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户外运动课程发展受限原因分析

2020-01-08黄亨奋黄伟鹏

体育科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体育课程

黄亨奋,李 萍,黄伟鹏

(华侨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户外体育运动课程教学作为体育课程中常见的教学方式,严格遵照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同时也能有效地实现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目标。为此,我国设立了较多的专业体育院校,这些专业院校都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质量管控严格[1-2]。但是在社会经济发达的今天,人们更渴望返璞归真,希望多与大自然亲近,因此,“户外运动”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高校需要对众多户外运动进行科学评估,并根据高校目前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确定能顺利开展的项目类型,从而建立科学完整的户外运动课程体系。

1 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发展现状

据中国登山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在我国的高校中,将户外运动课程列入教学范围内的学校有将近200所[3-4]。在这200所高校中,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侨大学体育学院等高校在体育教育或者社会体育专业中设置户外运动方向,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擅长户外教育的人才进行专业培养。纵观现今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有将近28 %的普通高校将户外运动设为必修课,将近60 %的高校将其设为选修课,剩余则将其设为专修课。高校开展户外运动选择最多的是攀岩运动,定向越野等项目次之。我国开设户外运动课程的时间较长,在已开设该类课程的高校中,教学体制与方式仍不够科学规范,种种现象说明我国高校的户外教学还有待完善。户外教学目前在我国刚开始不久,大多数高校仍在探索怎样建立一个合理的教学体制。因此,教育管理部门有必要加大支持力度,在我国推广户外教育[5-7]。

2 制约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索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发展受限的因素,本文对我国243所高校展开了体育课程户外运动相关问题的调查,在调查基础上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户外运动课程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实证数据来源于2019年4月对我国243所高等院校大学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内容与体育课程户外运动相关。研究采取便捷取样的方式,在线上、线下共发放3 500份调查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 272份,问卷调查的有效率为93.49 %。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分为被调查者个人信息部分与户外运动课程部分。其中,个人信息部分主要为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学历;户外运动课程部分主要为影响课程开展的原因调查。

2.2 指标选取与计量模型设定

一般来说,影响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基础因素主要包括师资因素、基础设施因素、政策支持因素、资金投入因素等。本研究借鉴黄亨奋博士2009年的研究结果,选取了师资、经费、学校支持、安全性4项指标作为自变量,以高校体育课程中户外运动学期开展次数(HW)(即学期内体育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运动锻炼的次数)为因变量,探索影响高校体育户外运动课程开展的因素。

师资(SZ)主要指高校体育教师中具有户外运动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并且能组织和管理户外运动课程的老师,以符合条件的教师数量为具体指标;经费(JF)主要指高校投入户外运动课程的资金额,包括户外运动专业人员聘请费用、户外运动场地构建、户外运动设备与用具购买等项目的花费;学校支持(ZC)主要指高校针对体育户外运动课程所颁布的政策数量,一般认为,学校推行的户外运动课程政策越多,其对该课程的支持度越高;安全性(AQX)主要指学校开展户外运动的场地事故发生数量,事故发生数越高,其安全性越低。另外,本研究还从被调查者的年龄(age)、性别(sex)、学历(edu)等因素来探索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特征对体育课程户外运动发展的影响。

在指标基础上,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模型形式为:

(i=1,2,3,……n)

在上述公式中,HWi为高校户外运动学期开展次数,α0为常数项,SZ1为师资数量,IF2为经费额,ZC3为体育课程户外运动相关政策数量,AQX4为安全性,age5为年龄,sex6为性别,edu7为学历。ε为残差项。

2.3 实证结果

首先对所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1可知,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户外运动的次数最多仅为5次,最少为0次,平均只有2次,总体开展水平较低。另外,高校中户外运动专项教师数量最多的为6名,最少为0名,表明师资力量总体较差。经费方面,高校中户外运动最高经费投入为3万元,最低为0元,可见,高校对户外运动发展的投入较少。政策支持方面,最大值为3个,最小值为0个,表明高校对户外运动发展的支持水平较低。此外,高校中体育老师年龄最大为55岁,最低为26岁,平均年龄处于中等水平;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学历方面无显著差异。

在描述性统计基础上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回归结果

注:**表示在1 %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 %的水平上显著

从表2可知,最终与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户外运动的次数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分别为师资、经费、政策、安全性、教师年龄。其中,师资、经费、政策、安全性四项指标与户外运动次数在1 %的水平上显著;教师年龄与户外运动次数在5 %的水平上显著。综上可见,高校在户外运动专项教师引入和培训、经费投入、政策支持以及安全性保障上均成为阻碍当前其户外运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教师的年龄也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影响户外运动课程的开展,这可能与教师的社会经验以及教学理念、身体素质有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安全保障水平不足。户外运动的场所通常为未经过人工设置或建造的野外环境。因此,在开展户外运动的过程中,安全因素是影响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教师能否有效组织、学校能否扩大课程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户外运动安全的因素十分复杂,且具有难以控制的特征,需要活动的组织者具有较强的场地评估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以确保活动参与者的安全。可见,在安全保障水平不足的情况下,院校出于学生生命安全以及学校管理责任的考虑,通常采取消极应对的策略,使得高校户外活动课程的发展受限[8]。

