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创”教育融合的航海学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2020-01-08李小朋
李小朋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206)
1 国内外“三创”教育改革研究现状分析
1.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创业逐步发展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学科。美国的高校将课堂内和课外的各项创业活动相互融合,通过学校、企业和孵化基地帮助学生完成创业项目[1]。英国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多元互动,在创业机制政策、场地设施租赁、创业成果转化与孵化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日本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必/选修课程中。国外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较多地停留在有创业想法或者创业实践的学生身上,帮助他们完成创业活动。而对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传承和创业技能培训上涉猎较少。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各高等院校必须积极地将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其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该校相关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专业创新技能的培训相结合,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创培学院,构建了“三层进阶”的双创教育体系,双创教育工作也取得较好的成绩。国内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不强,在课程授课时只注重理论传授和实践能力掌握,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业后发展受限[2]。
2 “三创”教育融合的课程改革路线
2.1 将课程思政全要素融入课程设计,构建三全育人课程
按照PDCA课程诊断机制,有序进行课程建设,形成有效的课程诊断机制。以海船驾驶员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按照支持级值班水手、操作级二副与三副、管理级船长与大副等岗位递进的成长规律,重构课程内容,将颗粒化的课程资源序化、优化,分层次、分类型完善课程资源,辅之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将课程思政全要素融入课程设计,构建三全育人的课程支撑体系,支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
2.2 提升教师“双师”素养,确保课程改革持续有效进行
依托山东航海教育联盟、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健全和完善校企双向顶岗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提升双师素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和优化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技术技能航运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线三级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强教师专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建设开放式共享型的船员技能实训实践平台,完善课程技能工位建设,促进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与实施;通过上船顶岗,开设船上课堂等方式,打造结构化的教学团队,建成一支高水平结构化课程教学团队。
2.3 建立多元参与课改平台,构建全员参与课改模块体系
依托校企合作股份共建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学校间通力合作形成“政校行企”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强化教师教学、学生上船见习与实习、虚拟实训资源一体化设计的教育教学活动,系统优化专业课程资源,逐步形成多元参与的长效运行机制。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与省职业教育云服务平台实现互联,共享课程资源,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形成“课岗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资源。通过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一体化进行课程改革与设计,培育技术技能航海类专业人才。
3 “三创”教育融合的航海学课程改革实践
3.1 研究国内外高校三创教育现状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理论传授、实践培训和素养传承有机融合,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成为人才培养的新趋势。以《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依据,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树立“解放学生,手脑并重”的航海类专业课程“三创”教育融合的育人理念,提出航海学课程“三创”教育融合的途径。
3.2 航海学课程“三创”教育融合的改革内容选取研究
航海学课程是海员驾驶员岗位适任的重要内容,内容多,结构复杂,学生难于掌握,基于此种情境,按岗位任职从初始岗位三副到发展岗位二副和大副、船长以及岗位知识技能要求分成3个模块9个项目共21项任务。根据岗位模块设置9个项目,全面阐述典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遵循海船驾驶员岗位能力递进规律,系统开发课程。
3.3 航海学课程“三创”教育融合的课程改革路线研究
通过航运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和设计课程改革方案,搭建智慧航海技术革新与协同创新平台,研究制定船舶操纵与驾驶员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收集整理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及案例资源,课程内容的编排顺序针对学生所从事岗位具体工作的行动顺序,以此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3.4 航海学课程“三创”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针对如何在航海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三创”意识、项目选择,实现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等,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3.5 航海学课程“三创”教育融合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本课程的评价方法与考核方式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注重实践创新的过程,融合国家海事局船员考试模式进行改革,逐步构建起基于工作任务实施过程的考核与技能型实践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及创意精神的培育上进行关注,结合实船岗位案例实践完成考核。
3.6 针对课程改革进行实证研究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从企业、教师、学生3个主体层面,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听课调研等形式多角度搜集资料,及时调整课程“三创”教育融合的内容,进行实证分析,总结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改进。
4 航海学课程改革特色
4.1 课程结构化设计思政英语双渗透,具有创新性
课程资源按照“颗粒化资源、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建构逻辑,通过海员驾驶员岗位全面阐述设备的操作与维护,遵循支持级值班水手、操作级二副与三副、管理级船长与大副等岗位递进的规律,系统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微课、在线教学平台、资源库等教学辅助手段,分层次、分岗位、分类型、分模块完善各类资源建设。
4.2 课程改革融合了“三创”教育,体现先进性
课程建设开发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应用信息化技术、虚拟现实(VR)的教学软件与专业课程融合,将“课程思政”“课证融通”融入三全育人全过程。完成了模块化、结构化的课程设计,课程建设过程始终贯穿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设计理念,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学设计[4]。
4.3 搭建了合作育人平台,课程改革体现先导性
课程改革不只是职业院校教师的责任,企业应当在职业教育育人中发挥其重要作用,而课程建设是最基础、也是最直接的参与方式,通过创新搭建合作育人平台,以课程改革为依托,校企多元参与课程建设中。吸收先进的企业经验和教育行业职教理念,将岗位职业素养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全面提升育人成效。
5 结语
将“三创”教育融入航海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养成教育中,通过系统设计与改革课程,依托专业课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基于培养学生“三创”意识和能力,创建航海学课程“三创”教育融合教学改革模式,实现“三创”教育与航海学课程的融合,不仅能切实提高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可以为全国同类院校“三创”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起到示范引领作用。