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下『恨』父母
2020-01-08连岳
青年文摘(彩版) 2020年21期
一个读者向我写信,说自己是留守儿童,从小是长辈们口中的“尖子生”,然而过得并不快乐。父母虽不在身边,但给她的压力以及对成绩的极度炫耀,让她只想逃离。读大学后,她彻底解放了自己的天性,谈恋爱、挂科、借网贷,欠了一屁股债,成了家族人眼中的反面教材,再也不是一个乖孩子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更是剑拔弩张,彼此“恨”得牙痒痒。
我给她的建议是,首先把这恨解决了,才能谈人生的其他问题。恨会让一个人简陋,让你生活在机械的否定中:我恨之人希望我做的事,我偏不做;他们不希望我做之事,我偏去做。这里面只有激情,没有理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恨父母的时间,有的短,有的长。这个恨的产生,可能是因为父母确实不称职,又或者在教育的过程中犯了一些错误,甚至本身只是教育必然会有的严厉时刻。这是成长的烦恼与成本,只是很多人睡一觉起来,恨就消失了。再记仇的孩子,成长之后,生出同理心,知道人之不易,恨也不会长存。
父母不能陪在身边,或許是他们的失误,或许是他们不得已,但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一些创伤。可是,正常的心理医生都会说,这是小伤,可以愈合,不该不停地回忆、反刍、强化。就算父母有错,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为孩子还债,忍受子女的各种逆反,早就两清了。
然后,努力把学习和工作经营好,之后和父母好好沟通。父母说得对的地方,就听;不对的地方,就用事实证明你的想法是对的。爱也不是事事顺从、没有主见,爱是大家都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与未来,而只盯着自己的不开心,那不仅自己看不到未来,也会让别人没有未来。
从今天开始,不要再轻易“恨”父母了!如果曾经“恨”过,正确的方式便是尽快翻篇儿。只有不恨,才有爱与意义成长的空间。
//摘自连岳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