(2)高校经费有限。户外运动是近年来基于人们生活水平提升背景下兴起的一项综合性体育运动,其首先在成人户外俱乐部中发展,需要一定的设备基础。因此,高校并没有开展户外运动课程的经验,在财政资金立项上也没有对户外运动进行专门设置,这导致高校普遍缺少户外运动所必备的器械设备和相关的工具装备。高校的财政资金有限,户外活动的基础设备比传统体育设施昂贵,因此,为了避免内部资金调用的重新协调,许多高校并未引进该项运动课程,或者对该课程的财政投入极少,这使得高校户外运动无法真正可持续发展。

(3)师资数量有待增加,质量有待提升。由于户外运动活动场地较大且环境未知性强,对于学生而言要完成一次户外运动任务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且完成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户外运动组织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自救知识。但目前而言,普通高校并没有对具备该类知识能力的教师进行专项招聘,即使校内开展了户外运动课程,其课程老师也是由其他项目体育老师兼任。因此,当下普通高等学校的户外运动教学组织水平较低,课程发展受限。

(4)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强。户外运动最初是一项成人时尚运动,由于该项运动相对自由,活动场地大,对集体合作能力、个人耐力要求较高,趣味性较强,因此也深受广大大学生群体的喜爱。然而,由于该项体育运动发展历程较短,高校引入该项运动的可能性较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较少开展户外运动,即使已经开设户外运动体育课程的,对该项课程的重视度也较低,针对课程制定的相关政策也较少,无法引起教师与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可见,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强,也是导致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发展受限的重要因素之一。

3 高校体育户外运动课程的构建

3.1 课程目标的建立

在设计体育课程之前,首先要设定目标,该目标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出发点,是课程在实施以及后续完善等环节的重要前提。要将户外运动教育列入当前体育教育体系内,设定其课程目标是第一步。课程参与人员、整个教学要使学生对技能掌握达到什么程度,在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方面要达到怎样的指标,这些都是传统体育课程涉及的内容。户外教育需要在这些目标的基础上形成创新点,要求学生在对所学习的户外运动形成初步了解的前提下,把注意力放在放松身心上,专注于体验课程所带来的愉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出更有趣的活动体验。

在认知方面,学生在户外运动课程中能更进一步剖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也能在日后工作和生活中最大限度地运用已学到的技能。情感方面的指标侧重点在于人生价值观、自我评估能力和建立人际关系等方面,在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帮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体验真实的生活,形成健全人格。在社会指标方面,户外教育主要通过真实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与健康的人格,学会自信、懂得自强、做到环保。除此以外,学生日后终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社会适应能力也是户外教育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学生要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如何做出果断的决策、如何执行计划。户外运动技能虽然是教学的主要部分,但是也不能顾此失彼,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健全人格以及社会适应力同样重要。

3.2 教学原则的确立

在对户外教育课程进行设计时,学校要按照基本原则构建出合理的框架,同时也要体现户外教育的创新之处。高校户外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必须是科学的、可以得到发展的,这是高校户外教育课程开展的基本前提,然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课程设计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反映出学生的想法,即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由于该类课程的教学环境是在户外大自然,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相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将这些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危险考虑在内,列出保险举措,保证师生安全。其次,户外教育与传统体育教育不同,涵盖了其他方面的知识,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该项运动的内容,还能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高校在设计课程时要以此作为前提,分析各方面的联系,保证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与丰富性,且不失趣味,这样的课程才能真正符合相关原则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与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极大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3 理论基础的构建

户外教育的关注点在于真实体验,这是其最重要的,而人是体验的主体。户外体验作为一项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体育运动,实地体验是户外运动最大的特征之一,同时也应该成为当代体育运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学生而言,参与户外运动有助于增加其对人生、自我的感悟和追求,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户外运动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的一项新兴课程项目。出于对户外运动综合性、趣味性以及教学价值的考虑,在高校普遍开展户外体育运动课程十分必要。而要促进一项新兴体育运动的推广,既需要高校给予一定的重视,又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只有完备的发展环境才能保障发展的质量。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体育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冬季户外运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户外运动自然资源分布及其区域开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我们的“体育梦”
高校户外运动课风险管理探究及应对策略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