公司就发展大河口村蔬菜种植签订了合作协议。县科协在经费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前后投入了 25000 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并在小白者乐组进行了示范种植和科技培训,通过典型引路,到 2017 年全村276 户农户种植了窕秋红辣椒 620 亩,实现产值 225 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 2500 多元, 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稳定的后续产业。同时,在窕秋红辣椒产业发展过程中,村“两委”积极参与,配合公司为农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并组建了二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以“村党总支 + 合作社 + 基地 + 公司 + 农户” 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引导群众发展无公害蔬菜、核桃、烤烟等特色产业。村委会在服务过程中也得到了公司的回报,2017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 4 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和富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如今,“脱贫路上一片红”已成为大河口村的美丽名片,辣椒种植已经成为广大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支撑和共识,村民逢人就说党的政策好、党的干部好,到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有付出就有收获,张发顺同志在驻村期间,2016 年被大河口乡党委表彰为“优秀工作者”,2017 年年终考评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18 年 10 月被中共姚安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引领·超越
信仰让脚步更有力量。
心中有信,手中有策,脚下有力,方能行稳致远。
在三年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张发顺深刻认识到,党的建设和扶贫工作要同步开展,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而要保证扶贫工作出成效,就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制度、组织优势,凝聚广大党员干部的力量,齐心协力抓脱贫、促攻坚,做到党建工作和扶贫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实现小康目标才有保障。
大河口村党总支设有 5 个党支部,现有党员 77 人,分布在全村各小组。张发顺同志认真履行第一书记职责,利用一年一度的党训班等各种机会,大力向全体党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讲清各级有关扶贫工作的各项措施,让全体党员参与到扶贫工作中, 发挥党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充当扶贫政策义务宣传员,形成党员带动群众、全村上下奔致富的生动局面。2016 年 7 月大河口村党总支被中共姚安县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 年被中共大河口乡党委表彰为“优秀党总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